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疾病,是治愈疾病的前提

文摘   健康   2025-01-21 17:31   广东  
▽ 点击下方“营养师王璞关注公众号
不做知识专家 要做生活赢家
“疾病”两字,从中国文字的象形分析,“疾”是病字头里面一个“矢”,有的放矢,这个“矢”指的是射箭的箭,意思说的是,任何疾病都像是一支箭一样击中了身体的某一个点,引发的不舒服被称为“疾”。“病”字由一个病字头加上丙,中国文字文化中,丙代表火,五脏中火代表心,因此从这个层面,“病”指的是心里不舒服、情绪和意念层面失去平衡。
现代医学对于各种疾病的命名,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根据病因命名,例如缺铁性贫血、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酒精性脂肪肝等;
第二个角度是根据症状来命名,例如发烧、头疼、痛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抑郁症、心肌梗死等;
第三个角度的疾病,大都根据英译或者其他角度命名,例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等。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籍,能够汇总人体所有的疾病。但基本上常见或者几乎所有已知疾病,都是以上面三种方式来命名。其中第一个角度根据病因来直接命名的疾病,几乎都非常好治愈,如缺铁性贫血,只需要在饮食中额外增加铁元素的摄入即可解决,比如妊娠糖尿病在分娩结束后都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在现代医学中以原因来命名的疾病非常少,几乎超过90%以上的疾病、都没有办法找到准确而具体的原因。

第二个角度、以症状命名的疾病非常常见,也最容易误导病人,让病人产生一种既定思维:即把消除症状当成了治疗疾病。但是,任何症状的出现,一定需要同时满足两个前提,一是致病因素,二是发病条件,在病因素不详或发病条件不清楚的情况下,错误的把消除症状的行为当成治疗疾病,这也必然导致了很多急性症状看似有所缓解,但多数最终都发展变成了慢性疾病。

例如常见的发热发烧,致病原因一般为各种外界病菌的入侵,发病条件包括身体过度劳累体能下降、或者免疫力降低,最终导致人体正常细胞被病菌感染,身体为了消灭敌人而启用了温度控制系统,企图通过调高身体温度达到全面歼灭入侵敌人的目的。但如今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发烧的本质就是免疫过程,错误的把发烧当做疾病本身,因而降烧就成为了必定手段。无论药物还是打针,都在消除、抑制或掩盖症状,但对于免疫的支持、体质的修复从不关注,很多小孩在这样的医疗惯性下,免疫力失去原有平衡,容易感冒发烧就成为常态,过度用药又导致肠道生态系统被破坏,继而出现容易过敏、食物不耐受、自体免疫性疾病等更多疾病的发生。
再如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的命名,同样会给人一种感觉,让大家错误的认为血糖偏高或血压偏高超过标准就是疾病,因此无数人终身服药控制血糖血压成为习惯,但从未思考为何血糖血压会失控,实际上,那些导致疾病发生的背后因素,才是真正的“疾病”。再如我们听到冠心病,会以为心脏出了什么,少有人知道冠心病的本质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的直接原因为心脏缺血、根本原本则为导致血管形成斑块淤堵的所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第三个角度的疾病名称同样类似于第二类,给出的信号似乎永远在传达“原因不明”。当然如今的现代医学已经走上一条“对抗医学”之路,临床医生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症状、而忽略背后的原因,因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医疗现状,按照这样的逻辑和发展趋势,即使医疗技术和医药研发多么先进,病人依旧层出不穷。如果医疗一致专注于研究如何救助溺水的人,但少有关注为何溺水的人越来越多,在掉下水中之前缺乏保护和预防,则医疗的目的一开始就错了。
从功能医学或营养学的角度出发,疾病并不需要被划分的五花八门。如果我们从人体身体的整体性出发,所有的疾病如果是失去的原有的平衡,或许表现出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数时候导致各种症状发生的背后因素几乎都一致。举个例子,咳嗽和发热通常被认为的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但换一个角度,无论咳嗽、喷嚏、吐痰、发热都是身体在遭遇病原体威胁后,启动的免疫行为本身。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经常去医院的人几乎都是固定的,治好一种病要不了多久另一种病又会冒出来,他们还经常扯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说“我的体质就是不好容易生病”“我妈妈本身身体就差,我也从小体质差”……但他们始终没有明白一个底层逻辑:病的不是身体而是人,那些长期错误的生活方式、长期错乱的饮食结构、长期不良的休息习惯以及长期错误的医疗行为,最终让自己成为一名“容易生命的人”,“病”只是信号,人才是最大的疾病根源。
因此要想真正学会跟疾病相处,全面修复免疫系统、系统性改善提升个人体质,必然要重新看待疾病,重新定义疾病。根据功能医学理论基础,临床医学中绝大多数病症都可以按照病因划分为6个类别:
  • 内分泌失衡:如便秘、忧郁、睡眠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障碍等。
  • 免疫功能失衡:如免疫下降导致的容易感冒、HPV感染、EB病毒感染、HBV感染、容易被细菌真菌等各类病原体感染等;免疫亢奋出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牛皮癣、炎症性肠病IBD、桥本甲状腺炎等
  • 结构完整性失衡:如溃疡、增生、息肉、囊肿、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等
  • 肠胃功能失衡: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胆囊炎、胰腺炎、结肠炎、乳糖不耐受等。
  • 代谢功能失衡: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胰岛素抵抗等。
  • 线粒体功能失衡:鼻炎、便秘、腹泻、荨麻疹、心肌病、肾功能下降等。
按照以上六大分类,任何疾病都不应该急于消除或抑制症状,病症本身是一套人体导航系统,症状的本质是帮助寻找病因,而导致症状出现的生理失衡如果是直接原因,那么生理失衡背后的原因就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当疾病原因被定位后,需要修复、纠正或治疗的内容一般包括压力的调整、免疫的修复、营养的优化、睡眠的支持、营养的设计和体质的提升这几部分,我的新书《主动健康》中提供的就是包含上述几部分综合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健康解决方案不依赖于任何医疗和药物,如果在生活方式中做出一些精准调整和刻意训练,绝大多数疾病,都可以不治而愈。这应该就是,尊重身体的智慧,治人而不治病。
别被疾病的名称误导,是彻底解决和治愈疾病的前提。

我的新书《主动健康》已经出版发售,这本书是我从业十年的专业浓缩和总结,共21万字(8个章节72小节),书中的内容通俗易懂,适合每一位热爱和追求健康的人阅读。
这本书融合了基础营养学、健康管理学、生命科学、功能医学及自然医学的内容,核心主张是为每个家庭提供一套综合性强,可落地可持续的健康整体解决方案。购买纸质版《主动健康》可扫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购书后可进入全国书友群。

营养师王璞
不做知识专家 要做生活赢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