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发病年龄以3-8岁小儿为主,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由于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
在基层门诊中,基层医生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把猩红热误诊为感冒,当作感冒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发现还没有治好,再去治疗猩红热,这就比较麻烦了。
区分要点
1.注意查体,是否出疹子。患上猩红热和感冒一般都会出现发热的情况,但猩红热患者身上还会出疹子,感冒的患者一般身上是不会出疹子的,
2.是否咽喉肿痛。猩红热患者一般都会出现咽喉肿痛的现象,但是感冒患者,一般不会有咽喉肿痛的现象。
其他鉴别疾病
猩红热又称为烂喉丹痧,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猩红热患者的常见症状并无特异性,这就导致了猩红热容易被误诊,除感冒外,还容易混淆其它几种疾病。
1.麻疹: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皮疹在发热第4天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为暗红色斑丘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皮疹多于躯干部。有科氏斑,无草莓舌、杨梅舌。
2.风疹:起病第1天即出皮疹。开始呈麻疹样,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皮疹于发病3天后消退,无脱屑。咽部无炎症。耳后淋巴结常肿大。
3.药疹:有用药史。皮疹有时可呈多样化表现,既有猩红热样皮疹,同时也有荨麻疹样疹。
皮疹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也不像猩红热那样由上而下,由躯干到四肢。无草莓舌和杨梅舌,除因患者咽峡炎而服药引起药疹者外,一般无咽峡炎症状。病原菌培养阴性,停药后皮疹减轻。
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猩红热的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
一是空气飞沫传播:这是猩红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
二是产后感染传播:产妇如果患有猩红热,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病原体传给新生儿。
三是伤口传播:皮肤上的伤口或溃疡也是病原体入侵的途径之一。如果接触到患者伤口分泌物,也有可能被感染。
四是吸血昆虫传播:某些吸血昆虫,如蚊子,也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5~15岁为好发年龄。 感染后人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患猩红热后,产生对红疹毒素的免疫力,且较持久,但抗菌免疫有型特异性,且型间多无交叉免疫,再感染A组链球菌亦可不发疹,而仍可引起咽峡炎等,由于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而且近年猩红热轻型较多,早期应用抗生素使病后免疫不充分,故患猩红热后仍可再患。
特征性临床表现
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咽峡炎和皮疹。发热是猩红热的常见症状,体温可以达到39℃左右,并且伴有头痛和全身不适。
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渗出液。皮疹是猩红热最显著的症状,通常在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最初出现在耳后、颈部、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到全身。皮疹为均匀分布的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
预防措施
1.隔离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应隔离6~7天。使用青霉素治疗可以缩短隔离时间。
2.流行期间,避免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儿童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室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病人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3.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机体免疫力。
4.饮食调理,清淡饮食、多喝水、营养均衡、避免烟酒。
重要声明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