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为什么要常谈?因为太重要了。
重要到学生因此喜欢语文,重要到因此对自己多些满意,少些愧疚。
为什么会常谈?
因为做得还不够,甚至于远远不够。
私下以为:备好课,是对学科的敬畏。
小学语文备什么?
一备朗读,二备写字,三备文本解读,四备写作。
我想谈谈朗读、写字、写作。
1
朗读,我必须承认,自己有不到位的情况,而且是多数不到位。
之前,我挺自信的,觉得任何一篇新课文,几乎用不着准备,就能流利地朗读出来。
但是,现在我不敢这么说——大脑的反应没年少时快,难免有读断的时候。
做到流利,费时不多;做到有感情,可就不容易了。
每篇课文,如果不放出声音读个五六遍,是找不到感觉的。
朗读里,有理解。
学生听了老师的范读,就能更好地体会课文。
周一贯先生说: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能少讲三分之一。就是例证啊。
与其把时间花在琐碎的分析上,不如多朗读。时间长了,学生的理解力会慢慢地变强。
朗读里,有趣味。
老师读得好,读得有趣,学生就会受感染,就会爱上朗读,甚至爱上阅读。
于永正老师常常和学生分角色、换角色对读,引得学生心里痒痒的,也想试一试。轮到自己练习的时候,自然会十分投入。
朗读,不需要好声音,甚至也不需要十分标准的普通话。我自己的声音条件也不好,普通话二级乙等,并不符合语文教师的标准。
但,比声音更重要的是,勤于备朗读,敢于示范读,勇于承认不足,也为今后认真备朗读提供了警醒。
读好了,语文的根就正了。备朗读,是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功课。
2
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仍不少学生在校外参加书法班。
倒不是为了练书法,主要是为了写好字。
这暴露了一个问题:学校不教写字。
字需要天天练,天天用,天天评,校外班做不到这个频次啊。
现在对写字教学,有一种意见:费大量时间练字不值得,可以练衡水体,来满足应试的要求。
理由是,把时间用在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上更重要。电脑时代,写一笔好字没那么重要。有道理,体现了务实。
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汉字书写关乎文化传承。小学生用硬笔写好楷书,体现了传承。
比较衡水体的汉字,其实和硬笔楷书没多大差别,这是我的看法。在追求规范、端正、整洁上,两者是一致的。
我备写字,会观察笔画起止的位置,观察部件相互间的关系,还要在纸上范写多遍,这样心里才有底,进了教室心里不慌。
即使这样,也有意外。比如六上《丁香结》中的“窥”字,我忽略了,事后发现学生出错得不少。这是没做到充分预设啊。
备写字,需要的功夫也不少啊!备与不备,不一样。
3
备习作。
老师写的单元习作范文,业内称为“下水文”。
我也是最近一学期,每个单元都写的。有时候来了兴致,一个单元会写上两篇。
耗时长,修改多,是我写下水文的常态。因为我常常在业余时间来写,所以没有限制。
而学生的写作时长,最多两节课。比较而言,他们面临的考验更多。
单元习作与课文的差别比较大,通过课文来学写作文,其实比较难迁移。
以我的看法,学生不可能通过课文来学会写作文。
他们需要见到更多的习作范例,见到了、读到了,就明白了一大半。
习作范文是能够迁移的,甚至仿写的。
学生很容易模仿范文的结构、句式、用词,或者从立意上受到启发——下水文就是这个作用。
好学生当然不会拘于此,他们会实现超越,涌现出自己的特色来。
中等偏下的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参考,相当于降低了难度。
4
小学语文是筑基工程。学生学得扎不扎实,喜欢不喜欢语文,跟老师有较大的关系。
备好课,是对语文学科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