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真的成为历史了吗?繁荣真的是通往和平的道路吗?民主国家真的热爱和平吗?

文摘   2024-10-22 07:36   美国  
也许当时的庆祝冷战结束的场景,已经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美好记忆,但我们或许会很快怀念那个时期的国际秩序。促成西方几十年和平的因素正在消失,欧洲正逐步回归到多极化的国家体系,而这种体系曾在1648年到1945年间引发了无数的冲突。
首先要理解,和平的确是珍贵的,任何人都喜欢和平。没有人会怀念冷战带来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没有人想重演U-2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或柏林墙的建造,也没有人希望回到冷战时期的清洗、效忠誓言、排外情绪和压制异见的时代。
然而,未来我们可能会怀念冷战时期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因为冷战期间的国际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欧洲的和平。
我们知道,从冷战前的45年里,欧洲一直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而这种无序状态正是霍布斯所描述的“每个人与每个人的战争”。欧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消耗了大量的生命和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再也没有战争的欲望。历史告诉我们,认为欧洲国家之间再也不会爆发冲突是过于乐观的
现在,世界正处于一次对战争与和平理论的大规模检验中。这些理论过去只是社会科学家提出的学说,但如今却要面对现实世界中的历史性事件检验。随着冷战的结束,欧洲爆发重大危机甚至战争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未来的45年,虽然不一定像冷战前的45年那样充满暴力,但相比过去的冷战时期,欧洲的局势可能会更加动荡。我们可能会将冷战时期称为“长和平时期”,并怀念那段稳定的岁月。
这种结论基于一个关键论点:国家间的军事力量分布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核心原因从1945年到冷战结束,欧洲的和平得益于三个因素:欧洲的军事力量两极化、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大致军事平衡,以及这两大国的核武器威慑力。核武器虽然令人恐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如今,欧洲的权力格局正在转变,回归到一个多极化的体系。这种体系在历史上屡次引发冲突,尤其是在20世纪前半叶,5000万欧洲人死于战争。相较之下,自1945年起,只有不到2万欧洲人因战争丧生,和平的维持与两极化的国际格局息息相关。
因此,如果我们参考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未来的欧洲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个理论强调,国家间的战争与和平主要由国际体系的结构决定,而非国内政治。当前,欧洲的未来充满了乐观的声音,但我们不应忘记,历史上每一次新的国际秩序建立时,往往伴随着战争和冲突的阴影
一、“硬”和平理论
在1945年之前,欧洲经历了长时间的暴力和动荡,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然而,战后的冷战时期,欧洲的局势反而更加稳定。这其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力量分布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的力量如何分配对战争与和平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冷战期间,世界呈现出两极结构,也就是说,全球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手中。而在1914年,欧洲却是一个多极体系,多个大国相互竞争。这种多极体系往往带来不稳定,因为各国之间的力量较为分散且复杂,每个国家都在争夺霸权或优势地位。简单来说,冷战时期的两极体系比1914年的多极体系更加和平。
在多极体系中,国家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是常态,这也使得威慑变得更加困难。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强国会更倾向于发起侵略行为,因为它们觉得自己更有胜算。例如,1939年,德国与苏联联合入侵波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相比之下,两极体系下,由于只有两个主要强国,较小的国家通常选择效忠其中一方,从而减少了冲突的可能性。
多极体系中的不确定性还体现在敌对联盟的强度上,因为国家间的联盟经常在变动。侵略者可能误判局势,认为通过虚张声势可以轻松获胜,从而导致战争。例如,1914年的德国没有预料到英国会参战,也没想到美国会最终加入战争。正是这种误判使德国低估了威慑的效果,鼓励了它的冒险行为。
冷战时期核武器的存在也是保持和平的重要因素。核武器带来的巨大毁灭性让战争的风险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任何国家都不敢轻易挑起冲突,因为一旦核武器被使用,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种“相互确保毁灭”的局面让战争成为了一个不可能胜利的选项,反而强化了和平
此外,核武器也带来了权力的平衡。即便一个国家的常规军事实力较弱,只要拥有核武器,它也可以有效威慑对手。如此一来,核武器的存在进一步减少了国家间的误判,帮助维持了全球的相对和平局面。
虽然温和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正面的力量,但极端民族主义却可能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它让一个国家的人民认为其他民族不仅低劣,还对自己国家构成威胁。在历史上,这种情绪曾在欧洲国家蔓延,尤其是在那些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更为严重。这些国家时常感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威胁,因此很容易陷入极端民族主义的陷阱。
极端民族主义最容易在依靠大量军队的国家中滋长,因为这样的体系需要动员大量的民众为国效力。而国家往往会通过煽动民族情绪来激发民众的牺牲精神。然而,如果一个国家的军事体系不依赖大规模的军队,而是依靠小型的专业军队或高科技军事装备,极端民族主义就不容易得到发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核武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主义的影响。核武器让国家不再需要依赖庞大的军队,而是转向更加精密的军事力量,从而减少了民族主义的煽动空间。
自1945年后,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迅速衰退。这不仅是因为核武器改变了战争模式,还因为战后占领力量有效遏制了这种情绪。再加上,美国和苏联主导了战后的国际秩序,这两个国家是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它们并没有展现出欧洲在战前那种极端民族主义的趋势。此外,欧洲国家在冷战期间不再需要自己承担全部的安全责任,也就没有动力去煽动民族主义来增强国防支持。
随着冷战的结束,未来的欧洲秩序将面临新的挑战。多极化的欧洲可能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将成为主要的力量,苏联的影响力将逐渐减弱,但它仍会是欧洲的重要大国。多极体系固有的不稳定性可能会让欧洲未来更加脆弱。
欧洲未来秩序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核武器的分布。未来的核武器分布可能有三种情景:首先是继续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其次是欧洲国家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力量;最后则是逐步走向无核化。无论是哪种情景,核武器问题都会成为未来欧洲安全的核心。
二、欧洲核武器设想
情境一:无核欧洲
有很多人希望欧洲能够彻底摆脱核武器,认为无核的欧洲会带来持久的和平。然而,这种设想并不现实,甚至可能带来更多的危险。核武器自冷战以来,不仅仅是一种威慑力量,还为欧洲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稳定。如果欧洲完全无核化,反而可能使局势更加紧张,导致新的危机甚至战争。
在一个没有核武器的欧洲,力量的重新分布将成为一个大问题。苏联和统一后的德国可能会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而东欧的小国则处于它们的夹缝之中,面临来自两边的压力。历史表明,像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这样的东欧国家,在面对德苏之间的巨大力量差距时,可能无法通过合作遏制潜在的侵略。1930年代的欧洲正是这种局面,东欧小国无法有效联合起来应对大国的威胁。历史的重演并非不可能。
此外,苏联从东欧撤军也不能保证它永远不会重返该地区。历史上,俄罗斯在东欧的影响力起伏不定,撤退并不意味着永远退出。因此,在无核欧洲,德国可能会再度向东欧扩张,而苏联的重新崛起也不是没有可能。
东欧国家之间的民族和边界争端也是无核欧洲秩序的潜在威胁。例如,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之间因为特兰西瓦尼亚问题存在紧张关系,特兰西瓦尼亚是一个匈牙利族人占多数的地区,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之间的冲突随时可能爆发。如果没有核武器和外部力量的遏制,这种民族冲突很可能升级为战争。此外,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之间的历史边界争端,也可能成为未来冲突的导火索。
情境二:维持现状
关于欧洲未来的核武器格局,存在几种可能性。其中一种设想是现有核武国家保持现状即英国、法国和苏联继续保有核武器,但不允许新的核大国出现。虽然这种设想在某种程度上能避免核扩散,但从长期来看,德国等国家可能不愿意接受这种安排,尤其是在面对苏联潜在的威胁时,德国可能会寻求发展自己的核武库来保护国家安全。
情境三:核扩散
另一种可能性是核扩散,即更多的欧洲国家,尤其是东欧国家,开始发展核武器。这种局面虽然危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助于维持稳定,因为每个国家都拥有自我防卫的能力。但如果核扩散管理不当,可能引发新的危机,甚至会让核武器的使用风险加剧
核扩散带来的最大危险在于,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会增加误判和冲突的可能性。一些新兴的核国家可能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来管理这些武器,导致“先发制人”攻击的动机增加。此外,核扩散也意味着更多人有机会控制核武器,这增加了核武器被错误发射或被恐怖分子利用的风险。
要想避免这些危险,现有的核武国家必须采取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帮助新兴核国家有效管理其核武库。只有在这种管理得当的前提下,核扩散才能成为一种稳定的力量,而不是破坏性的威胁。
三、战争真的已经成为历史了吗?
随着冷战的结束,有人对欧洲未来的和平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即使没有核武器,欧洲仍然能保持和平,原因在于战争已经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个观点基于所谓的“战争过时”理论,认为现代战争特别是常规战争,从1945年后已经变得太过惨烈和破坏性,以至于各国领导人再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种理论相信,战争是过去的遗物,而如今的世界,国家会更加理智地处理冲突。
尽管这种观点看似有理,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战争并没有真正成为过去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对“战争过时”理论提出了挑战
如果有哪场战争能够让国家彻底放弃常规战争,那本应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伤亡和无尽的痛苦。但事实上,二战依然爆发了,这表明国家并不会仅仅因为战争的残酷就自动放弃这种手段。
另外,支持“战争过时”理论的人往往忽视了战争的多样性。尽管一些战争可能是长期消耗战,但并不是所有的常规战争都如此。例如,二战中的一些关键战役,以及冷战后的几次局部冲突,都证明了常规战争有时可以迅速取得胜利,而不需要陷入漫长的泥沼。
核武器与常规战争的区别
核武器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逻辑。在核武器的世界中,任何一方都无法避免被对方的毁灭性打击所摧毁,因此发动核战争的动机要远远低于常规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常规战争已经无用。相反,正因为常规战争没有核战争那样的毁灭性,一些国家可能仍然认为它是一种可行的手段,尤其是在能够迅速结束战斗的情况下。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公众和国家领导人对战争的看法并不总是稳定的。即便当前有些欧洲人认为战争不再可行,这种观念也可能随时改变。历史告诉我们,公众的安全观念往往受政治精英的影响,也会随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波动。如果未来的欧洲出现了新的安全威胁,这种“战争已过时”的想法可能会被抛诸脑后。
例如,假设冷战结束后,美国从欧洲中部撤军,德国被迫自行承担国家安全责任。这种情况下,德国对自身安全的看法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可能会考虑对较弱的东欧国家采取军事行动,以提升其在欧洲的地位。
最后,不管有多少国家认为战争已经过时,只需一个国家认为战争仍然是可行的,战争就可能发生。只要一个国家的领导层决定通过军事手段获取利益,战争就不再是过去的遗物,而是现实的威胁。因此,虽然“战争过时”理论带来了一种乐观的前景,但它忽视了国家利益的多样性和战争手段的多变性,这使得它在解释未来欧洲和平时存在显著局限。
四、繁荣真的是通往和平的道路吗?
有一些乐观者认为,欧洲的未来和平可以依赖于经济繁荣,特别是建立在1992年欧洲统一市场的基础上。他们的观点是,欧洲共同体的经济整合会带来持续的合作和繁荣,进而消除冲突的根源,尤其是德国的潜在威胁。甚至东欧和苏联也可能最终被纳入这个繁荣的体系中,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和平与经济合作。
这种乐观情景基于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繁荣,领导人会将国民的物质福利放在首位,甚至超过国家安全的考虑。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军事力量的作用会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自由经济体系来维持和平。
经济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的经济秩序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增强和平:
  1. 政治合作促进经济繁荣:自由市场需要国际间的合作来维持运作,这种合作会让国家更加富裕。当国家变得更加富裕时,它们就会有更大的动力继续政治合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 经济相互依赖减少冲突:当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赖时,战争的诱惑就会减弱,因为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制裁或报复,而不必诉诸武力。
  3. 国际机构带来的稳定:一些学者认为,像欧洲共同体这样的国际机构通过政治合作,可以变得如此强大,甚至可能发展成类似超级国家的实体,进一步消除冲突的可能性。
然而,这种理论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国家的首要目标并不是繁荣,而是生存尽管经济利益对国家重要,但国家的行为不仅受经济因素驱动,还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在无序的国际政治体系中,国家必须优先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安全。当经济利益与安全发生冲突时,国家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支持者忽视了无序的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家行为的深远影响,而这一忽视正是该理论的根本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安全竞争阻碍合作: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是稀缺的资源,当国家感到安全受到威胁时,它们更关心相对收益,而不是绝对收益。也就是说,国家不仅关注自己是否受益,还关注对手是否受益更多如果认为对手会利用经济上的收益增强军事力量,从而威胁自己的安全,国家可能会拒绝看似能带来繁荣的合作。
  2. 经济依赖可能导致冲突:相互依赖不一定总是减少冲突,反而可能增加脆弱性。历史上,有许多国家试图通过侵略性政策减少对他国的依赖。例如,二战前的日本和德国为了实现经济自给自足,采取了扩张政策。同样,在阿拉伯石油禁运期间,美国曾讨论过通过武力占领中东油田以确保能源供应。
回顾历史,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并没有成功解释过去的和平与战争。例如,1890年至1914年,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达到了历史新高,但这一时期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反,冷战时期的欧洲共同体内部确实实现了相对和平与繁荣,这似乎为经济自由主义者提供了支持。然而,真正促成这种和平的并不是经济相互依赖,而是冷战时期的政治现实:西方国家为了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被迫团结合作。此外,美国在北约中的主导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西欧的安全,减少了西欧国家之间的相互猜忌。
冷战结束,美军撤出欧洲,而苏联的威胁也不再存在,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基础将发生变化。没有了共同的外部威胁,国家将重新关注相对收益,担心合作中失去主导权或相对优势,从而使得合作变得更加困难。
五、民主国家真的热爱和平吗?
在一些人看来,欧洲未来的和平可能得益于民主制度的扩展。根据这一观点,自20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成为了民主国家,而民主国家之间从未爆发过战争。这一乐观的看法建立在“民主国家热爱和平”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民主的普及将帮助避免战争,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的欧洲。这种思路受到自由主义者和新保守主义者的青睐,他们相信民主扩展将带来持久的国际和平。
“民主国家热爱和平”理论有两个核心论据:
  1. 民主领导人对战争代价更加敏感:在独裁体制下,领导人无需对人民负责,因此更可能发动战争。而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要承受战争的血腥代价,还有权力通过选票影响政府的决策。因此,理论认为,民主国家的领导人为了避免失去选票和公众支持,不愿轻易发动战争。
  2. 民主国家对彼此合法性的尊重:民主国家的公民尊重彼此的民主权利,因此不会用武力推翻另一国的民主政权。这意味着,当两个民主国家发生冲突时,它们更可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而不会诉诸战争。
尽管这些论点听起来合乎逻辑,但它们在实际中并不完全成立。
首先,民主国家的公民是否真的比独裁国家的领导人更不愿意发动战争?历史上,民主国家在某些时候也会发动战争。例如,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公众广泛支持对外战争,这表明即使在民主国家,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仍能推动战争的爆发。此外,独裁领导人也会因担心失去政权而避免战争,因为战争可能导致内部动荡,削弱他们的权力。
其次,民主国家之间的合法性尊重虽然存在,但并不足以完全防止战争的爆发。民族主义、宗教冲突等因素可能凌驾于这种尊重之上,推动冲突升级。此外,一些新兴的民主国家可能会倒退回独裁,这使得其他民主国家无法确信未来的安全,进而可能采取防范措施,甚至是先发制人的攻击。
历史的教训:民主国家之间真的没有战争吗?
从历史上看,民主国家之间似乎确实没有发生过战争,但这种现象可能是巧合,而非民主制度本身带来的和平。
  1. 样本数量有限: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民主国家的数量并不多,因此可供分析的例子也有限。常被引用的例子有英美之间的长期和平,以及英法之间的相对稳定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国家本质上就比独裁国家更加和平。
  2. 共同威胁解释和平:英美之间、英法之间的和平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它们面对的共同外部威胁——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的崛起,以及冷战时期苏联的威胁。这种共同的敌人迫使这些国家在外交和军事上保持合作,而非内在的民主特性使它们避免了战争。
  3. 潜在的战争事件:历史上,民主国家之间也曾接近爆发战争。例如,1898年法国和英国的法绍达危机几乎导致了武装冲突,而20世纪20年代,法国和德国在莱茵兰问题上也有可能发生冲突。这些事件表明,民主国家之间的和平并非天经地义。
民主国家的和平并非绝对
虽然民主的扩展确实可能促进更好的国际合作和人权保障,但这并不能保证国家间的和平。历史告诉我们,战争的爆发往往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因素,而不仅仅取决于政体的形式。民主国家之间的和平并不能完全归功于民主制度,外部威胁和国际局势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未来,随着全球局势的变化,民主国家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只靠民主本身并不能消除冲突的可能性。因此,指望民主化的欧洲就能彻底消除战争风险,显然是过于乐观的
六、怀念冷战:冷战结束真的更安全吗?
冷战结束似乎是全球和平进程中的一大胜利。然而,冷战的结束是否真的带来了更大的安全?分析表明,这种看法未必准确。冷战虽然伴随着东西方的紧张对抗,但正是这种对抗帮助维持了欧洲的稳定。如果完全结束冷战,可能会带来比解决更多的问题。
冷战期间,欧洲的两极格局由美苏对抗维系。苏联作为欧洲唯一能严重威胁的超级大国,它的存在为北约提供了明确的敌人和共同目标。这种威胁使美国和西欧国家长期维持军事同盟,一同确保欧洲的安全。然而,随着苏联力量的削弱,欧洲的稳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失去了苏联的威胁,美国可能会逐渐退出欧洲,北约防御联盟可能因此解体,欧洲再度面临多极化的权力分布和由此带来的不稳定。
即便西方国家希望继续维持冷战秩序,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国内政治不允许这样做。西方国家的领导人无法向民众解释,他们继续在欧洲保持军事存在只是为了让苏联留在东欧维持秩序,这种理由不具说服力。其次,扶持一个走向衰落的对手与国家行为的基本逻辑背道而驰。国家往往在国际竞争中追求自己的相对优势,而非刻意维持某种国际秩序。
事实上,冷战期间欧洲稳定的两极格局并不是美苏有意为之的结果。美苏双方在冷战初期都努力削弱对方在欧洲的影响力,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这种激烈竞争的意外结果,反而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欧洲秩序。随着苏联的经济陷入困境,撤出东欧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而西方国家对苏联经济的帮助有限,也无法扭转其局势。
冷战结束后,欧洲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极化,而多极化往往带来更多的不稳定。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有三项可行的政策建议:
  1. 有限且精心管理的核扩散:核威慑是欧洲和平的关键。如果美苏都撤出欧洲,核威慑力量也会随之减少。因此,适当的核扩散是必要的,理想的情况是将核武器扩散到德国,而非所有国家。
  2. 英国和美国的责任:历史证明,英国和美国在面对欧洲大陆的冲突时,不能袖手旁观。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这两个国家未能及时应对德国的崛起,导致战争爆发。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英国和美国必须维持一定的军事力量,以应对任何新兴的大陆威胁,并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确保欧洲的稳定。
  3. 遏制极端民族主义:冷战期间,民族主义在美苏的共同遏制下被压制,但一旦美苏撤军,极端民族主义可能卷土重来,尤其是在东欧国家。因此,教育系统必须避免教授沙文主义的历史,并应对那些试图美化自己历史的国家进行公开批评和制裁。
尽管这些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维持冷战后的和平,但它们并不能保证欧洲的长久稳定。如果冷战完全结束,过去四十五年的稳定局面将很可能不再重现。正如分析所指出的,冷战结束虽然看似是通往和平的一步,但它也可能带来新的复杂问题和不确定性。因此,西方世界不仅要回顾冷战的历史教训,还要面对一个更加多极化和不可预测的未来。
Ref: Why We Will Soon Miss The Cold War by John J. Mearsheimer

世界观察所
一本正(政)经研究所,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抽丝剥茧,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我们关注的议题包括国际政治经济、企业与商业管理、媒体与传播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