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论文】ACS Catal. | 酶促动态动力学不对称转化在立体发散性合成稠环内酯中的应用

文摘   2024-11-22 07:00   浙江  
  • 论文标题:Reversing the Enantioselectivity of Enzymatic Dynamic Kinetic Asymmetric Transformations in the Synthesis of Fused Lactones
  • 期刊名称:ACS Catalysis (IF: 11.3)
  • 论文DOI号:10.1021/acscatal.4c05196
  • 第一作者:四川大学 施明亮
  • 通讯作者:四川大学 王娜 副教授
稠环内酯是许多天然产物、药物和合成分子中的重要合成砌块,特殊的多杂环结构使其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肿瘤、抗炎症等。γ-内酯是许多构成昆虫和植物中重要信号化合物的基础结构。同时,γ-内酯类化合物天然存在于乳制品、水果和坚果等产品中,不同的内酯结构使得这些天然产品具有特有的香味。对于具有多个立体手性中心的稠环内酯类化合物,不同的立体构型会赋予这些化合物不同甚至相反的生物活性。因此,如何不对称合成这类具有高对映和非对映选择性的化合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日,四川大学王娜副教授基于前期对羰基还原酶 ChKRED20 的研究,通过蛋白质工程对 ChKRED20 的活性空腔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造,开发了酶促立体发散性合成手性稠环内酯的生物催化平台,实现了一系列芳基三稠环内酯化合物的合成。该研究以 “Reversing the Enantioselectivity of Enzymatic Dynamic Kinetic Asymmetric Transformations in the Synthesis of Fused Lactones” 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ACS Catalysis》。

稠环内酯的合成可以通过羧酸化合物的选择性羟基化得到1A(1))。此外,也可以使用手性金属催化剂不对称还原 γ-酮酸获得1A(2)然而,立体发散性合成稠环内酯受限于手性金属催化剂的结构差异,且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因此,开发新的生物催化平台用于不对称合成这类体积大、具有多手性中心的稠环内酯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构建更加高效简易的稠环内酯生物合成路径,并实现其构型的精确调控,我们在本课题工作中对羰基还原酶 ChKRED20 进行了蛋白质工程改造,以突变体 ChKRED20-M2(Q97L/S153L)为母本,成功地在活性空腔附近定位了两个重要氨基酸 Y188 和 H145。通过对这两个氨基酸的组合突变,实现了 20 种芳基三稠环内酯的立体发散性生物合成(图1B)。

图1 A. 稠环内酯的合成策略;B.(半)理性设计改造 ChKRED20 用于立体发散性合成手性稠环内酯
首先,以消旋体 2a 作为模板底物考察了不同突变体对 (rac)-2a 的还原内酯化反应。第 188 位氨基酸的改变对该还原反应具有重要影响,随后使用定点饱和突变技术(site-saturation mutagenesis, SSM)对 188 位酪氨酸进行了改造并对其进行了实验考察,得到的具有优良催化性能的 4 种突变株 M3C2(M2+Y188C)、M3C3(M2+Y188G)、M3C4(M2+Y188N)和 M3C5(M2+Y188A)均能以超过 40% 的产率得到 (3aR, 9bS) 构型的稠环内酯 2e2c)。此外,突变株 M4A1(M2+Y188S+H145A)能够获得具有翻转构型的稠环内酯(3aS, 9bR-2e, 48% e.r.)。推测突变后的第 145 位丙氨酸可能与底物的末端酯基具有疏水相互作用,导致底物在活性空腔中的结合构象发生了翻转。

图2. ChKRED20 不同突变株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随后我们考察了该反应体系的底物范围,使用了五种优良突变株 M3C2、M3C3、M3C4、M3C5、M4A1 和 M4B1 并研究其对 20 种芳基 γ-酸酯的还原(3)。M4B1 主要生成顺式的消旋体稠环内酯 eM3C2、M3C3、M3C4 和 M3C5 生成以 (3aR, 9bS) 为构型的稠环内酯,而 M4A1 则能生成以 (3aS, 9bR) 为主要构型的稠环内酯。其中 16e 在 M3C3 和 M4A1 中实现了完全的手性翻转(从 >99:1 e.r. 到 <1:99 e.r.)。此外,取代基团在芳环的第 8 位上(11e-14e)对还原反应的影响比在第 6 和第 7 位上的影响要大。芳环或脂肪环中具有杂原子的底物也能够在这 5 种突变株中被还原并生成相应的具有高对映和非对映选择性的稠环内酯(17e-21e)。同时对 16e17e19e20e 和 21e 进行了放大反应实验,以百毫克级实现了 (3aR,9bS)-17e 的合成,证明了该生物催化平台在替代传统手性金属催化法以实现稠环内酯立体发散性合成的应用潜力。

图3. 底物谱

模板底物 2a 在反应过程中均遵循动力学拆分反应过程(如在突变株 M3C3 中,R-2a 全部被还原,而剩余的 S-2a 则难以被还原,内酯理论产率 <50%),得到的产物均为顺势构型(cis-),而反式构型(trans-)产物无法检测到。在4a-3图4a-4展示,若要得到反式构型产物时底物在活性位点中最合理的结合模式,推测在这两种结合模式中底物羰基 α-位的侧链基团具有位阻效应,因此亲核进攻距离(NADH 上氢原子到底物羰基碳的距离)要比图4a-1图4a-2中的亲核进攻距离更远(图4b-1中的 4.0 Å4b-2中的 6.2 Å),导致反式构型的产物无法在 ChKRED20 的活性空腔中得到。

图4. (a) 底物、质子供体 Y156 和氢负离子供体 NADH 在 ChKRED20 中发生亲核进攻时的能量有利 (1, 2) 和能量不利 (3, 4) 的结合模式;(b) R- 构型和 S- 构型的 2a 在 M3C3 和 M4A1 中的动力学模拟 

在底物普适性研究的过程中,有几种稠环内酯能够以超过 50% 的产率获得且具有高对映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99% e.e.,>99% d.e.3e15e16e17e18e19e5右所示,与模板底物 2a 不同,消旋体 18a 在 48 h 内全部消耗完并生成单一构型的 (3aS,9bS)-18e,因此我们猜测 R-18a 在还原反应过程中发生了消旋化。此外,β-酮酸酯发生烯醇互变异构化所需能量较低,而 γ-酮酸酯的烯醇形式通常具有不稳定的共轭结构,导致 γ-酮酸酯发生烯醇互变异构化所需的能量更高。我们认为,由于底物结构不同,酶能够在催化还原过程中通过质子化-去质子化的过程介导部分底物(如 3e15e16e17e18e19e)的烯醇互变异构化(6a)。因此该反应体系中存在动力学拆分-不对称还原(KR-AR)和动态动力学不对称转化(DyKAT)两种反应历程,二者的差异取决于非优势反应构型的底物在酶中发生烯醇互变的能垒高低。

图5. 不同时间段监测 2a 和 18a 在突变株 M3C4 中还原反应的成分组成

图6. (a) 底物在酶活性空腔中的反应历程;(b) 同位素标记实验;(c) 反应中存在的动力学拆分-不对称还原(KR-AR)及动态动力学不对称转化(DyKAT)两种反应历程

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了一个高效简易的酶催化平台用于立体发散性合成稠环内酯,阐述了在该体系中存在的动力学拆分和动态动力学不对称转化两种不同反应历程的反应机制。同时成功实现了稠环内酯的百毫克级合成,证明了该平台在应用于更大规模制备稠环内酯中的潜力。

  • 第一作者信息:

施明亮,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2022 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羰基还原酶的(半)理性设计与生物催化不对称合成。

【课题组论文】Small | 用于加速糖尿病感染伤口愈合的具有清除 ROS、促进氧气再生和抑菌能力的 MOF-纳米酶水凝胶
【课题组论文】Org. Chem. Front. | 一锅法光酶合成 β-手性丙二腈衍生物
【文献分享】Angew. Chem. Int. Ed.丨噻吩基共价三嗪框架选择性光催化氧化甲苯
【文献分享】Science│结合不对称光酶催化在烯烃中引入含氟基团
【科普系列】COFs的简介与分类
【科普系列】COFs的合成
【科普系列】之框架材料(三)——COFs的表征与应用

  • 供稿:施明亮
  • 编辑:韦运洁
  • 审核:姚瑶 范馨月

分子砌块探索者
分享新颖有机合成路线、有机化学前沿文献、合成技巧、以及一些有用的合成实验方法和试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