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藤野先生》谈起

文摘   2025-01-04 10:27   河南  


1


延时课,偶然谈起了《藤野先生》一文。


原本计划着略谈几句,就让学生读读课文,做做练习的。


可是,看他们听得极认真,我也不好扫兴,索性聊了下去。


聊鲁迅为什么学医,在哪儿学的医;


聊在仙台的东北大学,他遇到了藤野先生;


聊藤野先生因着装随意,被人疑为扒手的掌故;


聊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和鼓励……直到下课前10分钟。


放学后,学生下楼排队,独有小李同学留在后面,似乎还有话要说。他问是哪本书,能否借阅,并郑重地表示,可以送他一张照片吗?


这大概是受了藤野先生送照片给鲁迅的影响。


我尚不能确定到底是鲁迅有魅力,还是笔下的藤野更有魅力。


但,我知道这像一粒子,种在学生的心里了。也许很快,就会有人借阅或买来看。


2


其实,这个年纪的学生是可以自己读鲁迅的。


前些时,邻班有个学生,不断地读鲁迅的作品,再辅以摘抄,写作风格越来越有鲁迅的味道。

听同事一说,我们都感到惊讶,同时升起一股欣慰——在这个内卷时代,多数人都奔着应试刷题而去,竟然有位少年在读着鲁迅。


我猜度同事在她的课堂上,一定聊过不少鲁迅,比我更甚。


这种偶然聊书的情形,在我的课堂上,已经很罕见了。更罕见的是,学生竟比语文课专注。


说是偶然,其实也近乎是必然。


女儿上了中学,老师要求读《朝花夕拾》。我也顺便重温了一遍,尤其是《藤野先生》一文,越读越喜欢。昨天,又看了一遍。


鲁迅的文字,像是流水一样缓缓而来,读起来舒服,自然。


于是,我又自然地带给了学生。


这似乎在暗示着:一本书,老师读到了心里,它总会在某一时刻涌动出来,流向学生那里。老师,只是一个传递者。真正的力量,在书本身。


3


听人说过,有些作家对白话文是有贡献的。他们的文字塑造了现代汉语的美,成为经典范式。比如,汪曾祺,沈从文。有人还说,文章写不好,读上半年汪曾祺。


几年前,我就计划着要读的。可到现在,竟没有拿起来。


所以,我无法把这些好处,带给学生。


进一步深究:老师不能只围着教材转啊。


这学期,和学生一起共读过《青鸟》《林肯传》《富兰克林自传》。最近,发现有人还在重读《富兰克林自传》。我多少有些安慰,觉得于教材之外,自己还能做些有益的事。


4


回看教材,六年级上册里还真有我喜欢的文章,比如宗璞的《丁香花》,谈歌的《桥》,铁凝的《昐》。


宗璞的文笔有种淡淡的哀伤,谈歌的文字短促有力,下笔老辣,铁凝则有一种灵动。三位的文章都是越读越喜欢的,


稍稍查了查资料,就发现作者有不少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已经编辑出版。比如,谈歌的几篇短篇小说,辑成薄薄的一册,取名为《桥》,已经出版,价格也很亲民。


铁凝也有短篇小说集,同样的薄,于学生而言,全无压力。尤其对阅读刚起步的学生,实在是一种友善。


我想,这种经由教材,走向了阅读的途径,同样是在找寻语文学习的根。


这篇小文,也是在提醒自己还有可做之事。




大象张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