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管用吗?

文摘   2024-10-18 05:35   河南  

学生升入六年级,事多了,难管了。

小到人际纠葛,大到肢体冲突,纷纷冒头。

这边刚按下个瓢,那边又漂起了葫芦。

老师说什么,学生也不怎么爱听了。

一个个要么耍脾气、闹情绪,要么表情麻木,倒是老师处处小心。

沟通时,迂回婉转,苦口婆心,生怕伤了学生。

同事和我聊了会儿学生的现状,就上课去了。

余下是未能尽说的想法。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学生的变化是显见的,老师固守原有的角色,难免应对乏力。

1

先从变化说起吧。

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增强,由依赖开始追求独立。

我女儿的同桌也是位女生,早先每日上学,都是家长接送的。

后来,她不希望家长再送,想一个人走。

若是家长坚持,就偏要用力推回门里,随后一溜烟跑下楼,生怕家长尾随。

她要享受独行的权利。

有了自己的房间,就不希望家长跨越边界,闯进“私人领地”。

不少家长告诉我,孩子有时会把门关得紧紧的,进去一次实在不容易。

若是闹点小情绪,想敲开那扇门,就更难上加难了。

同事说,房间的门锁卸掉,看你怎么关?

此话不假,她还真就这么做了。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是一个渐渐分离的过程。

一个想飞,一个不让飞。

原先,孩子依赖父母和老师,是乖宝贝,是听话的学生;

现在,其实是父母依赖孩子。孩子一旦游离,有种失落感。

老师,也如此啊。

从“被依赖”中,家长、老师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2

学生的思辨力在增强。

信息来源多了,获取信息不再仅靠师长。

渐渐地,就有了自己的思考。

不再天然地认为家长、老师的话是对的。

即使师长说的是对的,但在孩子心里未必服气。

有次,我放了一个视频,关于食品增加剂的。过后,要学生写一写感受。

有的坚持:这些添加剂是安全的。视频中介绍的零食,其实是可以吃的。不要信视频。

有的辩称:有些添加剂已经被辟谣了,没有毒性。看视频,要过脑子。

有的言之凿凿:我做过实验,没毒性。

有的表示:以后少吃为好,但完全不吃,就强人所难了。

……

一方面,乐见学生的质疑;一方面,觉得理性其实有难度。

如果视频中的话,出自老师之口,学生能信服吗?未必。

3

从身高体格上看,六年级学生站在那里,比老师高一头、壮一圈的不止一个。

面对老师时,奇异的一幕出现了——视角从仰视变为平视或俯视。

这似乎给了孩子以信心,具备了“对抗”的基础。

学生的变化,是生命自然发展的节律。

对这种节律,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保持敬畏、足够真诚。

通常遭遇学生问题时,我们往往倾向于找学生谈心。

说实话,这个我十分不擅长,也可以说比较笨拙。

我担心的是:谈心,会一次次沦为说教。

在我看来,说教是一种很怪的沟通形态。

这种形态里,总有一个“教育者”来评判“被教育者”。

这就不平等了——生命本来是平等的,人为制造不平等会扭曲真正的沟通。

4

怎么办?

我更倾向于,把学生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公共话题,在教室里讨论。

斯时,我会隐去当事人的姓名,以AB来代替。

我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供学生思考;

我同样喜欢和学生讨论一本书,那里有许多重大的生命主题,前提是我们共读过。

此外,还有什么方法呢?

方法都是技巧,但都需要平等、真诚。

大象张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