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多见于拇趾的跖趾关节。
痛风性关节炎是常见的首发症状,下肢关节尤以跖趾承受压力最大,容易损伤,且局部温度低,故为好发部位。患者可以在上床睡觉时还很健康,但到了半夜因脚痛而被惊醒,数小时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痛甚剧烈,甚至不能忍受被褥的覆盖。尚可伴有头痛、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冬季是痛风高发季,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研究发现,四肢末端关节周围皮下脂肪肌肉含量少,运动不足,保暖不够,血液循环不畅,致使尿酸溶解度下降,加之寒为冬日主气,风寒外袭,经脉收引,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养,痰浊内生,滞留关节,且冬令进补,各种辛辣药食迭进,火热内蕴,招致尿酸盐沉积于关节,从而诱发痛风或使痛风加剧。
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本病多为过食膏粱厚味,致使脾失运化失司,湿热浊毒内生,肾泌清降浊功能下降,加之寒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痹阻关节,发为痛风。当以疏风清热,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可配合选用中成药治疗。
急性发作期
1
湿热蕴结型:
主要表现为痛风,发病急骤,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当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治,可选用二(三、四)妙丸,或湿热痹颗粒,或正清风痛宁片,或黄连胶囊,或豨桐丸,或复方伸筋胶囊,或老鹳草膏等,口服。
2
寒湿痹阻型:
主要表现为痛风,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得温则舒,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当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为治,可选用强筋健骨丸,或木瓜丸,或三乌胶丸,或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或豨莶液,或关通舒口服液,口服。
间歇期
1
脾虚湿阻型:
主要表现为痛风,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当以健脾利湿,益气通络为治,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或四君子丸,或五苓丸,或参苓白术丸等,口服。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1
痰浊瘀阻型:
主要表现为痛风,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痛风结石,或皮色紫暗,舌质衬紫或紫,苔厚腻,脉弦或沉涩。
当以活血化瘀,化痰泄浊为治,可选用三七片,或大(小)活络丸,或云南白药胶囊,口服。
2
脾肾两虚型:
主要表现为痛风,病久屡发,神疲乏力,脘痞纳少,腰膝酸软,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屈伸不利,昼轻夜重,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石,舌质淡紫,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濡或沉或兼涩。
当以泄浊化瘀,调益脾肾为治,可选用独活寄生丸,或壮骨关节丸,或壮腰健肾丸,或杜仲冲剂,或刺五加片,口服。
中成药外治法
1
三黄膏:
方由黄柏、黄芩、黄连、栀子等组成。取药膏适量摊于纱布上贴于患处,每隔1~2日换药一次,或取药膏直接涂患处,每日3~5次。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2
虎杖伤痛酊:
方由黑牛膝、千只眼、钩藤、虎杖等组成。外用,搽患处,每日3~5次。可活血消肿,止痛。
3
硫硼糊:
复方硫黄乳膏、冰硼散各1支。将冰硼散与复方硫黄乳膏调匀,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一般使用3~5日即可止痛,行动自如。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4
跌打丸糊:
方由牛白藤、假蒟、地耳草、牛尾菜、鹅不食草、牛膝等组成。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取跌打丸适量,研细,加清水适量搅拌成湖状,外敷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5
复方川芎酊:
方由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大黄、续断、杜仲、延胡索等组成。外用,一次5~10滴,滴于胶条中间的纱棉上,贴于患处或疼痛最明显部位(亦可直接涂于患处),一日1~2次。可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
6
金黄散:
金黄散、明矾各 100克。将诸药研细,混匀,以蜂蜜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一般使用3~5日即可止痛,行动自如。适用于湿热蕴结型。
7
鱼石脂软膏:
取本品适量,加大黄粉适量调匀,外敷患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连续3~5天。适用于湿热蕴结型。
重要声明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