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脏支架手术谈营养学的发展
文摘
健康
2025-01-12 17:23
广东
1987年,意大利罗马医科大学医院心血管主任格尔马诺(如今为意大利教皇的私人医生)与国内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共同完成了中国第一例心脏支架手术,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心脏病支架手术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每年的支架手术数量已经突破45万例,每年使用支架数目已经超过了68万支。据共研网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心脏支架植入数量为158.74万支,2023年心脏支架使用量为218万条。这是一组让人震惊的数据!而当年施行中国第一例手术的胡大一教授,在从事心血管临床医学30多年后,已经转入预防医学成为中国的医学教育家。作为名副其实的医学专家,是医疗界的“内部人”,近些年却又多次公开批判现代医学背离初心误入歧途。道出了中国支架滥用、许多医生把支架手术当成自己敛财手段的现实。世界卫生组织(WHO)早些年发出警示: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会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当今的医学问题出在目的上,而不是手段和方法。美国心脏协会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心血管疾病好比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患者就是落水者。心血管专科医生为了挽救这些落水者,拼命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器具,同时不分昼夜地苦练打捞本领。结果却事与愿违,多数落水者没等打捞上来就死了,即便是幸运的被打捞上来,也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却越来越多。从这个浅显的比喻中,稍微懂一点基本的逻辑就知道,处理问题的本质,在于去到河流的上游植树造林、筑堤修坝预防水灾。心血管专科占据整个医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心血管发展的方向,也几乎是整个医学发展的方向。今天的主流医学西医把全部的研究和专注力都投入到治疗中,缺乏了治疗之前的预防和治疗后的康复。必然结果就是:病人越来越多,即使医学技术手段更先进,对于帮助人们获得健康、提高生存质量,也无济于事。无论是医学教育还是医学临床,对病人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病人的个人生性特点都缺乏重视,因而对疾病的发生原因、疾病发展过程以及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缺乏研究和干预,只注重生物技术、成为技术崇拜和毫无温度的科学主义。而体制的转变和拐弯,则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以及经历很长一个时间周期。也就是说,期待通过现今的医学模式,帮助个人或者家庭达到健康的目的、或者是提高生命的质量,效果是非常局限的。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如营养学、健康管理学、功能医学、整体自然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在一开始就把整体性放在了第一位,把关心病人本身放在了第一位。任何技术形式都是工具,而任何疾病的治疗本质应该是纠正错误的方向。之所以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营养学健康管理产生兴趣,因为作为普通人,医学技术太高端了,医学技术更侧重于出现问题后的弥补和挽救,而基于对基础营养及健康管理的学习,就可以在自己日常生活一日三餐及生活习惯中,落地实操运用,而这些运用的形式,本质上就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很多人的理解,认为营养学就是餐食营养的搭配,但其实这只是营养学领域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很小的一部分。营养学简单的概括,应该叫做人体材料学,包含材料的来源、种类、搭配、供应、运用,以及配置调度、垃圾排出等等。也就是说,第一包含了所有身体的物质基础,如何通过一日三餐的合理搭配,尽可能全面均衡及时的摄入到体内。第二如何满足被摄入到体内的营养被吸收、以及代谢垃圾毒素及时排出。第三通过对生存的环境、工作习惯、个人面临的压力情绪等的调整甚至纠正,去降低对身体内部养料的消耗、降低器官功能的损耗等。综合到一起,营养学是一套整体性生命学科,不会关心身体上的集体疾病和症状,而是通过症状的信号,去多个维度寻找原因,而需要真正做出改变的,并不是病,而是这个人本身。因此如果说临川医学“治病”,营养学等预防医学的本质是“治人”,治人的本质就是从根源上治病。心血管疾病在医学上也有共识,心脏本身出问题的几率非常小,几乎都是给心脏供应养料的血管出了问题,因此导致的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肌炎、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等。因此非常简单的逻辑,运用西医的思维和手段,永远都是在治疗症状、永远浮于表面、永远治标不治本,难怪那么多的心脏支架手术人群,基本2-3年后又会放置第二个甚至第三个支架。而当我们换一个角度、运用营养学等预防医学体系去思考,必然就会找到那些真正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背后元凶。第一个角度,血管为什么会淤堵?血脂为什么升高?血压为什么升高?血管中代谢垃圾为什么没有及时排出?是否病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长期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在病人的饮食营养结构中是否长期油盐糖过量?病人是否长期营养失衡?病人的三大供能营养是否合理?是否长期存在血糖异常?第二个角度,病人的生活状态及情绪模式是否会导致身体长期存在应激?病人是否容易生气发怒导致血压增高?病人的工作环境是否存在持续性致病因子?病人的生活习惯是不是在长期消耗身体?第三个角度,病人的诉求是仅仅在疾病威胁到生命的时候才愿意改变?还是愿意自身学习,或者是完全配合营养师纠正过往的全部错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健康生活方式?实际上,这些都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无关,重点在于,改变错误的方向朝着新的方向去走。虽然改变是艰难和痛苦的,但由于我们的健康教育科普、预防医学体系的缺失,大多数群体并不知道正确的方向是什么,医生除了把专注力放在疾病本身上,也几乎没有时间帮助病人改变方向,而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担任的角色与医疗技术无关,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专业健康服务,包含教育、引导、纠正和引领,未来的营养师、会是医生最好的互补;健康服务行业、也会是每个人、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也是我写《主动健康》的发愿和初心,希望能够唤醒更多人的主动健康意识,帮助更多家庭懂健康懂营养,能够提前10-15年精准预防各类慢病。好消息是,2024年12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发布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最新版《临床营养学》,2025年起营养学成为临床医学的必修课,2030年起,中国每一年将会新增30万系统性学习过营养学的临床医生。多年来医学界不重视‘营养’的现状将被改写,营养不再是支持和辅助,而成为治疗的一部分,这也将迎来营养学从业者的发展春天。
我的新书《主动健康》已经出版发售,这本书是我从业十年的专业浓缩和总结,共21万字(8个章节72小节),书中的内容通俗易懂,适合每一位热爱和追求健康的人阅读。这本书融合了基础营养学、健康管理学、生命科学、功能医学及自然医学的内容,核心主张是为每个家庭提供一套综合性强,可落地可持续的健康整体解决方案。购买纸质版《主动健康》可扫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购书后可进入全国书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