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实例的启示

文摘   2024-11-18 13:13   河南  

最近,遇到三个教学实例,心心念念了一阵子,最终可以成文了。

例一:

连续几天,学生都把字写错。


比如:学,锦,囊。

上图中“学、囊”的左点,“锦”字的竖,都是错误写法。

结构原理,我反复强调;范字书写,多次演示;

错,仍有。看来还得讲解。


正确写法是:左点向左开斜,竖垂直。


原理是:

宝盖:为下面的部件打开空间,所以左点要左斜,这是避让原则;

巾部:字中有三竖,多竖平行,须自然下垂,这是平行原则。

中部:字中有“口”,这是一个封闭结构,为了收笔方便,两侧均靠中间靠,这是封口原则。

以前的教学,尽管苦口婆心,但仍然效果不好。学生的书写时时冒错。

原因是,这些书写结构上的原理,随文而教。

今天遇到一个,讲讲练习;隔几天,又遇一个,再讲再练。

如此散点式的教学,这使得知识不能结构化。

而人的记忆有个特点:结构化的信息,容易记;

现在,将避让、平行、封口这三者对比讲解,其实是一次汉字结构的概念梳理。

我隐约意识到:这么教,就对了。


延时服务,我带过一期硬笔社团,可惜没教好。

我知道是啥问题:笔画和结构的大概念,需要集中给学生讲透彻,而我没这么教。

为什么没这么教?

因为我自己没有梳理过,胸无成竹就直接开始了。

其实,这些结构原理既不高深,也不复杂,都属于常理。

即使自学,利用一段不长的时间研究一下,也能取得突破。

有老师带就更好了,如果能结构化地梳理和对比讲解,学生的收获一定更大些。

遗憾的是,这样的老师可能并不多。

我注意到:有些学生虽然报了书法班,但原地踏步,甚至还退步了。

这多多少少有教学上的原因。

例二:

第十六果《夏天里的成长》有句“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畦”,其中”畦“字不常见。

单纯教学略显孤立,可以尝试整合教学。

本册第十八课《书湖阴先生壁》中,有“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水自栽”一句,也有“畦”字。

甚至可以勾连《红楼梦》第十八回,其中就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一联。

三句并举,学生对“畦”的认识会更充分些。

例三:

又如,对”股“字含义的教学。

《书戴嵩画牛》中有“尾搐入两股间”一句,其中“股”为大腿之意。

同册《青山不老》一课中,有“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一句,再次出现“股”字。

同册69页的“词句段运用”,有“曹军闻之,尽皆股栗“,还有”股“。

将三个”股”,皆为“大腿”之意,合并讲解,相信学生对”股“的理解更清晰些。

上面三个例子,有什么启示啊?

1.老师需要清晰汉字的结构原理,并且梳理过。推而广之,学科知识大概都应该这样教学。

2.对《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的对联,有印象。所以,语文老师离不开文学阅读。

3.全册备课,才能将散落的点聚于一处。

大象张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