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谈主义,多解决具体问题-
“砸锅卖铁”能否有效,关键不在于卖方,而在于买方——在流动性稀缺的经济周期里,即使把锅用废铁的价格摆上货架,也不会有多少人买。
近日,多地成立“砸锅卖铁”工作专班,引发市场关注。
什么是“砸锅卖铁”?
地方政府“砸锅卖铁”其实指的是盘活资源,核心是落实“一揽子化债政策”,通过存量资源盘活、处置进行债务化解。在实践中,具体指要用种种办法盘活国有“三资”(资金、资产、资源)、降低债务率和提质增效财政支出。
其实,从2023年中开始,“砸锅卖铁”一词就开始在多个地方政府的会议及文件中频繁出现。
但我们认为,“砸锅卖铁”或许能够短期在局部或者边际上,改善财政和债务压力,但并不利于长远发展。
其实,过去几十年间,地方政府城投平台沉淀了约185万亿的总资产,其中不乏大量优质资产,当前的问题在于现金流量表比较弱。所以,想方设法提升包括土地在内的不动产价值、尤其是盘活城市存量资产的现金流创造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不过,地方政府这一行动,依然体现了其还债、化债的决心,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担当。对于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具有正面的意义。
但从中央政府的角度,则要对其宏观效果有客观的评估,规避其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陷阱。
以下我们引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赵燕菁:“砸锅卖铁”须配套宏观政策
“砸锅卖铁”还债能否有效,关键不在于卖方,而在于买方。
处置如此巨量的地方资产,前提是要有一个超级大买家。从目前看,这一买家根本不存在。有人买锅的前提,是市场上必须有足够的钱。放眼各类市场主体,无论家庭部门、企业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面临资产负债表的收缩,谁都缺少承担巨额地方债的能力。
所以,市场上只剩下一个有能力“买锅”的人——中央政府,而钱不是来自财政,是来自国债。
地方政府被迫“砸锅卖铁”,其背后的问题是没有买家,当市场上所有人都没有钱时,就算把锅砸了,也依然不能解决问题。这时真正需要的不是多少人“砸锅”,而是有多少人“买铁”。
所以,正确做法应该是:央行组建货币政策的SPV,在充分风险隔离的条件下,直接入场购买资产,然后等待资产价值回升后慢慢盘活(或在地方政府修复资产负债表后逐次赎回)。换句话说,就是中央应当把地方的“锅”买下来,而不是让地方政府把“锅”当废铁卖了。
而对宏观部门而言,收购地方资产不是为了抄底便宜货,而是为了创造货币。国债是当下唯一可以快速操作的货币创造工具,只有大规模发行国债,才能替代地方债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才能维持分工,避免大萧条。
“砸锅卖铁”模式需要警惕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卖了铁以后的钱用于做什么。从现在的信息猜测,这笔钱大概率会被用来还银行的债。这一做法,在微观上没错,但在宏观上却是非常有害的。还债是一个消灭货币的过程,地方政府如果把国债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又送回银行,就会使中央通过国债向市场补充流动性的目标大打折扣。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优先偿还地方政府欠市场主体(施工队、设计院、材料商,甚至公务员)的债。地方政府欠银行的债务则要通过债转股、延期还款等财务手段进行重组。地方政府优先偿还市场主体债务而不是银行债务的目的,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货币留在市场。
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是当下政府的头号目标,再大困难也要把钱先发出去。只有全社会货币总量增加,才可能有消费。而有消费,企业才有利润,政府才有税收。
更多内容,欢迎探讨
【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所在企业观点。】
《晨光地产行研》
98房改之后,这轮危机是房地产行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调整,真伪显现。伴随危机,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和企业复盘,也一直在迭代。
调整筑底之时,机会开始浮出水面。这个时候前行需要信心和勇气,需要国际对比的视野,需要辨识机会的智慧,也需要对政府施政的理解,更需要自身运营的优化。
期待一起前进,也期待更多的合作,这是对我们价值的最大支持!
《晨光地产行研》『 产品介绍 』
房地产行业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刘晨光』先生主持出品
每2月一期
站在管理层角度,从更高维视角
前瞻分析影响地产走势的中宏观要素
帮助企业管理者
拓展认知界面,把握投资机会
是投资者理解房地产必读的战略内参
更多内容跳转小程序查看FOCUS地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