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痛风,岂能“见好就收”?

健康   健康   2024-11-20 21:50   吉林  






























作者

王建华

有人把“痛风”发作比作海上出没的“飓风”,尽管凶猛异常,但来的快,去的也快,大多数痛风患者3~5天以后症状便可自行消失,病情随即进入风平浪静的“缓解期”,这期间患者往往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以至于许多患者误以为自己的病已经好了而擅自中断治疗。其结果就是,不久之后痛风再次卷土重来,如此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疼痛缓解≠痛风痊愈


众所周知,引起痛风的病理基础是高尿酸血症,疼痛缓解并不代表痛风痊愈,如果患者不能把高尿酸血症控制好,痛风复发将在所难免。因此,在痛风急性期过后,即便患者症状完全消失,但只要血尿酸控制不达标,就应该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降尿酸药物治疗。


“发作期”与“缓解期”反复交替是痛风的一大特点。许多痛风患者,甚至包括一些基层医生,往往对痛风急性发作期比较重视,对缓解期的治疗重视不够。


殊不知,消炎止痛只是治标,降尿酸治疗才是治本。为了彻底解决痛风复发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力求将患者血尿酸水平长期、平稳地控制在目标范围以内。


痛风缓解期该咋办?


痛风缓解期的治疗重点是控制血尿酸,避免血尿酸水平达到或超过饱和度而析出晶体,引起痛风急性发作。


1.生活方式干预


患者应加强生活方式的管理,少吃动物内脏、海产品、大骨汤、火锅、酒、可乐等可导致尿酸升高的食物,多吃鸡蛋、鸡肉、蔬菜、水果等来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多饮水,建议每天喝2~3升水,以促进尿酸排泄。


另外,体形肥胖者还要增加运动,控制体重。


2.降尿酸药物治疗


一般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缓解2~4周后,及时启动降尿酸药物治疗。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降尿酸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分别介绍如下。


1)别嘌呤醇


这是临床最常用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初始剂量,每次50mg,每天1~2次,2~4周后根据患者血尿酸结果,调整药物用量,可加至每次100mg,每日2~3次。


别嘌醇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药物过敏引起“致死性剥脱性皮炎”,尽管发生率很低,但致死率高达30%。皮肤超敏反应与患者携带HLA-B*5801基因有关,因此,在应用别嘌呤醇之前,应行HLA-B5801基因检测,检查结果阳性者禁用本药。


2)非布司他


属于新型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其降尿酸作用比别嘌醇强大而持久,且很少发生过敏反应,适用于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尤其是对别嘌醇过敏或HLA-B*5801基因检测阳性者,但不推荐用于无临床症状的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


非布司他起始剂量为20mg/d,2~4周后血尿酸水平仍未达标可增加至40mg/d,最大剂量为80mg/d。


有研究显示,非布司他有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冠心病及心衰患者中慎用。


3)苯溴马龙


属于促尿酸排泄药物。成人初始口服剂量为50mg,每日一次,2~4周后血尿酸水平未达标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增量,最大剂量为100mg,每日一次,宜在餐后服用。


有泌尿系统结石或有严重肾功能不全(血肌酐<20ml/min时)的患者禁用。


痛风患者血尿酸控制在多少为宜?


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治指南(2019)建议:痛风患者若无合并症,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若患者有痛风石或尿路结石等合并症,血尿酸控制在<300μmol/L,以利于痛风石的溶解。


当然,血尿酸水平也不是越低越好,不能长期低于180μmol/,否则有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的发生风险。


血尿酸水平需要长期“达标”


让血尿酸水平达标不难,难就难在长期维持血尿酸水平正常,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树立“持久战”的意识;其次,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包括低嘌呤饮食、减重、戒酒、多喝水,不喝甜饮料等等,第三,降尿酸治疗必须持之以恒,不可擅自停药。


精彩

推荐

全科基层风采高血压糖尿病儿科用药呼吸新冠乡村医生

家庭医生| 中医政策

重要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授权。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对基层医师进行全面继续医学教育及全科医学训练,完善和提高基层医师的知识结构及临床能力,关注并推动我国基层卫生服务发展,对基层医师队伍给予全面的人文关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