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拳,教书,理无二出

文摘   2025-01-05 13:02   河南  


1

几年前,看过了一部功夫片《师父》。


觉得有些奇怪,武打动作是这么样的吗?


不应该是“黄飞鸿”式的潇洒,或者西式电影的拳拳到肉吗?


随着对导演徐皓峰的了解,开始打破对电影武打的幻想,回归于武术的常识。


徐导演写过两本书《逝去的武林》《武林琴音》,讲民国武林的轶事,讲拳理。


我教语文,原想着与武术八杆子打不着。

可读过一遍后,恍然大悟:拳理,就是事理,天下的事理为一,没有第二条路。


2

比如:练武得娇气些。


练武伤身,尤其对于小孩子,气血调理不好,只顾练武,人长大了,一身都是病,难有大成就。


练武,得多睡觉。一天四觉。


《武人琴音》第133页原载:


”早晨四点练功,练到六七点,睡到十点,


“起床后打拳到十二点,再睡午觉,


“下午两点起床,一半打拳一半做伸展运动,或出门遛弯,走到下午五点再睡,睡到晚七点。


”晚七点到十一点,一半打拳一半闲着,想想拳理,跟师父聊聊,十一点前上床,睡到第二天早晨四点。练拳要调气血,越娇气越好。“


读到这里,一半感叹练武可以这么”偷懒“吗,一半思考这不是和学习的规律一样吗?


仔细看看当下,题海战术,超时学习,晚睡早起,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


就这样,不少人还嫌”卷“得不够,继续加码,唯恐落了下风。


结果怎样呢?值得反思。可是,谁反思啊?


3

比如:练拳是慢功。


《武人琴音》134页原载:


“‘练拳三年打不过当年戏子’,头三年,练拳的往往打不过学戏的,因为你一天最多练习三小时;他(戏剧中的武生)一天最多睡三小时,进步能一样吗?


”王道无近功,大器必晚成,过了三年,预期的效果出来了,练拳的才能赶超。“


这不又是当下的重演吗?


孩子刚上一年级,就开始比较分数名次,就开始紧张不安了。


更有甚者,我还听说有些幼儿园的家长要求开设文化课,不然就要考虑转园的事。


还有的家长,见不得孩子有丁点儿的空闲时间,抱怨不多看书、不多做题

……


4

比如:真功夫,不漂亮。


民国时期,形意拳的一代宗师尚云祥被聘在大学里教拳,教了一个意拳桩法,让学生练。


站了一个月桩,学生嫌枯燥,越走越多,就剩下二三人,校方只得取消了课程。


有人说,尚云祥不通达,教点好玩的,说点传奇的,就能受欢迎,何苦认真,搞得自己下不了台?(《武人琴音》65页)


有人识货,师父教的功夫是真的。


这让我想起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或理念,“翻转课堂”“对分课堂”,还有”双师课堂”… …


光看名字,就漂亮得不行,吸引人的眼球来立威。


可是,几年后呢?不说也罢。



又比如:机灵人不好教。


《武人琴音》原载68页:


“尚云祥认为机灵人不好教,机灵人要取巧,总想找捷径,东找西找,不肯下功夫,结果交手时,一身聪明,被人一打就垮。”


这也许是人的常态。


刘震云说过: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这条河的名字叫聪明。


我教过不少聪明学生,仅有聪明而已。后来,我感叹:可惜了一份聪明。


回看自己,干嘛说学生呢?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6


读了一部《武人琴音》,思来想去,怎么看怎么不像是说武论术,却像是在说世间百态。


 哦,拳理即事理。教拳与教书、做事,本无二致。




大象张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