1
练习册上有道题:
写写对某件东西爱不释手的表现,要求用本单元习得的表达方法写。
显然,这是针对“围绕中心意思来写”这个要素来练习的。
这就需要,先写一个关键句,然后写三个分句来表现。
略一构思,在草稿纸上写:
自从有了这件玩偶后,我就摆在自己的书桌上。
每天晚上,我都在她的陪伴中完成作业;
每天夜里,我都在她的陪伴中入眠;
每天清晨,我都在她的陪伴中迎接第一缕阳光
……
刚一完成,我就觉得写偏了——没有体现“爱不释手”。
反而是“陪伴”一词过多,突出了陪伴。
转换思路再写:
自从有了这件玩偶,我就舍不得放下。
吃饭时,一只手拿着,另一只手干饭。
睡觉时,抱在怀里入眠。
坐公交时,双手捧着,不停地看,宁可错过了下车的站点。
好像有点贴合题意了。
修改一下:
自从有了这件玩偶,我就舍不得放下。
吃饭时,非要一只手拿着,另一只手干饭。
睡觉时,必得抱在怀里,才肯入眠。
坐公交时,双手捧在手心里,不停地看,宁可错过了下车的站点。
还是有点别扭,再改:
自从有了这件玩偶,我就舍不得放下。
吃饭时,非要腾出一只手拿着,另一只手干饭。
睡觉时,必得搂在怀里,才肯入眠。
即使是坐公交,也要捧在手心里,看个不停,哪怕是错过了下车的站点。
2
上面的修改过程,我展示了一部分给学生,意在让他们明白修改的重要性。
讲完后,我郑重道:没人能轻松写好一个句子,老师也一样。
何况我还是一个极普通的老师,达不到提笔成文的流畅,没有一挥而就的洒脱。
唯有自己练过,才有讲给学生的底气。
对于单元的习作,我是最近才开始坚持写下水文的。
之前也写,但做不到篇篇写。
其他老师呢?我不知道。
今天,听人说起一件事。
她女儿的老师每天让学生打卡读课外书。
最初,我很佩服。仔细一了解,才知道主要是读作文书,这是指定的内容。
哦……目标这么明确吗?
老师不写作,能否教出好的作文来,我不确定。
唯一能确定的是,于我而言,即使在坚持写作,也未必能教得好。
3
在我看来,写作是硬功夫,非得天天练才行。
我知道的一些人,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大概都是天天写的。
可是,我做不到。
我也不觉得自己比学生高明。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的句子常常打动我。
所以,自己不动笔,难免不安。
起初,练习册上的仿写,我是不教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教。
学生的句子,如何修改,也不明不白。
这其实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隐忧:课堂上,一下子修改不了,耽误时间不说,还扫了颜面。
4
现在,我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仿写练习上。
是的。我用了“浪费”这个词。
学生先构思仿写,再课堂板书,然后根据需要,我现场修改。
这确实很费时间,但是值得。
有时,学生能体会到,改出来的句子确实好些。
这得益于坚持下水的底气。
如果我建议老师下水试笔,就像动员老师读书一样,出力不讨好。
是啊,每个人都这么忙且累。
我相信,我和先行的老师一样,下了水;
我也相信,后面也会有老师,跟着下水。
这么做,都源于一个粗浅的想法:
如果学生能看到老师下水的样子,也许就知道了自己该怎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