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的真相:爱他人的同时也在爱自己|安心故事

文摘   2024-10-18 23:02   广东  


01
初入佛寺


初春的清晨,微风轻拂,阳光透过淡淡的云层,洒在古朴的青石板路上,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今天,这里迎来了两位特别的访客——林婉与苏晴,一对自小形影不离的好闺蜜。


林婉,一个外表温婉内心却坚定的女孩,她对佛法有着深厚的兴趣,并且在生活中努力实践着慈悲为怀的精神。而苏晴,则是典型的现代女性代表,独立自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林婉那种似乎总是将他人放在首位的生活方式有些不解甚至担忧。


踏入庄严的山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令人心旷神怡。林婉双手合十,虔诚地闭目祈祷,她的心声仿佛能穿透重重阻碍直达天际:“愿世间众生皆得安乐,愿身边亲友远离疾苦……”每一声祝福都充满了真诚与力量。


站在一旁的苏晴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她理解朋友那份想要给予他人温暖的愿望,但同时又忍不住思考:“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懂得爱护,又怎么能真正地帮助到别人呢?”她轻轻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随着林婉结束祈祷,她缓缓起身,转头看向苏晴。两人四目相对,空气中仿佛多了一份凝重。“小晴,你在想什么?”林婉温柔地询问道。


苏晴犹豫片刻后,决定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小婉,我一直都很佩服你能够如此无私地为别人着想,但是有时候我在想,这样做真的合理吗?”


林婉眉头微蹙,显然没想到好友会有这样的顾虑。“怎么了?是不是因为我忽略了你的感受?”她关切地问。


“不是这样的!”苏晴急忙摆手,“我只是觉得,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关爱他人。你看你平时总是先想着帮助别人,有时候甚至连自己的需求都顾不上,我觉得这样很不公平。


听到这里,林婉沉默了。她明白苏晴的话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出于对自己真挚的关心。“可是,我认为给予也是一种幸福啊。当我看到那些因我的帮助而获得快乐的人时,我心里也会感到无比满足。”


“我知道,我也为你感到高兴。”苏晴的声音低了下来,“但是你不觉得这样做有时候会让你自己陷入困境吗?比如上次那个同事,明明是他自己的工作没做好,结果你为了帮他承担后果,影响了自己的晋升机会。”


提到这件事,林婉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确实,在那次事件之后,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她开始意识到,或许正如苏晴所说,平衡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是长久之道。



“也许你说得对,”林婉轻声道,“我应该试着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既不失去给予的快乐,又能保护好自己。”


这一刻,两人之间的想法似乎又拉近了一些。虽然分歧依旧存在,但至少她们愿意倾听对方,并且试图理解彼此的观点。




02
师太解惑


她们的声音吸引了殿中一位比丘尼的注意。她停下掃地的动作,静静聆听了一会儿,随后温和地走近两人。


“你们好。”妙莲师太的声音温柔而充满力量,令人心安。”看两位聊得挺投缘的,是在探讨什么问题吗?”妙莲师太微笑着问道。


“我们正在谈论关于自我关怀与关怀他人的平衡问题。”苏晴解释道。


“哦?这个问题确实很有趣。”妙莲师太点了点头,“你们认为应该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呢?”


林婉沉思片刻后回答:“我认为,当我们将‘我’与‘众生’视为一体时,事情就会变得简单许多。”


“说得好!”妙莲师太赞许地点了点头,“但有时候,人们还是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做到这一点。你怎么看?”


林婉犹豫了一下,然后坦诚地说:“我有时也会觉得很难区分,到底应该先照顾好自己,还是更多地去关怀别人。”


妙莲师太笑了笑,“其实,‘我’与‘众生’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如果我们站在“我”与“众生”一体的角度来看,当我们以慈悲心对待自己时,似乎也会有更多的力量去照顾身边的人,甚至对所有众生产生更多的慈悲心。


听到这里,林婉和苏晴都抬起头来,好奇地看着妙莲师太。“是这样的,”妙莲师太继续说道,“佛法教导我们要发无量心、发菩提心、发慈悲心,通过修行六度来减弱这种‘我执’。这样一来,当我们在为他人付出时,会感到喜悦,而不是被迫或为了获得什么。



她停顿了一下,看着两位年轻女子若有所思的表情,接着说:“无论是佛教的修行或心理学的自我成长,首先要认识到‘我’的狭隘,即尚未与菩提心相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在当下感到痛苦,承认和正视这种痛苦是自我慈悲的第一步。修行和自我成长的目的不仅是让人暂时感到快乐,更重要的是要正视和了解自我,培养觉知力,使我们对自己的观察更为敏锐。


妙莲师太的话语如同清泉般流入林婉和苏晴的心田,她们不禁陷入了沉思。师太继续道:“有些人学佛时认为,发心为众生是必要的,而心理学则说要先爱自己。其实,这种观点是站在‘我’与‘你’分开的角度,这并不是佛教的根本理论。佛教的大乘思想认为‘我’与‘众生’是一体的。从一体性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向内还是向外,都是一回事。内心的众生相也就是外在的众生相。”


“如果一个人能够圆融地理解佛法的道理,他们会知道爱自己与爱众生实际上是一样的。佛教里常说的‘自他二利’,就是指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成长,还要想着如何帮助他人。但是,这其中有个前提,那就是在能够利他之前,先要完成自利。”


“哦?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如果我想去帮助别人,就必须先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呢?”苏晴似乎有些恍然大悟。


“正是如此。”妙莲师太肯定地点了点头,“很多人误解了大乘佛法的精神,认为利他就意味着牺牲自我,把自己置于一种悲壮的角色之中。然而,如果没有像雷锋那样的无私奉献精神,一个人很难持续地坚持下去。”




03
寻找答案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苏晴继续追问。


“当你发心想要帮助别人时,这种愿望会让你变得更加坚定。”妙莲师太耐心地解释道,“因为很多人追求的是一种生命的意义,无论是为了家人、孩子、父母还是朋友,甚至是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尽管意义的范围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找到存在的价值。


妙莲师太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比如你想通过提供健康的食物来帮助家人保持身体健康,这看似是在利他,但实际上也需要你自己具备相关的知识,比如食物的药性和营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功德首先得到了增长。”


“原来如此。”苏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可是,如果我做了很多好事,却发现家人并没有如我预期的那样表现出欢喜或感激之情时,我可能会感到失望和困惑。


“这是因为你对结果有所期待。”妙莲师太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能理解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因缘果报,并且更多地关注自身功德的增长,那么作为凡夫菩萨,你就能从中获得喜悦。这种喜悦正是继续利他行为的动力。相反,如果整天生活在抱怨中,那么功德就难以积累,最终可能会感到身心俱疲。”


林婉的眼睛渐渐明亮起来,她似乎有所领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从自身生命出发,真正明白‘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们就不会盲目地将精力投向外部事物,从而产生各种问题。当我们用大乘佛法中的因果观念来审视生活,并反观自身功德的增长时,这种矛盾就不复存在了。我们的行为也就有了依据,目标也变得更加明确。”


妙莲师太欣慰的看着这对年轻朋友,点头赞许:“正是如此。”


苏晴转向林婉,伸手握住她的手,“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去影响他人。我们一起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既自利又利他吧。”


两位好友相视一笑,心中的迷雾仿佛被一阵清风吹散。只有内心充满爱与慈悲,才能更好地传递爱与慈悲。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们身上,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温暖。




- END -



文/赵安安Ann
责编/芷若

赵安安Ann
读心女神安安老师,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专业心理学家,心灵园地的守护者,安抚焦虑的内心与不安定的情绪。这里有实用的干货文章与抚慰人心的音频,欢迎您来此进行一场心灵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