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演义》里,说关羽有勇有谋。
勇,自不必多说,一把青龙偃月刀,一匹赤兔马,驰骋纵横;
谋,水淹七军,夜读春秋。
但是,夜读春秋这件事,有人质疑。
因为《春秋》艰涩难读,是需要老师带的,单凭自己,其实是读不懂的。
我没这么想过。仔细回味,也对。
汉代设有六经博士,其中《春秋》为一经。可见分量不一般。
以现代人的观点,能读《论语》就不俗了。
可《论语》入不了“经”的门庭。
“经”,在古人心中,地位非同一般——通天彻地之学,才能称为经。
看来,经典是有门槛的。
2
我读《老子》,也看今人的解读。但是,仍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
《老子》版本多,以哪个为准,都是首先要厘清的问题。
其次,解读的人也多,各有各的说法,到底哪个是老子本意,颇贯些周章。
没有老师,只能长期徘徊,进益有限。
平常人需要老师,大根器者也不例外。
六祖惠能,是个文盲。
在岭南买柴为生,偶听有人诵《金刚经》,当下心有所悟。
经人指示,到黄梅参拜五祖弘忍。
五祖用了一夜时间给他讲《金刚经》的妙义,惠能当下彻悟,遂受衣钵,是为六祖。
听人诵了一句经文,就能有所悟,真不是一般人。
不一般,也还是需要师度,方能成就啊。
3
任何技艺,都有道,术两个层面。
技艺易学,悟道难,修心难。
技艺,跟着老师,三年五载哪怕是学个皮毛,也可立身。
而悟道修心,是一辈子的事。
所以,我听说有不少徒弟学成之后,仍然留在师父身边数年。大概是这个原因。
4
我作语文老师,教练字,教阅读,教写作。
学生中,有不少写字的好手。
有的一以贯之的好;有的需要时时提点,才能保持;还有的曾经很好,现在大不如前。
术,我教了;
道,我在传;
心性,我也在示范——好像没法教,只能身教。
以后,他们会不会持续把字写好,并藉此修得一颗静定、精进的心?
这就不得而知了。
阅读和写作也一样。
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在课文之外,读过一些书;在课文之外,作过一些文。
不知道,他们以后会坚持阅读和写作吗?
5
记得,有位教授对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讲,希望大家以后每年能读一本书。
在场的学生,不少都笑了,一本书,很容易嘛。
教授的祝语,显得有点让人费解。
多年以后,有人回想起教授的话,才猛然发现:原来每年读一本书,这么简单的事,自己并没有做到。
一本书并不多,但成了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个人的心性。
进入社会,非比校园。在纷繁的公事、家事、私事中,仍然保持一颗静定的心,读得进书,多么不易啊!
师父的技易学,心性上的功夫就难了,也最考验人。
我也有许多心猿意马的时候,朝三暮四,缺乏守定、精进的心。
看到别人的浮移,常在心底一笑:我不也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