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糖和脑雾背后的血糖过山车

文摘   健康   2024-09-28 12:00   广东  
▽ 点击下方“营养师王璞关注公众号
不做知识专家 要做生活赢家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测试,如果你存在以下选项中描述的情况,可以勾选:
□ 即使肚子不感觉饿,总是想吃点甜点或零食
□ 喝茶或者喝咖啡一定要加糖,喜欢甜不喜欢苦
□ 吃甜食就停不下来,总是比预期要吃更多
□ 心情不好、压力大、工作劳累时,喜欢吃甜食或饮料犒赏自己
□ 正餐可以不吃,但一定要吃点甜品或零食
□ 容易饥饿,糕点、饼干或糖果是必备缓解饥饿的零食
□ 饥饿时会感觉心慌想发脾气,吃点甜食立刻缓解
□ 喜欢一个人偷偷吃甜食,吃完后可能会感觉后悔。
以上的选项中,如果你出现了3个及以上的情况,就表示你大概率已经存在糖瘾的情况。
所有瘾的背后,都是刺激了能让人体感觉到快乐的激素,当进食大量糖后,大脑内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多巴胺将信号传送给大脑的伏隔核。伏隔核掌控着我们的快乐、成瘾、恐惧、安慰剂效应等,而且它还与前额叶皮层相连。大脑会将这种快乐的滋味记录下来,并且鼓励你重复这一行为。吃糖,我开心,大脑记住了,继续吃……这属于大脑的一种奖赏机制。
但是不断摄入大量甜食,为了稳定血糖,胰岛素必须高负荷满载工作。好不容易把血糖稳定之后,你又吃蛋糕甜品等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此时胰岛素不得不立刻加班工作,这会导致血糖跟胰岛素之间无止境的相互博弈,形成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圈。
但毕竟吃糖这个行为,人体的主观意识并不能调控,比如你知道过量吃糖很不健康,但你为什么还想吃,这背后的机制就是因为内分泌激素在作怪。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会看到那些身材肥胖的人,通常都进食量很大,而且喜欢吃高热量、空热量的食物,同时喜欢静坐和平躺,根本无法要求自己多起来走动,运动习惯则更难,因为大家都有直观的印象,肥胖者吃得多又不喜欢动,所以自然也就形成了共识:因为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导致的肥胖。这种简单草率的归因,实际上存在严重的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身体脂肪的堆积,因为肥胖导致想吃更多,同时又不想运动,这样理解就会发现,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不再是肥胖的原因,而成了结果。当然从专业角度,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给出结论,肥胖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代谢紊乱性疾病,根源还是代谢原因。
嗜糖习惯会导致一种常见的现象叫做脑雾,这个词或者症状,在新冠大范围感染之后,才被更多人知道和熟悉。2022年底至2023年春天,社交中最流行的词就是“阳康,在新冠感染恢复后,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容易疲倦、注意力下降,甚至感觉自己变笨了,思维和反应有些慢,大脑中像是被雾气笼罩,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脑雾症状,脑雾并不是专业的医学术语,是大家用来描述自己在思维迟缓、模糊和不清晰时的感受。
很多人吃饱立刻会犯困,感觉思维迟缓,必须立刻休息,这也是典型的脑雾症状。导致脑雾出现的根源会很多,包括严重睡眠不足、持续压力的累积、内分泌失衡等进而会导致神经失衡和大脑供血减少,但直接原因都是大脑能源的缺乏,大脑的糖原被消耗殆尽后,不得不启动节能模式:只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再参与复杂的思考,就是脑雾的出现。
无论嗜糖还是脑雾,都是因为内分泌代谢处于失衡状态,不能更好的处理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多次提到,生命健康是一种平衡状态,身体内部任何平衡被打破,都会表现出直接的症状。脑雾和嗜糖都有一个共同的失衡因素,叫做血糖失衡。正常的血糖变化,应该是在进食后1-2小时形成一次先波峰再波谷的起伏,这种起伏身体可以通过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配合,非常简单的进行调控,但如果我们日常的膳食本身存在结构性错误,严重刺激了血糖的波动,就会扰乱原有的平衡。
我举一个常见的例子予以说明。有的人有过亲身经历,早上不吃东西整个上午还不太饿,如果一早吃了早餐,到了10-11点钟,反而会有更强的饥饿感。很多人正是由于这一点,索性就长期不吃早餐。2018年网络上流传一篇剑桥大学教授不支持吃早餐的文章,被骂的很惨,如今互联网存在一个问题在于,过度关注立场而忽略了真相,异见不被尊重和理解,就很难有创新。当年关于不吃早餐的观点来由大致如下:
Dr.Kealey是一位临床生物化学博士,是剑桥大学的教授。他的饮食结构和方式一直都遵循传统,但是在2010年被诊断出糖尿病。医生给他的建议中,非常重要的是一定要按时吃早餐,因为医生给他开了降糖药物,为了避免血糖过低,医生叮嘱一定要在早餐吃一些碳水化合物,同时要避免喝酒。通过自己的试验和实践,他发现每天在吃完早餐后,自己的血糖就会飙升,之后他开始尝试不吃早餐,严格控制主食类的碳水化合物,严格避免糖类,吃很多蔬菜、坚果以及一些白肉,通过饮食的改变他的血糖逐渐恢复,成功逆转了糖尿病。
Kealey教授开始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他发现,早餐或许没有人们传统认为的那么重要,对于血糖异常或者是糖尿病人而言,不吃早餐或许更加健康,随后写了一本书,叫做《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汉语可翻译为早餐是危险的一餐,目前该书在国内没有翻译版),这本书在亚马逊开售后,影响了很多人。早餐很危险的言论传到了国内,骂声一片,但没有人关注结论背后的真相。
这里大家就会发现,吃完早餐更容易饿的现象,不是吃早餐这个习惯的问题,而是早餐吃错了。在Kealey教授躬身做实验的过程描述中也提到,高碳水、单一营养、空热量的早餐对血糖是一种劫难,如果早餐吃了一份高碳水的油条加一杯甜豆浆,或者是一份汤米粉,因为高升糖指数的精致碳水化合物会快速刺激血糖上升,餐后1-2小时血糖形成一次快速的波峰,身体为了避免高血糖的危害,必须立刻释放足量的胰岛素降血糖处理,随后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糖持续走低,就形成波峰之后的波谷,这个波谷的出现,人会感觉饥饿,马上想吃东西,如果中餐和晚餐同样都是高碳水化合物比例的食物,那这种对血糖的刺激就会形成一种现象叫做“血糖过山车”。
“过山车”只是一个比喻,专业术语叫做血糖波动。指的是血糖水平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包括短期血糖波动和长期血糖波动。医学中对于血糖波动的解释如下:长期血糖波动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异性有关;而短期血糖波动,包括日间和日内两种波动,后者比较常见,大多与患者自身的生活方式有关。
这里需要注意,短期血糖过山车与生活方式、尤其是膳食结构及膳食内容密切相关,当短期血糖过山车成为了一种常态,必然会对血糖稳定机制造成压力和伤害,最终形成长期血糖波动。血糖波动为胰岛素抵抗的成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在我的新书《主动健康》中,我们会重点探讨人体能量系统失衡下的胰岛素抵抗,是如何导致肥胖发生、如何扰乱内分泌平衡,我们应该通过怎样有效的膳食及生活方式调整,修复和逆转已经存在的胰岛素抵抗。

我的新书《主动健康》已经出版发售,这本书是我从业十年的专业浓缩和总结,共21万字(8个章节72小节),书中的内容通俗易懂,适合每一位热爱和追求健康的人阅读。
这本书融合了基础营养学、健康管理学、生命科学、功能医学及自然医学的内容,核心目的是提供一套综合系统的、可持续的健康解决方案。买书可扫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

营养师王璞
不做知识专家 要做生活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