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角度谈新教师读书

文摘   2024-10-25 19:23   河南  

1

如今的职初教师,我很佩服。

比十年前的教师忙,比十年前的教师压力大。

他们承担了大量的非教育教学工作,还能带着班级稳步前进,真是不易。

这么忙,还谈读书,多少有点奢侈。

但是在这种奢侈里面,有种使人豁然开朗的喜悦——一种不同于追剧、刷短视频的愉快。

学校里,一定是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的。

关于如何培养,读书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2

对于职初教师的读书,我的想法是:

a.弥补型阅读。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本或几本书,是上学时想读却没能读的,

都有一样或两样想发展却没能发展起来的兴趣,

都有一段想燃烧却没燃起来的青春,不妨就在这个当下拾起来。

伴随着这个过程,阅读就会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

以我为例,上学时没读过金庸,没读过雨果,没读过巴尔扎克,分不清谁是浪漫主义作家,谁是现实主义作家。

读过了,自然就有了体会。

3

b.和解型阅读

跟谁和解呢?跟自己和解,跟家庭和解。

以己为例。我长期焦虑而不自知,直到2017年的一个机缘。在苏州大学参加培训,老师出示了心理测试题,其中有道题:如果一件事没做好,你认为会引起不良后果。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老师指出:焦虑症。

哦,原来如此。

我有不配得心理。

心里明明喜欢,却觉得不配拥有;有意疏离,却又心下不甘。

作为一个懂事的孩子,从小我就顾及别人的感受,却忽略自己的感受,就极易形成这种心理;又或者延迟满足,或者曾经的贫困,都是潜在的成因。

心理学家武志红,总把银行卡丢在取款机里。年少的贫困,使他不敢对物质,对金钱有所奢望,现在有了钱,潜意识中仍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

我母亲是个焦虑的人。焦虑的人,总想通过控制别人,尽快释放自己的焦虑。

如果别人达到了她的要求,她的焦虑就释放了。

她每天催促我给女儿把大便。大便哪能天天有?没有,就一直要等到大便出来才安心。

后来,我女儿对大便有了较大的恐惧。有一天,我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时,转机才来了。

我有兄长,但我视之为负担,唯恐避之不及,很多年以后才慢慢有了转变。

现在忆起,时感愧疚。

……

这就是我,是不是有点像病人?

也许,不少人有类似的感受。

记得,朱德庸有一则漫画《当我从11楼跳下》。

不顺心的女主从11楼跳下,透过窗子看到从10楼到2楼的邻居们各自的困境。

哦,原来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时候,可能就要读心理学、原生家庭问题类的书籍。

为了自我救赎,为了了解自己,为了理解生命。

4

c.传灯型阅读

我见到不少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或粗暴,或溺爱,或严苛,或放任,这些直接或间接导致孩子产生心理上的问题。

比如拖延,说谎,畏缩;严重的,比如秽语抽动症、躁郁症。

在我的教室里,就有这样的问题。

有几名学生的字,写得很小,常常缩在田字格的中线下面;

有个胖男生,个头也高,偏偏喜欢坐在两人座位的里侧

还有个男生,话很少,喜欢画各种奇奇怪怪的画,上课画,课间画,也不怎么出去活动。

……

这些都指向安全感的不足,对爱的渴求。

我在和女儿的相处的过程中,也遭遇过不少问题。

很小时候,她会躺在地上撒娇或闹情绪;

她会穿着新毛衣,在枯草地上打滚;

她会故意踩水坑、趟雨水;

……

这些引发了我的反感和抗拒。

但是,当我走进家庭教育,阅读相关书籍时,我被治愈了,被翻转了,明白了自己曾经的不堪。

改变由此开始。

这一路的收获,我觉得可以和家长、同事分享,引发更多的反思,甚至是行动,就像一个烛台引燃另一个烛台。

烛光在传递,在照亮更多的地方。这就是传灯的意义。

我相信这种阅读,能带来价值。

5

初始的时候,不宜直接阅读理论书,而是尽量选择通俗性的书。

这样的书,多以案例组织成文的,贴近生活现场,接地气,读起来轻松些。

从中,我们能看到别人的心理困境,也可能遭遇曾经的自己。

这些都为我们了解生命,提供了可能。

在我看来,阅读是为了走上救赎之路。

大象张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