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军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中心性肥胖、高血糖或糖耐量减退、脂代谢异常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 IR )。
MS在西方发达国家非常常见,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经济给人们带来的静坐式工作方式和体重增加等因素,促发了代谢综合征及其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
据估计,在我国城市人口中,每8个成年人中至少就有1个人患有代谢综合征。上海进行的一项流行病调查表明,在2776例20岁以上的成人中,超重29.5%,肥胖4.3%,糖尿病9.8%,空腹血糖异常( IFG )/糖耐量异常(IGT )10.8%,高血压58.4%,高总胆固醇(TC)和高甘油三酯(TG)血症分别为21%和29.3%,MS 患病率为10.2%。
大量研究证实,M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而后者正是目前全球第一位死亡原因。因此,及早认识MS和 IR,以便在临床上建立早预防、早诊断及早期综合治疗的全新理念,进而有效控制国人MS及其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何谓代谢综合征
早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MS的名称,并制定诊断标准。然而,由于我国人群的特征与西方国家的不同,用这个标准不能准确地判断中国人的MS状况,之后不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提出了适合我国自己的MS的诊断工作定义。
1.超重或肥胖 BMI ≥25.0kg/cm2;
2.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及(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4.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TG≥1.70mmol/L及(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男性<0.9mmol/L,女性<1.0mmol/L。
符合以上4条标准中的3条即可诊断为 MS 。
何谓胰岛素抵抗
IR 就是正常或高水平的胰岛素发挥不了正常的作用,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它是滋生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土壤。
IR 可先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多年而存在,如肥胖、IGT / IFG、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等,IGT / IFG 就是机体从正常到发生糖尿病的中间过程,既达不到糖尿病,血糖又不正常。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在3~5年中,有1/3的人变成糖尿病患者,有1/3的人仍维持 IGT / IFG ,另外有1/3的人血糖转为正常。所以在此期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另一个含义是,此时尽管还不是糖尿病,但是脂代谢紊乱、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已经大大高于正常的人群,因此这个阶段就要特别强调防治。如能在IGT 期进行干预则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发展,降低其发病及病死率,这已为最近的 HOPE试验的结果所证实。
代谢综合征的危害
代谢综合征(MS)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进而导致死亡。国外一项针对35-70岁人群的调查表明,患有 MS 的病人,在未来7年里,每8人中会有1人因MS,而死亡,其中糖尿病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数量是血糖正常者的4.5倍。此外,MS使发生糖尿病和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据统计,M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死亡率都明显高于非MS者,有MS的非糖尿病者中发生2型型糖尿病的危险高于无MS者。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遗传性或获得性脂肪萎缩症等病患者也常伴有MS。因此,在临床上确认MS对预测个体发生心血管病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MS 患者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对于该综合征的多种成分进行早期干预,可以预防和延缓心血管病的发生。
如何防治代谢综合征
既然MS的危害这么大,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治呢?这是当代医生面临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预防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
在防治上应重点针对两种人群:
一是针对有发生MS危险因素者,对这类人群应进行生活方式重,如积极运动及热量限制(饮食中脂肪<30%,饱和脂肪<10%)以减轻体重,戒烟,必要时进行调脂、降糖、降压等针对性药物治疗,针对已有的MS组分及其伴发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进行治疗,并要加强定期监测代谢综合征指标变化。
二是针对已存在MS的患者,主要是进行个体化治疗,尤其适用于中老年生活方式干预已难于取得理想效果的人群,MS 包含众多的组分,其治疗可以是针对每一组分,分别治疗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血糖和血脂异常,但这样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因此,MS的治疗不应该仅仅针对患者已出现的代谢异常,还应该针对发生MS的机制——IR ,目前被证实具有纠正IR作用的药物主要有两种: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
药物疗法的目标应针对:
①控制血糖,即使 IFG / IGT 也应干预,使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正常化;②控制血脂;③控制血压至130/85毫米汞柱以下;④抗血小板治疗;⑤降低微量白蛋白尿等。
可供选择的药物很多,其原则是选用目前循证医学已肯定疗效的药物,例如罗格列酮、匹格列酮、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小剂量(<300毫克/天)的肠溶阿司匹林等。
重要声明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