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年级上册书,有篇小说《桥》,写得真好。
语言简洁到了极致,处处是短句。
短的好处,就是有力量感。说实在,这种短句式让人心生嫉妒。
我正在追求,可是远未达到。
看注释,作者谈歌。上网一搜,跳出一本书,名字也叫《桥》,原来是作者的小说或故事选。
奔着这份简洁,下了单。纸质书一到,趁着复习的间隙,读了几篇,直到一篇《石头和黑子》,读得我惊心动魄。心下动念,得读给学生听。
2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讲的是一只白猫给同伴黑猫复仇的事。
一天夜里,城市的白猫跋涉七十里来乡下找到元凶——两只狗。那天夜里,有上万只猫涌进了村子,围在狗主人的家门前嚣叫着,就连屋顶,棚顶全是猫。
全村人打开房前一看,都傻了,猫像一条河似的铺满了村里的路,一辈子想也想不到的事。
最后,两狗下跪认罪,上万只猫散去。
几十年过去了,仍有三个谜无法解开:
1.城里的白猫是怎么知道乡下同伴的死讯的?
2.从来没到过乡下的白猫,怎样寻到了元凶的门前?
3.上万只猫,从何而来,怎么召集的?
故事太长,只能跳读,即使不全读,也读了近二十分钟,还拖了二分钟的堂——我几乎不拖堂的。
放学,小A拿着同样的一本书回家,一问刚借同学的。
她说:你讲得太好了。
我笑了笑,不知说些什么,心想:哪里是我的功劳啊?
3
粗粗一算,我已经很久没给学生读过书了。
上一次读,还在三年级,读的是陈诗歌的《宇宙的另一边》,同样觉得真好。
转眼又是三年。
三年里,班级建设图书架,我督促,倡导学生多阅读,得着机会,我就“说教”一番。
家长会,更是不放过。给家长讲阅读的原理,讲如何操作,还时不时推荐好书。
据我的观察,真正跟进的,只是少数。
十天前的家长会,推荐了杨照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史》,明讲读了这套书,学历史会轻松些。昨天,有学生拿了其中一本来校。
我多少得了些安慰。
4
按理说,课外阅读主要靠家庭。
可是……
每个家庭的困难,比我想象的多。
比如没时间。
小C的家长经营一个小餐馆,每日忙得深夜才归。孩子都得靠祖辈照看,别说阅读了,连正常的作业也顾不上看一眼。
比如没精力。
小D家,爸爸忙得天南海北出差,妈妈一边工作,一边带着两孩子。孩子的上下学接送也得靠祖辈。回家后,得同时照应两孩子,能不忙吗?干脆先管小的。大的,只能维持基本保障——督促完成作业。就这样,家长也不轻松。
比如没耐心。
阅读落地到家庭,首先是成人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
小E有拖拉的习惯,为此在和小E的斗争中,家长没少费劲,没少心烦。
心烦了,就更不想做别的了。阅读,靠边吧。
比如没方法。
要么买书不当,孩子没兴趣;
要么把书堆给孩子,静待“花开”——没有陪伴,单纯指望孩子“冲锋”,收效无几。
……
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
5
我能做些什么呢?
虽然平时紧紧张张,忙忙碌碌,也有心力憔悴之时,但是一个月给学生选读一本书,每次二十分,总是能做到吧。
好吧。延展一下。
假如每个月读两次,除了期末复习一个月,差不多可以读六次——六次就是六本书。
其实,期末复习也可以读的。
整天忙于复习,学生挺累的,听老师读书,一是调剂和放松;二还能收获些书讯或启发。
这些都将成为种子,可能或早或晚就生发了。
现在我能做,就做一些,不强求自己,不奢望学生的家庭。
在阅读这件事上,假如学生还是靠不了家庭,剩下的就看自己的造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