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早晨,看了会《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忽而发现,有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解读,这不是正在学的诗吗?
如获至宝,赶紧翻看。每首的解读并不长,通俗易解,却实实有豁然之感。
以《江南春绝句》为例,孙先生讲:楼台和烟雨是近景,千里莺啼和水村山郭是远景,全诗的中心是楼台和烟雨。把佛寺笼罩在江南特有的烟雨之幕中,玩味、欣赏、发现、感叹,让诗人发现了佛寺之美,比之世俗社会,更加吸引人。
读到此处,眼前一亮,原来如此。这是备课之时,我未曾备具的。
之前据我的查阅,发现有人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对统治者大兴土木建造佛寺的批评和讥讽。
看到这种说法,有些茫然不解——真的吗?
幸好,我没有这样上课——连自己都存疑的地方,如何讲给学生呢?
合上书,一阵感慨:
这课备得太过疏漏,手中有宝,却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存而不用,真是浪费啊!
2
我发现,读书总是陷入两难的境地。
一者,在巨量的书籍面前,如何选出最有价值的书,是一件很难的事。
凭着名声,依着漂亮的书名,或是听信了推介,选的书也未必真好。
翻开一看,可能表里不一,没那么惊艳。于是,时间一长,就积存了不少酷似鸡肋的书——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也可能确实买到宝了,但不符合你现下的要求——还是读不了。
比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我想曾经推荐的人不止一个,以后也不会断了推荐。
翻开书,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看不懂了。
任何东西的好,都是为具备一定背景经验的人准备的。不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体会不到好来。
就像不能把《九阴真经》给初学者练习,也不能把“天衣无缝针法”传授给懵懂之人一样。
类似的书,我也有一些,到头来只图了一个占有的名分,实无所得。
静下来一想,与其存之不得善用,倒不如送人的好,兴许还能发挥点作用,免误作者一番心力,自己还落个清静。
有时候,觉得书选得合宜能用,简直要靠运气。可运气,也不能常常在我这里啊!
3
另一方面,如果处处犹疑,难免会错过一些好书。
“曾经沧海难为水”,没见过沧海,就不会真切地知道什么样的书是真正的好。
什么是“真切”呢?
有人说大概是这样一种感受:
未必能说得上来好在哪里,但遇到后,心底知道这是一本对的书。
这是一个知非即舍的过程,是必经之路,走过了,自然知道“只取一瓢饮”了。
回到开头。
在解读文本方面,孙绍振先生是为数不多的大家之一。
大家的书,读透了,就是最大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