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谈主义,多解决具体问题-
“在践行新旧模式转换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是要处理好债务问题。因为债务是刚性的,并不会因为业务模式的转换而消失或者延缓。”
龙湖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陈序平在2024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说出的这句话,让我们对龙湖的清醒,有了更加具体的认知。
从半年报数据来看,龙湖交出了还不错的年中答卷。
盈利方面,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69亿元,同比下滑24%;毛利润96亿元,同比下滑31%;归属于股东的核心净利润为47.5亿元。其中,物业销售营收338亿元,同比下滑32%,拖累整体。从利润贡献来看,经营性收入毛利润占比超过70%,核心净利占比超过80%。
从毛利率来看,2024上半年龙湖整体的毛利率为20.6%,其中物业开发的毛利率为7.4%,投资运营及物业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76.4%及32.2%。
销售上,上半年龙湖集团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511.2亿元,同比下滑48%,相较于全国整体市场25%的下滑幅度,龙湖开发销售业绩下滑明显。
投资上,上半年在北京、上海、苏州等七个城市获取7幅土地,新增收购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59.7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7%,权益地价为52亿,新增货值大概173亿,整体延续以销定支的投资策略。
债务方面,截至6月底龙湖集团有息负债1874亿元,相较于2023年底减少52亿元。今年已经归还了107亿元年内到期的境内信用债,年内剩余境内公开债10亿元,目前已经提前归集。同时,已经开始提前筹划明年一季度到期的境内债券,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全部归集。而在2026年底前,无境外到期公开债券。
整体而言,龙湖的2024上半年可以总结为:销售下滑、投资收缩、专心偿债,但在同期上市房企利润六成普亏的大背景下,龙湖依然实现了为47.5亿的核心净利润,且全年预计能达到100亿。
这背后,是龙湖在住宅销售下滑达40%的同时,依靠规模较大且稳定持续双位数增长的第二曲线实现了利润补位。
而这,是龙湖多年布局的成果。龙湖早在2003年就开始做商业,且在过往在地产开发整个市场比较好的时候,每年以销售回款的10%用于投资和沉淀经营性的资产。按照龙湖内部测算,大概2028年底,龙湖经营性收入将占比过半,到那时候龙湖整个业务模式可以说切换到了新的发展模式。
所以,当下的龙湖,已经成为了民企信仰般的存在,也成为我国房地产新模式下房企生存之道的成功探索者之一。
回头看,从2022年龙湖创始人吴亚军在风浪中退位以来,新上任的龙湖掌舵手陈序平,虽然低调,但依靠积极地偿债、稳健地投资等稳扎稳打的方式,在“动荡”的市场中,把“动荡”的龙湖(投资市场股债双杀、供应商偿债舆论等)一步步稳定了下来,且成为房企中的一股清流。
如今,龙湖虽然暂时安全,但依旧很清醒。面对高达1874.2亿的有息负债余额,龙湖很清楚,在践行新旧模式转换过程中,债务问题至关重要。
因为大多数债务是建立在旧模式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过往地产开发每年销售规模比较大的基础上的,而地产开发的特点是规模大、周期短,不确定性也大。所以如果企业的债务结构依然建立在“开发模式”上,那即使想转型,转型也将很难完成。
而解题方式即切换债务结构——依靠稳定且持久的经营性业务构建新的债务结构。前提则是:①、把债务规模降下来;②、把债务的周期拉长。
所以,龙湖的做法是:一方面用全航道的正向现金流去降负债总额,另一方面用长周期经营性物业贷款去替换3、5年的信用债融资。这两大资金闭环双管齐下,让龙湖集团整个债务规模总量下降,债务周期变长,最终让负债偿还节奏与经营性收入的节奏相匹配。
整体而言,在2020/2021年的狂奔节奏下(这两年龙湖的拿地权益金额分别为1060亿元、758亿元)以及当前市场的持续下行中,龙湖的“历史包袱”肯定也不小,并不能保证百分百不会爆雷。但可以看到,龙湖正通过自己的清醒认知和有序运营,建立属于龙湖的跨越周期新模式。
更多内容,欢迎探讨
【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所在企业观点。】
《晨光地产行研》
98房改之后,这轮危机是房地产行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调整,真伪显现。伴随危机,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和企业复盘,也一直在迭代。
调整筑底之时,机会开始浮出水面。这个时候前行需要信心和勇气,需要国际对比的视野,需要辨识机会的智慧,也需要对政府施政的理解,更需要自身运营的优化。
期待一起前进,也期待更多的合作,这是对我们价值的最大支持!
《晨光地产行研》『 产品介绍 』
房地产行业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刘晨光』先生主持出品
每2月一期
站在管理层角度,从更高维视角
前瞻分析影响地产走势的中宏观要素
帮助企业管理者
拓展认知界面,把握投资机会
是投资者理解房地产必读的战略内参
更多内容跳转小程序查看FOCUS地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