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与文化:中央情报局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文摘   2024-10-15 08:28   美国  

一、间谍活动与文化的交织

间谍活动与通常与写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英国,这种联系尤为明显,许多作家如毛姆和格林等,将自己的观察与洞察力融入间谍小说中。他们的作品不仅满足了读者对间谍故事的渴望,还反映了作家与间谍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两者都是现代文化中的标志性人物,常常与普通社会保持距离,但又对人类存在的阴暗面有着独特的理解。
在美国,中情局的间谍同样与文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战期间,耶鲁大学的文学教授诺曼·皮尔逊参与了反间谍工作,战后更是助力中情局的成立。中情局的一些官员,如科德·迈尔,甚至在文学界也颇有建树,他们利用自己的背景招募了一批年轻的批评家和诗人。
然而,一旦进入中情局,创作往往让位于间谍工作。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尤其是冷战期间,中情局官员的任务艰巨,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在文化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苏之间的对抗,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较量,更是文化的博弈。苏联常常借助文化成就宣扬自己的影响力,而美国则被视为文化荒漠,艺术家们常常被视作资本的附属品。在这种背景下,中情局成为了一种秘密的文化赞助者,通过资助艺术活动与反共宣传来维护美国的文化形象。
例如,“文化自由大会”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旨在通过文学奖和艺术展等形式与共产主义文化对抗。这一系列活动虽然有助于提升美国的文化地位,但反赤知识分子从中获益的程度远不及他们的欧洲同行。
随着中情局的秘密行动被曝光,各界开始重新审视文化冷战的历史,认为中情局在推动美国高文化及其国际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战后现代文化运动的崛起中。对中情局与现代主义之间关系的探讨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减少了对其对艺术家的控制的强调,转而关注其审美偏好及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二、美国文化的推动者

回顾1950年代,文化自由大会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作家们从中情局的秘密资助中受益匪浅。作家们能够获得前往国际会议的旅行费用,中情局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向欧洲知识分子展示美国的文学才华,进而建立一种跨大西洋的文化共同体。虽然许多作家在私下对大会的智识交流表示不满,但这份资助让他们得以游历时尚目的地。
在这个背景下,文学奖项和奖学金成为许多作家的经济支柱。而中情局也秘密资助一些重要的文学杂志,如《Encounter》和《Partisan Review》,帮助它们渡过财政难关。后者最初由共创办,但因对现代主义的偏爱而独立运营,成为美国重要的智识期刊。
在视觉艺术领域,中情局对“抽象表现主义”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一运动的许多艺术家起初有激进背景,但他们最终转向了对艺术本身的追求,拒绝再现的绘画风格对苏联艺术和美国中间派画家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击。此艺术运动以其复杂和模糊的形式,吸引了欧洲最挑剔的审美。
不仅如此,中情局与私人收藏家之间的关系也密不可分。诸如洛克菲勒这样的私人收藏家,早在二战期间便开始支持现代艺术的展览,推动了许多艺术家的职业生涯。中情局与现代艺术博物馆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1952年,现代艺术博物馆为文化自由大会在巴黎举办的“20世纪杰作”展览提供了艺术品,彰显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尽管中情局并非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唯一资助者,但中情局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关注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的收藏政策中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尽管一些评论家对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提出质疑,认为其并未展示新美国绘画,但博物馆对当代抽象作品的支持依然不可忽视。
在音乐领域,尽管美国的先锋作曲家和实验性作曲家没有受到应有的支持,但其他优秀音乐家却备受青睐。例如,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巴黎演出便得到了中情局的资助,显示了美国在全球音乐艺术中的影响力。这种合作在文化冷战中延续,展示了美国音乐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三、中情局在冷战期间的影响力

在冷战时期,中情局通过文化赞助在西方知识界施加了影响力,但这一过程并非完全可控和主导。首先,中情局资助的音乐家、作家和艺术家的行为往往难以预测。例如,诗人罗伯特·洛威尔在南美的极端行为,显示了个人情感与中情局意图之间的张力。同时,文化自由大会内部对于麦卡锡主义的态度分歧,进一步表明参与者并未形成共识,中情局在这方面的干预也未能奏效。
其次,外部知识分子对中情局的文化赞助反应冷淡,尤其是在1952年的杰作节上,法国知识分子对美国的文化插手表现出轻蔑态度。这表明,尽管中情局提供资金,但它在文化活动发展中的主导权十分有限。许多知识分子将资金用于与冷战无关的项目,尤其是在英国。
总的来说,虽然中情局通过资金支持某些文化活动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文化冷战的故事充满了抵制和意外的结果。英国的现代主义知识分子在中情局的帮助下巩固了文化地位,却也保持了对文化自由大会的支持,这种双重关系使得他们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更有评论指出,冷战初期的这种文化合作可能影响了后来的国际政治态度,如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问题。
四、中情局对美国国内文化的影响
关于中情局对美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其赞助带来的“反噬”现象,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1978年,一位诗人提到,虽然著名诗人T.S.艾略特认为中情局的文学阴谋并不重要,但这种阴谋实际上滋养了许多知识分子的职业生涯,也支持了影响西方知识氛围的学者。
中情局通过各种基金会资助了一批被称为“战争学者”的知识分子,并支持了如《Encounter》这样的杂志,使其成为文化领域的“权威”。然而,这种赞助并没有促成自由和多样化的文化,反而导致了更糟糕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这种说法虽有夸张,但实际情况也不容忽视。
在《Encounter》首次出现时,艾略特保持距离,认为其受到美国支持。而在纽约,一些知识分子拒绝参与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认为该委员会并非真正的文化自由组织。即便是那些留在委员会的人,他们的政治信念往往比中情局的资金更能影响他们的选择,知识分子与政府官员在塑造文化冷战的思想中都有重要角色。
此外,现代主义与中情局中情局的关系并不总是积极的。在表演艺术领域,中情局的审美观相对狭隘,未能支持一些最具实验性的作品。虽然中情局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在文学领域较为明显,但这种联系并不意味着中情局完全控制了当时的文化动态。
中情局的文化赞助虽然对美国文学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不能完全解释1950年代和1960年代现代主义的持续主导地位。如果没有这种“金色脐带”将间谍与艺术家联系在一起,冷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将会走向何方,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Ref: Secret America: the CIA and American Culture by Hugh Wilford

世界观察所
一本正(政)经研究所,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抽丝剥茧,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我们关注的议题包括国际政治经济、企业与商业管理、媒体与传播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