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与文化:好莱坞电影业

文摘   2024-09-29 14:01   美国  

好莱坞在20世纪初由一群电影公司建立,这些公司最初是为了逃避纽约和芝加哥的冬季气候而迁至洛杉矶。然而,南加州的生产优势,特别是丰富的自然景观,迅速使好莱坞成为美国主要的电影制作中心。

在1910年代初期,美国电影主要集中在纽约,专注于制作短片。那时,法国电影公司主导着全球电影发行,观众更有可能在美国看到法国电影而不是美国电影。然而,到1917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电影发行的影响,法国公司的发行能力大大减弱,但全球对新影片的需求却没有减少,这为好莱坞电影业的扩展和稳定提供了机会。

好莱坞的形成故事中,一些电影制片人从纽约迁往洛杉矶。在商业方面,独立制片人卡尔·莱姆尔与纽约的大型制片公司——电影专利公司(MPPC)展开了斗争,反对其在城市中的垄断行为。尽管他在一场重要的法庭判决中胜诉,莱姆尔仍然决定前往加州,于1915年在好莱坞成立了环球影业。同样,制片人托马斯·英斯建造了英斯维尔,这是一个大型制片厂,到1916年已经开始制作史诗般的电影,如《文明》(1916),这部电影批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创作方面,D.W.格里菲斯的职业生涯标志着从纽约到好莱坞的转变。1909年至1913年间,格里菲斯是纽约的比奥格拉夫公司(Biograph Company)的主要导演,为该公司制作了数百部精心剪辑的短片。当比奥格拉夫公司拒绝让格里菲斯制作长片时,他选择离开并自筹资金制作了史诗级影片《民族的诞生》(1914)。与《宽容》(1915)一起,这些长片成为好莱坞电影形成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宽容》,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尽管追求伟大未果,格里菲斯的声望因此受损。其与洛杉矶的联系也颇具传奇色彩:巨大的巴比伦布景在该市搭建,格里菲斯破产后,这座布景成为游客吸引的景点,直到经济大萧条期间才被拆除。

到1917年,经典好莱坞电影已经围绕制片厂系统组织起来,电影行业演变为寡头垄断,少数公司控制整个行业。到1930年代,这些公司的层级结构已经稳固。被电影历史学家称为“五大”的主要制片厂包括:派拉蒙、米高梅、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和雷电华。这些制片厂在制作、发行和放映等三个领域实现了完全的垂直整合。其次三家较中型的公司,它们在放映房地产的投资较少,分别是环球、哥伦比亚和联合艺术家。由于雷电华在放映方面的劣势,这一层级有时会重新划分。在制片系统的边缘,还有更小的制作公司,如共和影业和莫诺格拉姆,专注于制作低成本的类型片,如西部片。

好莱坞的制片系统是一个高效的盈利机器。垂直整合使得每个行业层面都能在效率上保持一致。例如,制片和放映这两个行业自然存在矛盾。电影制片人希望以低成本制作影片以实现高利润,而放映商则希望影片质量高,以吸引观众。因此,制片系统在这两个行业之间进行协同。通过盲购和整批预订等做法,制片厂要求放映商在未观看影片的情况下购买一整套影片,而不仅仅是想单独购买的高预算影片。这种做法保证了制片厂能够持续盈利,而不仅仅依赖于年度制作的少数优质影片。

尽管制片系统的经济模式对艺术成分的限制非常大,但这一组织形式仍然制作了许多优秀影片,从《绿野仙踪》(1939,米高梅)到《公民凯恩》(1941,雷电华)都有所涉及。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系统要求在经济实践标准化的同时,也要求产品在美学上有所差异。换句话说,制片系统的生产环节希望实现的是一种工厂模式,能够可靠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然而,尽管这种模式在鞋业中运作良好,但在电影行业却并不适用。观众不太可能不断购买同一部电影的票。因此,好莱坞的制片系统依赖于生产方法和内容的标准化,同时也需要产品的差异化。

好莱坞电影制作中,没有哪个类别比类型片系统更依赖标准化和差异化。好莱坞的类型片使得能够高效地制作许多看似不同的影片。例如,虽然没有人会一年看十次恐怖片《德古拉》,但在1930年代,环球影业可以利用相同的场景和演员制作一系列大致相似但在叙事和美学上有所不同的恐怖片。那个时期,环球制作了关于弗兰肯斯坦、隐形人和狼人的恐怖片,并推出了它们的续集和交叉作品,例如《弗兰肯斯坦与狼人的相遇》。

这种电影制作的经济模式使好莱坞能够度过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后初期,好莱坞在美国电影行业的经济控制达到了巅峰,1946至1947年间的每人观影人数创下历史纪录。然而,到了1930年代末,促使好莱坞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力量开始出现。1938年,对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系统提起了反垄断诉讼,即著名的“派拉蒙案”。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介入,这起案件直到1948年才得到最终裁决,届时好莱坞制片厂与司法部签署了同意令,承认其存在寡头垄断行为。

然而,这一裁决并没有削弱制片厂系统,反而在长远上维护了好莱坞的体系。派拉蒙法令迫使制片厂剥离其垂直整合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即放映。由于战后郊区化的影响,到1970年代初,制片厂在市中心的昂贵房地产将被遗弃,成为国际艺术电影和色情电影的放映场所。在电影制作的三大环节中,分销是资本最不密集但最具利润的,至今前好莱坞制片厂在这一领域仍保持着强大的控制力。

尽管出售了放映基础设施,仍然对好莱坞产业造成了根本性变化。到1960年,经典好莱坞制片厂系统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为“新好莱坞”的体系。新好莱坞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960年代的时期回应了派拉蒙法令的影响;“好莱坞文艺复兴”(1967-1972年)期间,这些经济变化让主流美国电影制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实验性;以及1975年《大白鲨》的华丽夏季上映,标志着“票房大片”模式的回归。如今,追求从相对少数的主要制片公司发行的影片中获取巨额利润的趋势依然在新好莱坞中持续。

新好莱坞的第一个阶段,大约1960至1968年,制片厂的声望急剧下降。可以用许多影片标志好莱坞的转变,但《惊魂记》(1960)是其中的经典。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1950年代后期的影片都是宽银幕、高光泽色彩的精彩之作,主要演员也都是好莱坞明星;例如《西北偏北》(1959)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影片中有些,例如《眩晕》(1958),在票房上却惨遭失败。而《惊魂记》则是由环球影业制作,使用希区柯克的电视团队,以黑白色调和较小的预算拍摄。影片没有“大牌”明星,而是选择了安东尼·帕金斯和珍妮特·李的多样化演员阵容。《惊魂记》的成功恰逢产业向追求能够吸引战后青年文化的类型公式转变。

使用电视团队拍摄好莱坞影片,提供了一个关于电视在好莱坞转型中的作用的有趣隐喻。虽然传统的电影历史学家有时将故事简化为制片厂领导忽视电视这一新媒介的重要性,但好莱坞对电视的反应实际上相当复杂。一方面,制片厂领导试图尽力吞并新兴的电视产业,但由于政府监管的恐惧,他们没能成功。

比如,好莱坞曾试图创造可以在电影院观看的电视系统,但由于政府监管和技术创新的失败,这些系统未能运行。1950年代,电视的普及使其开始与电影院争夺观众的视听娱乐市场。为了吸引观众重返电影院,好莱坞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如四声道立体声、变形宽屏图像和三维图像,但这是一场失败的斗争。

电视产业的显著增长和1950年代电影产业的急剧衰退可以通过电视制作人德西·阿尔纳兹和雷电华制片厂的故事很好地体现。1950年,乐队指挥德西·阿尔纳兹和他的妻子、二线电影明星露西尔·博尔向CBS电视网出售了他们的情景喜剧《我爱露西》的创意。用胶卷拍摄这个节目以保护中年露西的美丽形象,使他们能够出售当时并不被重视的再播权。德西和露西成立了电视制作公司德西路,并说服CBS允许他们控制这些再播权。《我爱露西》的巨大再播收益让德西·阿尔纳兹在行业中获得了扩展的机会。

与此同时,雷电华在霍华德·休斯的经营下被逐渐吞噬,休斯利用这个制片厂将女友打造成电影明星。1956年,阿尔纳兹利用《我爱露西》的再播利润收购了雷电华的制作场地。这些场地变成了德西路制片厂,1960年代的美国电视制作中,包括《星际迷航》和《布雷迪家庭》等大量节目均在此制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和电视之间的工业界限逐渐模糊,如今好莱坞既是院线电影的制作基地,也是主要叙事电视节目的生产地,二者在曾经经典好莱坞制片厂系统的场地中交替进行。所有主要的好莱坞制片厂现在都设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制作用于黄金时间播出的节目,无论是网络还是基础有线电视。

在1950年代末,德西路收购雷电华的故事是古典好莱坞制片系统最后时光的一个例子。还有其他例子,例如弗里茨·朗的最后一部美国电影《超越合理怀疑》。这部1956年制作的电影从根本上改变了古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好莱坞在大多数故事中依赖亚里士多德的叙事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来自19世纪的经典剧作。到1917年,美国流行的编剧手册已经将这些叙事技巧整理为我们今天所知的“三幕结构”。

然而,派拉蒙法令对好莱坞系统造成的影响似乎更为严重。《超越合理怀疑》打破了三幕结构的基本原则。故事围绕一位作家汤姆·加雷特展开,他与一位强大的自由派报纸出版商奥斯汀·斯宾塞进行对话。两人策划在一起谋杀案中植入证据,让汤姆在法庭受审并被判死刑,最后在关键时刻,出版商却意外遇难,导致汤姆被判死刑,而他的女友苏珊竭力为他争取赦免。影片最终揭示汤姆的确有罪,颠覆了观众对他无辜的信念。

这一时期的新好莱坞部分特征就是这种对制片系统的颠覆。早期1960年代的哥特式恐怖电影便是一个好例。虽然《精神病患者》通常被视为“旧好莱坞”和新好莱坞之间转变的标志,但威廉·卡斯尔则是一个更典型的例子。他在1950年代专注于为观众制作恐怖电影,并发明了各种噱头来提升电影的恐怖效果。1964年,卡斯尔与哥伦比亚影业合作制作《惊魂记》,影片围绕一位年轻女孩目睹母亲用斧头谋杀父亲的情节展开,最终揭示出她的女儿是杀人犯。影片展示了新好莱坞向低成本、剥削性娱乐转变。

这一时期的经典影片也深刻影响了明星系统,尤其是年长女性明星的形象。《甜蜜的生活》是一个关键作品,围绕两位关键女性明星约翰·克劳馥和贝蒂·戴维斯展开。相比之下,男性明星的形象并未受到如此影响。以美高梅的《地狱热轰车》为例,男主角在经历车祸后奋起反击,最终成功战胜恶棍,展现出古典好莱坞的男性气概。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标志着古典好莱坞的衰退,以及新好莱坞的崛起,反映了叙事和角色塑造上的根本变化。在古典好莱坞和新好莱坞之间的转变中,虽然有许多电影反映了这种变化,比如《斯特雷特夹克》和《超越合理怀疑》,但总体来说,好莱坞仍然致力于制作能够吸引大众观众并带来丰厚利润的电影。

好莱坞电影行业在1960年代仍然倾向于大预算、高利润的制作模式。当《音乐之声》在1965年上映时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其他好莱坞制片公司纷纷效仿,试图复制其成功。然而,许多制片公司几乎因此破产,而60年代后期的音乐剧则证明是灾难性的。像《小博士》(1967)这样的电影,在其超豪华制作中损失了大部分投资。

最尴尬的故事则是《雾都孤儿》(1968),这部基于狄更斯作品的大预算音乐剧的惨败却因获得奥斯卡提名而有所弥补,反映出评选结果并非完全基于影片质量,而是投资金额。因此,这部在评论上备受指责的音乐剧最终获得了最佳影片奖,并击败了《2001太空漫游》,这是好莱坞电影中最具创造性的作品之一。

由于好莱坞制片公司的财务崩溃,它们成为了收购的目标。到1960年代末,好莱坞制片公司在更大的企业中大多成为了税收损失的抵扣项目。例如,戈尔夫和西方公司在1966年收购了派拉蒙影业。

在这种新的商业环境中,好莱坞电影公司由那些对各部门制作的商品没有太多区分的人管理,因此对艺术创作缺乏兴趣,导致了好莱坞电影生产方式的放松。结果是,许多电影学校的毕业生被允许进入好莱坞系统,首次导演不必通过工会的职业体系来执导好莱坞电影。此外,整体可用于电影制作的资金减少,因此每部电影的预算也相应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电影开始针对较小的潜在观众进行市场营销,认为小预算电影不必吸引大众观众即可获得小额利润。

从1967年到1975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好莱坞文艺复兴”,这是新好莱坞的第二个阶段,许多近乎实验性的电影在制片系统内制作。好莱坞在这一时期的商业和艺术环境截然不同,使得这些电影充满冲突,因此需要特别讨论。例如,哥伦比亚影业在1968年推出的《简单骑士》,由两位年轻人彼得·方达和丹尼斯·霍普执导,他们在1950年代时曾作为孩子在好莱坞生活。

《简单骑士》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将现代主义美学引入好莱坞。尽管现代主义在古典好莱坞的电影中时有体现,但好莱坞文艺复兴的电影则多次采用了激进的非古典风格。影片开头采用非连续剪辑(场景以特写开场,没有建立镜头来确定位置和内容),叙事事件也与现代主义的主题有关。影片中,角色美洲队长骑着摩托车驶入美国西南部寻找自我时,把手表扔进沙子里,象征着传统生活的结束。

另一方面,好莱坞文艺复兴电影的经济背景并不一定与激进政治相结合。因此,《简单骑士》可以面向反文化进行市场营销,但并不真正支持反文化的价值观。两个摩托车骑士在向东的旅程中,首先停靠在一个反文化的公社。霍普的角色观察到,那些年轻人毫无头绪,正在干旱的沙地上播种。随着他们离开公社,两位英雄在离开新奥尔良后被一些乡下人杀害。好莱坞文艺复兴的电影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性,但在主题上与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古典电影相似,贬低了社会抗议的观念,同时拒绝了传统生活方式。

这正是关于新好莱坞电影的讨论中提到的一个关键点,即“新好莱坞有什么‘新’”。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对《简单骑士》的分析所揭示的:美学的新颖性与好莱坞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延续。这个观点可以适用于好莱坞文艺复兴的许多经典作品。

在形式上,很难找到比《毕业生》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好莱坞电影。这部旨在吸引青年文化的电影讲述了本杰明·布拉多克的故事,他从东海岸的一所优秀大学毕业后,回到洛杉矶的上层中产家庭,完全感到陌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什么。无所事事的他选择与父母的朋友罗宾逊夫人发生关系,以此来反抗父母的那一代人。

影片的第一部分围绕这一段感情展开,充满了形式上的创新。本杰明的孤独通过在鱼缸中拍摄他来体现,暗示他与被囚禁的鱼的关联。在影片的第一个转折点,本杰明不得不告诉新女友艾琳关于他与她母亲的往事。随着艾琳逐渐意识到,原来她母亲就是本的情人,镜头的聚焦切换展示了她的脸。在艾琳将本杰明赶出房间时,一个广角镜头的拉近镜头则呈现出一种孤独感。当罗宾逊夫人与本杰明道别时,我们看到了一种好莱坞历史上最奇特的肩上镜头,两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广角镜头的使用被极度夸大。

尽管《毕业生》在风格上非常激进,但它仍然是一部相对传统的好莱坞情节剧。影片的爱情故事采用了简单的三幕结构:男孩遇见女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重新赢得女孩。这一结构在影片结尾中尤为明显,男主角本拯救了艾琳,阻止她嫁给父母挑选的、不是他的卡尔。两人逃离教堂,登上了一辆驶向未知的公交车。在后排座位上,他们面无表情,直视前方。影片以讽刺的方式呈现这一时刻,让观众质疑这个所谓的幸福结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意识到彼此无话可说。影片配乐使用了《寂静之声》,这首歌在前半部分与艾琳的关系相关联,暗示本与父母的世代抗争毫无希望,选择艾琳实际上注定了他将过上与父母相似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毕业生》的基本视觉结构使这一时刻成为必然的结局。影片开头是一个从本的头部拉远的镜头,他在飞机上回家。在接下来的场景中,他挤在宽银幕图像的右侧,乘坐机场的行人移动步道。这为画面的左侧留出了空间,但同时也形成了影片的主题:本所处的空间将由什么来填补?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回答了这个问题:艾琳将填补这一空间。《毕业生》在所有视觉创新中,以最基本和保守的姿态收尾:男孩会在女孩成长为女人时成为男人,他们将共同生活。

在好莱坞复兴期间,许多小众市场的作品中,黑人剥削片成为最具特色的类型之一。随着《学习树》的上映,好莱坞终于允许由黑人导演制作主要影片。在此之后,一系列旨在吸引城市观众的影片应运而生。其中最有趣的《沙夫特》和《超级飞侠》,重新投资于黑色电影的主题,转向黑人观众。

这不仅是一种粗俗的营销手段(《沙夫特》可被解读为1941年的《马耳他之鹰》的黑人版),也是对好莱坞表现传统的更激进批评。《布拉库拉》开场描绘了吸血鬼与奴隶制创伤历史的联系:一个白人奴隶贩子与一位非洲王子共进晚餐,却渴望王子的妻子。在被白人奴隶贩子背叛并被埋葬后,这位黑人的复仇宣言跨越时空,最终以吸血鬼身份回到1970年代的美国。然而,其余的《布拉库拉》则是对德古拉神话的简单叙述,结束于一个标准的剥削场景中。

真正激进的类型电影由好莱坞体系外的电影制作人制作。例如,比尔·冈恩的吸血鬼片《甘贾与赫斯》讲述了一位上层黑人男子的故事,他的吸血鬼身份迫使他以黑人底层为猎物。冈恩从边缘制作公司获得资金,原本承诺制作一部黑人剥削片,但最终却交出了一部现代主义批评吸血鬼类型的作品。尽管该片经过剪辑并以《血伴侣》的名义发行,但冈恩保留了一份未经剪辑的拷贝,存放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确保影片以原始形式继续存在。

梅尔文·范·皮布尔斯的故事最能表达好莱坞复兴的意识形态缺陷。经过戏剧训练的他在1960年代逃离美国,在法国接受电影制作培训,拍摄了一部备受好评的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角色剧《三天通行证》。他被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吸引回到好莱坞,制作了一部种族喜剧《西瓜人》。但影片被认为过于激进,范·皮布尔斯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这部由黑人演员演绎的白人角色的影片。影片的第一幕中,杰夫对民权运动漠不关心,但在变黑后,他开始面临种族主义的实际影响,最终因发现保险公司欺骗黑人而失业,影片以他作为一名黑人民族主义者的身份结束,准备成为革命者。

沮丧于好莱坞制作过程的范·皮布尔斯决定以独立融资拍摄一部去构建好莱坞西部片的《甜甜巴克的无敌之歌》。以此方式,范·皮布尔斯成功制作出与伊什梅尔·里德的激进黑人文学相当的电影。尽管在好莱坞复兴期间涌入了大量非裔美国人才,真正激进的作品仍然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产业之外制作。

尽管好莱坞复兴存在诸多缺陷,1960年代后半期和1970年代初期美国电影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语调。新一代电影制作者拍摄了批评传统好莱坞对美国的看法的影片。修正主义影片在各个类型中涌现:萨姆·佩金帕的《狂野众生》质疑暴力的本质,而《小大人物》则质疑好莱坞对美洲土著的描绘。到1973年,好莱坞复兴的力量开始转变。《驱魔人》部分反思了美国宗教的本质,部分则是一部壮观的恐怖片,展现了小女孩的惊人呕吐场面和扭头特效。《教父》同样在史诗规模上回归了黑帮电影。

然而,直到1975年夏季上映的《大白鲨》,人们才意识到好莱坞复兴已经结束。作为一部超预算制作的影片,《大白鲨》在首映时创造了超过一亿美元的票房。这一巨大利润使环球影业成为最赚钱的好莱坞制片厂之一,而通过与大制作导演斯皮尔伯格的长期合作,现在也成为新好莱坞中最大、最具财务稳定性的制片公司之一。

《大白鲨》在叙事和美学上都构造得非常出色,标志着好莱坞文艺复兴时期电影的重大转变。影片虽然隐含了水门事件的寓意——警长布罗迪在市长声称岛上经济会崩溃的情况下,仍然决定保持海滩开放,导致一个小男孩的无辜死亡——但其悲观情绪主要体现在第一幕。后两幕围绕布罗迪如何从错误中恢复过来并完成任务展开。在1975年越南战争激烈进行的夏天,布罗迪让无数年轻人回到电影院,看到他消除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这一时期的电影,属于新好莱坞的第三阶段,将由与文艺复兴时期相同世代的导演接管,但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会反叛早期电影的文化批判。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新希望》的夏季成功便是一个重要例子。与《安妮·霍尔》这种探讨人际关系不可能性的影片不同,《星球大战》则构建了一个关于美国价值观战胜邪恶帝国的寓言。卢卡斯的电影回归了经典好莱坞的理想,表现出当时美国的道德正义感和对英雄的信仰。影片强调了简单的电影系列(如《闪电侠》和《巴克·罗杰斯》),而引用的道德模糊的好莱坞电影(如1956年的《寻子记》)则被简化,仅用于情节转折点,例如马丁发现他的姑姑被屠杀的情节,Luke发现他的姑姑和叔叔被杀的情节。

《星球大战》的成功在美学和叙事上都改变了好莱坞电影制作,但在行业层面上,仅仅使得制作大预算、面向大众的大片回归。尽管政治局势有些变化(如雷根保守主义与克林顿中心主义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行业的根本回归是大片模式。

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在1980年代共同制作了《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创造了一组三部曲的大片,基于他们年轻时喜欢的简单电影系列。《回到未来》便是确立1980年代电影中明显的雷根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影片,讲述了一名住在郊区的中下层家庭的青少年马丁·麦克弗莱的故事。他意外地回到1955年,见证了父母的恋爱。在影片的第一个转折点,他意外阻止了父母的相遇,从而危及了自己的未来。接下来的故事围绕他如何修复这一错误展开,最终在“海底魔法舞会”上成功。他在舞会上弹奏摇滚乐,而他的父母在舞池中亲吻并相爱。在马丁的帮助下,他的父亲学会了勇敢面对未来的老板。当马丁回到1985年时,他的家庭已经过上了雷根主义的富裕生活,远离了影片开头的艰辛。经典好莱坞中“家是最好的地方”的意识形态,在这里被赋予了雷根主义的转折。

更讽刺的是,马丁所弹奏的音乐是1950年代的经典摇滚。当他在舞台上演奏时,查克·贝里表弟听到了马丁的演奏,并打电话告诉表弟,他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新声音。在荒谬地重新定义美国流行音乐的种族历史时,白人马丁教会了查克·贝里如何创作受布鲁斯影响的黑人摇滚乐!这种把埃尔维斯的故事翻转为白人至上主义的创造幻想。由此可见,当代好莱坞大片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幻想解决方案,面对现实中的复杂问题。

当代好莱坞电影继承了所谓的“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综合症”。虽然斯皮尔伯格已经成长为一位关注社会创伤的更成熟的电影人,但许多当代好莱坞电影仍在夏季上映,期望通过炸裂的场面来安抚一个动荡的国家。每年夏季,各大制片公司都会推出影片,期望能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票房,以维持公司运营。许多影片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比如《独立日》《蜘蛛侠》和新的《星球大战》三部曲。

一些大片在简单公式上进行了显著的变革。当詹姆斯·卡梅隆为了实现《泰坦尼克号》的史诗重述,需求两家好莱坞大制片公司的资源时,其2亿美元的预算曾被嘲笑为不切实际。但卡梅隆的冒险最终得到了回报。《泰坦尼克号》是一部出色的大片,它不仅依赖几乎所有其他大片的男性成长故事,而是讲述了一名年轻女孩成长的故事。与《洛基》和《星球大战》等影片因千名男性青少年观众而闻名不同,《泰坦尼克号》在青少年女孩中引起了轰动。虽然没有其他大片延续这一传统,但《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表明,第三个新好莱坞公式是通用的,但并非完全可预测。

卢卡斯对新好莱坞大片时期的整合还推动了特效研究、创新和传播的发展。当卢卡斯在二十世纪福克斯制作《星球大战》时,特效工作自1950年代以来并未明显进步。影片的许多特效工作仍类似于1950年代的乔治·帕尔电影,而1960年代末的《2001太空漫游》则基于微型模型、定型动画和其他标准实践。福克斯与卢卡斯签署了不合理的商业协议,将《星球大战》的玩具版权完全交给了他。随后,《星球大战》的无与伦比的成功使卢卡斯成为好莱坞的主要财务参与者,也加大了好莱坞对“特许经营”电影的兴趣,这类电影可以支持跨行业的广告活动,从书籍和音乐的联动到玩具、快餐、织物以及主题公园游乐设施。

通过玩具利润,卢卡斯建立了工业光魔公司(ILM),成为制作高预算好莱坞电影特效的顶尖机构。在过去二十年间,虽然全球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特效公司,很多由卢卡斯的校友创办或参与,但工业光魔依然是好莱坞特效工作的主要参与者。

这项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是好莱坞自有声电影以来最重要的技术变革之一。现在,计算机可以快速、廉价地制作大型群体场面,比如2000年的《角斗士》,而在古典好莱坞时期(例如1959年的《宾汉》)则需要成千上万的临时演员。如今,某些电影甚至可以完全不依赖演员制作,如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

CGI技术在动画领域的应用最为盈利。在20世纪30年代,迪士尼在古典好莱坞的制片体系中是个异类;它只负责制作,通过雷电华发布动画片。90年代初,迪士尼凭借长篇动画的专业知识重新崛起,特别是《美女与野兽》的成功,使其成为当代好莱坞最有利润的制片公司之一。这与它在古典好莱坞时作为单纯制作公司的地位相去甚远。

然而,到了90年代末,CGI技术使手绘动画片逐渐被淘汰。由小型加州公司皮克斯开创的计算机动画,如今已成为高利润动画片的标准制作方式。大多数主要制片公司都设有动画部门,例如福克斯制作的成功电影《冰河世纪》。意识到形势的迪士尼收购了皮克斯,尽管最近解散了这一合并,迪士尼也完全转向计算机生成动画。

迪士尼收购皮克斯的能力反映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长期历史。在里根时代放松监管的背景下,派拉蒙法令带来的制作与放映分离的影响大大减弱。如今大多数好莱坞主要制片公司都是垂直和水平一体化的,成为大型国际集团的一部分,控制着媒体行业的多个领域,从视频游戏、电影到书籍和音乐。迪士尼属于资本城市/ABC集团,因而拥有从制作到发行再到放映的垂直整合控制。

这个行业成功的典范是现今的时代华纳/AOL。该公司是有线付费电视频道HBO的母公司,HBO在1971年成立。在里根时代放松监管的背景下,HBO得以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融资者,拥有自己的放映平台。福克斯的董事长鲁珀特·默多克曾担心HBO会完全吞并好莱坞。为了制作《泰坦尼克号》,卡梅伦需要2亿美元,这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而HBO每月大约能产生3亿美元的现金(3000万用户每月支付约10美元)。HBO不仅参与了许多好莱坞电影的融资,还制作了财务上成功且备受好评的原创电视节目(如《黑道家族》和《欲望都市》)。

总之,尽管在近100年的历史中好莱坞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对威胁变革的抵抗力仍然显著。连续剪辑和三幕结构叙事构成了美国媒体内容的基础,而其主要生产者是位于南加州的小型艺术家聚落。好莱坞的发行网络覆盖范围令人惊叹。动作片在国际市场上的收入往往超过北美。因此,好莱坞作为美国的主要出口的未来似乎是有保障的,这意味着该系统的意识形态缺陷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注:文中中文译名可能有出入

Ref: Hollywood cinema by Walter Metz

世界观察所
一本正(政)经研究所,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抽丝剥茧,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我们关注的议题包括国际政治经济、企业与商业管理、媒体与传播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