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建芳
2024年11月18日至24日
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教育,倡导,立即行动”。
联想一些居民一有感冒发烧就要求输抗生素或者打抗生素,医生不给用,就抱怨社区医生用药“不负责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社区医生一定要做好解释,科普好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我国是抗生素使用现状不容乐观!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比率高达58%,远超出30%的国际水平,而其中很大比例的使用并不符合合理用药的标准,滥用抗生素会导致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产生细菌耐药性、引起二重感染等,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共识。
抗生素是万能的“消炎药”吗?
抗生素又称抗菌素,是从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提取得来,用来抑制甚至杀灭细菌、霉菌等有害菌种的药物。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有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发烧等不适症状的药物。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原因)是炎症发生最常见的原因,但并不是所有炎症都是感染引起。
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免疫反应性因素等。
在医学上消炎药主要包括两大类: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甾体类抗炎药。因此,严格从医学专业的角度讲抗生素并不是消炎药,更不是万能的消炎药!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居然这么可怕!
1.导致细菌耐药产生
滥用抗生素在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存留下来,并大量繁衍。而药物的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
这种耐药性一旦被其他细菌获得,遗传给下一代,就会产生大量的耐药菌株,甚至“超级细菌”。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有一天我们可能面临所有抗生素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无药可用。
2.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大都具有渐进性、积累性,故有隐蔽性,一时难以觉察,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发生致残或致死。尤其一些具有特异性体质的患者,极易引发过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
3.引发机体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当用抗生素抑制或杀死敏感的细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破坏了人体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
4.产生药物毒副作用、药源性疾病
“是药三分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盼复心切,擅自加大抗菌药物的药量,否则很可能造成肝、肾损害,神经、血液系统疾病等。
抗生素使用,严格遵守以下这些原则
1.能用窄谱不用广谱:查明致病菌对症施(窄谱)药,查不出再用广谱;
2. 严格掌握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制度,能用低级不用高级;
3. 能口服不输液:口服效果差是谣言,只是达峰时间稍多一些。静脉给药风险大,尤其对于儿童。只有在口服不能达到治疗效果或一些非常情况下才考虑输液。肌肉注射只适用于部分抗生素;
4. 能用一种不用换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5. 吃药不要见好就收,而是要斩尽杀绝:避免残留菌反弹并产生抗药性。但要注意,不要连续使用超过一周;
6. 病毒性疾病不要用抗生素:抽血检验若不是细菌感染,不要服用抗生素;
7. 不要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造成身体紊乱,并有其他副作用。
掌握抗生素分级管理原则
1.“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一级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2.“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二级药物):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3.“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三级药物):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避免抗生素滥用,多发发力行动!
为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安徽省卫生计生委早在2014年就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指出,要求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病情危重,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3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并列出门急诊常见不需输液的53种疾病的清单,以进一步强化输液管理。
2021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遏制耐药工作的通知》,要求规范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而其中,抗生素是抗微生物药物里最主要的一大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多肽类、林可霉素类等。
《通知》提出,将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医院评审、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合理用药考核等工作,并适当加大考核权重的要求。医疗机构要按照规定,科学调整优化本机构的抗微生物药物供应目录,从采购源头做好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工作。2021年9月底前,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全部加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
重要声明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