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40年,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

文摘   健康   2024-09-16 18:39   广东  
▽ 点击下方“营养师王璞关注公众号
不做知识专家 要做生活赢家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调查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人数已达1.41亿人,是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但由于我国慢病的三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较低,很多人不到迫不得已,并不会去做身体检查,因此实际的糖尿病人数一定超过统计调查数据,除已经确诊糖尿病的人群外,糖尿病前期、也就是未来大概率会发展成糖尿病的人数则更多。
糖尿病既是一种吃出来的病,又是一种懒出来的病,它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所以又被称为富贵病。这种富贵,特指人类的物质生活丰盈,背后跟全球工业崛起、尤其是食品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全球自从1960年代起,2型糖尿病病例就随着肥胖率逐渐升高。到1985年时全球仅有约3000万人罹患糖尿病,但到了2015年患者增至3.92亿人。到2021年,全球统计数据显示,约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全球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0.5%, 即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我国糖尿病人数的发展,集中在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的短短30年中,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我读小学的阶段,有个邻居因为糖尿病去世,周边人群都在议论纷纷,都会感觉糖尿病像是癌症一样恐怖,短短的20多年后,糖尿病已经司空见惯,几个老年人一起散步,一起讨论吃控糖药打胰岛素,其中有个老人没有糖尿病,反而会被其他人认为有些“不正常”。
这里需要注意,我们讨论的糖尿病特指2型糖尿病,医学中把糖尿病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90%左右,其余10%主要为1型糖尿病与妊娠糖尿病,也存在少部分的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可能是基因或由于自体免疫系统破坏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引起,因此患者必须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目前世界上对此病没有治愈方法。妊娠糖尿病指过去没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怀孕中晚期出现血糖高于正常值的孕妇,这类糖尿病在妊娠结束后恢复正常,很多人会觉得没什么风险,但出现过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会成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因此女性怀孕阶段,均衡的饮食营养设计、预防妊娠糖尿病同样非常重要。
2型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相对缺乏引起。胰岛素抵抗指的是虽然胰岛β细胞能释放胰岛素,但胰岛素敏感性差,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产生抵抗,因此降糖作用不明显,所以预防及逆转修复胰岛素抵抗也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策略。胰岛素相对缺乏指的是胰岛β细胞能释放胰岛素,但释放的总量不够,因此降糖作用达不到。跟2型糖尿病相比,1型糖尿病人群因为胰岛β细胞已经损坏,所以完全丧失了生产胰岛素的功能。
跟高血压一样,血糖持续性升高并不会出现直接的伤害,因此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各类并发症的出现。有统计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的预期寿命减少长达10年,2型糖尿病人群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二至四倍,其中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等。除此之外,糖尿病因为并发症,下肢截肢率很高,住院率亦相对增高。同时,2型糖尿病是导致非创伤性失明及肾衰竭的首要原因。高血压和高血糖会对血管本身形成直接伤害,因此在糖尿病人群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心血管疾病,有接近6成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如果把并发症做个分类,小血管或毛细血管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与肾病变等,因为血糖浓度过高,导致毛细血管中血流受阻,毛细血管聚集的身体器官会因为缺血缺氧受到连累、导致功能不可逆退化。大血管并发症则包括冠状动脉心脏病、中风等,糖尿病病患因为常合并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这些因素也会促进冠状动脉粥状硬化的产生。
在糖尿病的病理学研究中,已经有明确的结论显示,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水平的发生往往先于疾病发生,这很好理解,在2型糖尿病出现之前,身体一定会出现胰岛素抵抗或者是高胰岛素血症,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的及早预防,重点就是维持血糖的平衡,预防胰岛素抵抗,修复和逆转胰岛素抵抗,减低胰岛β细胞的压力,改善和修复胰岛素的敏感性,这部分内容在我的新书《主动健康》的第五章中有详细的讲解。
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主要包括三种,第一是空腹血糖、第二是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第三是糖化血红蛋白。这些检测指标可能因为实验室不同、检测方法和试纸等差异,参考标准会有略微差异,具体标准以体检报告上的参考区间为准。以上三个指标,都有对应的临界区间或者叫灰色预警区间,以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为例,空腹血糖位于6.1mmol/L以内为正常,6.1mmol/L-7.0mmol/L之间为空腹血糖受损阶段;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为正常,7.8mmol/L-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减低或者受损;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6.5%可直接确诊糖尿病,大于5.7%提示为胰岛素抵抗,在某些国家也有不同标准,如日本精密体检学会的标准则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大于5.5%就提示轻度胰岛素抵抗,上述这三个非疾病诊断指标、但处于灰色过渡区间,包括空腹胰岛素受损,糖耐量减低和胰岛素抵抗,都是2型糖尿病的前期状态,也叫做糖前期。处于这个阶段,很有机会(理论上100%,实际需要看认知和依从度)透过饮食控制、健康减肥及充足运动来逆转和治愈。
不同国家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会有略微差异,但都是基于空腹血糖、随机血糖、糖耐量实验、糖化血红蛋白和典型高血糖症状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与体重减少)这几点来诊断。我国的糖尿病防控宣传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在社区、社康中心等健康宣传区域,提示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需要及时去检查和就诊,但这样的宣传属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二级预防,因为一旦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大概率已经到了糖尿病阶段,如果要彻底降低糖尿病的发生,更有效的做法应该是针对病因的预防控制,如新加坡的饮料营养等级标识制度,就是典型的一级预防。
最后我们汇总一下,2型糖尿病的全部危险因素或者高危人群:
1、遗传因素。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8倍,2型糖尿病遗传度高于60%。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对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更高,相同肥胖程度,亚裔人糖尿病风险增加。因此,如果家中有一级亲属患2型糖尿病,学习健康管理技术,提前精准预防糖尿病就是重要的健康功课。
2、超重和肥胖(BMI≥24.0kg/m²),同时出现向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时也需要控制体重。另外,女性如果BMI≥24.0kg/m²,同时有出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更需要警惕2型糖尿病的发生,多囊目前是中年女性高发的一种疾病,研究显示多囊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双向促进的作用,因此多囊是表现形式,很可能身体已经存在长期的胰岛素抵抗。但无论多囊和胰岛素抵抗,背后都有共同的促进因素:体重超重和肥胖。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控制体重是每个人的健康必修课。
3、女性有妊娠糖尿病史。
4、生命早期营养不良。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科学家研究发现,成年人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生命早期营养不良有关。如今有很多研究结论都显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后来的代谢障碍,增加发生IGT(糖耐量减低)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基于这样的结论,在母亲怀孕期间、或者是小时候成长环境缺乏食物和营养的人群,会有更高的2型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中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其他文章中有分析过,中国真正实现全民都吃饱肚子的时间并不长,在50后60后的成长时代中,几乎都存在缺乏食物饿肚子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加,预防代谢性疾病需要被重视。
5、高血压人群、高血脂人群及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同属于代谢性疾病,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多因多果和互为因果关系,一旦有某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他类疾病的风险会直接升高。因此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定是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全面生活方式进行整体干预。
6、胰岛素抵抗人群。在肥胖者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之前,先有胰岛素抵抗的出现。胰岛素抵抗也是所有代谢性问题的“共同土壤”。
7、糖耐量减低。数据显示,IGT(糖耐量减低)者在诊断后5-10年进行复查时,有1/3发展成为糖尿病,1/3转化为血糖正常,1/3维持IGT状态。因此糖耐量减低是一类重要的糖尿病前期状态,出现数据异常、但还没有达到疾病诊断标准,其实是一种及时的预告和警报,提醒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对异常数据并不重视,直到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和损失,迫不得已躺在病床上,才会开始反思,但所有的慢病都有一个特点--发展速度很慢,因此在掉下悬崖之前都可以刹车和转向,一旦掉下悬崖被宣告确诊,就成为了一种进行性发展的不可逆疾病。

我的新书《主动健康》已经出版发售,这本书是我从业十年的专业浓缩和总结,共21万字(8个章节72小节),书中的内容通俗易懂,适合每一位热爱和追求健康的人阅读。
这本书融合了基础营养学、健康管理学、生命科学、功能医学及自然医学的内容,核心目的是提供一套综合系统的、可持续的健康解决方案。买书可扫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

营养师王璞
不做知识专家 要做生活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