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学生相处久了,就会发现有些人的个性显得促狭。尽管家庭条件不错,智力也好些。
小A,二年级转来,听课专心,作业认真,成绩自然好。
桌面用品的摆放,整齐有序;各科复习资料,收纳得当。
每次拿出指定的资料,小A既快速,又准确,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做老师的,谁不喜欢这样的学生呢?
当然,我也察觉到一丝异样。
比如,他对成绩差的同桌,不闻不问,明知同桌需要帮助,也置若罔闻,显得冷漠;
安排值日,也只做分内的事,不肯帮人多做一点儿。
有时候,帮老师批改几份试卷,心不甘情不愿,仿佛损失了什么。
小A不热心班级事务,也不参加干部竞选,好像这些与他无关。
2
小B和小A有许多相似处。
人比较聪明,学习不费力,成绩比较好,字写得有模有样。
有次,他的笔被同学碰掉在地上,摔坏了一部分。对于笔,我不太懂,听他说很贵,大概是限量的。我最初想调解双方,争取互谅。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这么解决的。同学之间,哪有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果,他执意要求对方赔偿。我和那位被告同学,一度显得很尴尬。
月前,座位抽签重新确定后,就近分成了6人小组。
注意到一个小组里,有两名学困生,本着互帮互助的想法,便打算调一个学困生到好一点儿组。
环视教室,一眼看中了小B这个组——座中皆是英豪,小B是组内比较突出的学生。
课间,找小B同桌俩商量,希望两人整体迁移,和目标同桌俩整体互换。小B红着脸一语不发,后来终于挤出几个字:我不想换。
好吧,此事暂时作罢。
3
小C,是个女生。同桌关系比较紧张,不止一次和同桌闹得不欢而散,只得调开。
课间,她的位置空着,也不愿意让找人聊天的同学坐;
桌面上,写着“不要动我的东西”的黑色字样。
她的值日任务经常不按要求做,检查监督的小干部说:我让她做,她就是不做。
好吧,好吧。我找她过来,郑重地说:你呢,需要准备一块抹布,每次早晚两次擦洗。
她说:我家没有抹布。
我找到手机上和家长沟通的微信文字:你看,这是我和你家长说的话。请家长给你准备好。明天,希望你能按要求做。
微信上,家长要求我在学校里罚她。
4
故事讲完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孩子的天性,原本是自然的,开放的、接纳的。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成为现在的样子?
我猜想,人一定是屡屡被逼到角落里,才会变得促狭起来。
这三个孩子的情况,我略知一二。
小A,父母给报了四个课外班。见他稍有空余,就嫌他不主动学习、多做题,还总拿他和优秀的哥哥比较。
有次,班级共读过《彼得·潘》后,大家一起讨论。他说想快点儿长大,因为可以玩手机。
小B的家长,大概是有些焦虑的。是啊, 这个时代谁不焦虑啊?焦虑往往和情绪关联。小B的生活里难免少不了被唠叨、被催促、甚至面对指责和对抗。
小C呢,与小B又有相似之处。
我想说的是,孩子的格局小了。虽然这里有个性天成的因素,但是社会、家庭、学校,有没有给予孩子开阔的空间和示范呢?
社会不开阔,家庭不开阔,学校不开阔,孩子哪儿来的开阔?
真正的开阔是什么样呢?
大概可以从下面的视频中略见一斑:
我相信,这些毕业生生曾经见识过开阔的样貌,受到过开阔的礼遇,生活在开阔的环境中。
看完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起来了,是这句“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己愈多”,出自《老子》第八十一章。
原来,我们曾经有过开阔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