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与中国教育

文摘   教育   2024-10-07 07:08   山东  

一、苏联教育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改革旧教育,逐步建立了苏联教育的新体系。苏联国民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一)发展历程

1.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教育改革(19171929)19181月,发布《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命令,禁止在学校内讲授宗教科目和举行宗教仪式,教会不能干涉学校事务。同年 5月实施男女合校,反对男女教育不平等。

19181016日,公布《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设立 9年制的统一劳动学校(分为两级:第一级为5年,第二级为4);学校之前设幼儿园;各级学校互相衔接。确立生产劳动与教学结合的原则和学校综合技术化的原则。

192012月底,建立7年制学校(分两段:第一段4年,第二段3)代替 9年制学校;在 7年制学校基础上设立技术学校(职业学校),修业34年。

1923─1924学年,把在学校里必须学习的全部知识分为自然、劳动和人类社会三个单元,称为综合教学大纲。

2.苏联社会主义教育(19301945)1930年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儿童 8岁入学,至少要读完小学 4年;为1115岁超龄儿童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在城市和工人区实施7年制普及义务教育。从1932─1933学年起开始把所有的中学改组为10年制中学。

193195日,公布《关于小学和中学》。制定分科教学大纲,1931-1932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使用。1932 825日,公布《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作息制度》。确认课堂教学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实行学生知识质量评定。制订1933年的教学大纲。

1934年恢复学位学衔制度。193895日苏联人民委员会批准了论述高等学校的宗旨、任务、工作内容和要求的基本文件——《高等学校标准规程》。1943年决定把儿童入学年龄从 8岁提前到7岁,为青年工人和农村青年开办夜校。在教育内容方面特别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教育(1945) 1952年全国基本上普及了7年制义务教育,同时着手实施普及10年制教育。高等学校发展得很快。19726 月,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提出着重培养知识面比较宽的专门人才,扩大基础理论教学。据统计,1980年全国就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达1210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9.6%

(二)改革措施

195812月通过《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规定中学修业年限由10年延长到11年,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由7年延长到8年;增加生产教学和劳动时间,兼施职业训练;高等学校优先招收有两年以上工龄的青年等等。1964年把普通中学第二阶段由3年改为2年,减少劳动教学的时间,降低职业训练要求,高等学校招生重新强调知识质量。

1974-1975学年完成了采用新教学大纲的工作。在实验的基础上,从1964年开始逐步地把小学由 4年改为3年。1964年以后的教育改革持续到70年代中期。19737 1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用立法形式把教育改革的成果固定下来。

197712月公布决议,重新提出中学学生在学习时间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要求学校改进劳动训练,增加生产教学的时间,规定九十年级的劳动教学时间从每周2小时增加到4小时。

1984410日发布《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学制延长1年,实行儿童6岁入学;加强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文化教育水平。

1966年,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改组为苏联教育科学院,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迫切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赞科夫和埃利康宁领导的教学和发展的研究,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领导巴甫雷什中学的实验工作等都很有影响。

二、中国教育

前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XX教育与教育》《教育与教学》《儒教与现代教育》等多组概念中已经多次介绍过“中国教育”这个概念,朋友们可以参考阅读,在此不再赘述。

三、苏联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联系

(一)苏联教育在中国的传播

1.“一边倒”的学习方针。苏联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前。大量传播是在解放战争的后期东北新解放区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立了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方针。1949 12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从而掀起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高潮。

2.学习渠道和方式。翻译苏联教育理论著作和教材,邀请苏联专家担任教育部顾问、学校顾问和到校讲课。五六十年代我国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几乎都在苏联举办的进修班或研究班学习过。

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最早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样板,从而拓展到其他大学的建设。1951年开始,每年都选派留学生到苏联学习,少则 200 多人,最多的一年达 2000 多人。这批留学生回国以后都成为中国建设中的骨干。他们不仅带回了专业知识,也带回了某些苏联的文化。

3.凯洛夫《教育学》,人手一册。 向苏联学习是自上而下的运动,只允许老老实实学,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或批判。苏联教育理论虽然反映在多种著作中,但中国教育界学习的主要是凯洛夫主编的1948年版的《教育学》。中国教育工作者,包括师范院校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逐章逐节地进行学习。这个理论体系影响了我国教育理论达半个世纪之久,而且至今仍有它的影子。

(二)苏联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1.小学。我国解放前的小学是六年制,分初小、高小两段,入学年龄为六岁。
  解放后受苏联学制影响,定小学为五年一贯制(后为六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以七足岁为标准。
  2.
业余(工农)教育。苏联很重视干部的业余教育,特别是在革命初期,这种干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早在学制改革以前,195043日我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就在北京开学,至6月初,全国陆续开办了12所。这种类型的学校就是学习苏联高等学校中附设的工人系、农民系的做法而建成的。
  3.
高等教育。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大改革,也是在苏联高等教育体制影响下进行的。这次院系调整,自1952年从京津开始,陆续在华东、西南、中南、东北及西北等大行政区展开,到1953年基本结束。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高等教育不能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4.教材教法。1952111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翻译苏联高等学校教材的暂行规定》,规定各校的翻译计划。译稿经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批准后,以“教育部推荐高等学校教材试用本”的名义出版。建国初期,我国高等学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苏联的。

引进了习明纳尔的制度。习明纳尔(seminar),又译课堂讨论,现在的小组讨论,并非苏联独有的教学形式,早在西方大学就广泛应用。但建国初期作为苏联的教学经验被引进我国高等学校。

学年制、课程结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从苏联引进的教学方式。苏联高等教育定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反对通才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学制较长。课程设置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我国称之为三层楼。本科毕业生不设学位,只有专业人员的称谓。这种制度,在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之前,一直延用。

中小学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更为彻底。根据苏联的经验,中小学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这些都作为国家的文件,学校和教师无权更改。

教学方法上,不仅引进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步教学法”,而且还由苏联专家亲自指导。
  5.
教研室。高等学校建立教研室,中小学教研组制度也是来自苏联。这是学校的教学基层单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集体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能发挥老教师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的作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至今还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运用。

6.利与弊。(1)积极影响。第一,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都取得了伟大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新中国在当时受美帝国主义封锁和包围,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一致相配套的教育制度,就成了必然选择,从而也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为制定当时的教育政策起关键的作用。凯洛夫《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教育界的圣经,是因为他的思想与我国的固有民族思维特征,风俗习惯和教育基本观念,即中国传统文化有契合之处。教育目的与任务都完全符合共产主义的教育理想。这种教学法规范了课堂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三,苏联教育模式为中国政治经济培养了大批中坚力量,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输出了大量能吃苦耐劳的年轻力量,也完善了中国的教育体制。   

2)消极影响。第一,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忽视了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和解放区创造的教育经验,形式主义的照抄照搬,把苏联教育自身存在的历史局限或不足也当做经验来学习,给中国的教育长远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第二,按苏联经验,私立学校也一律由国家管理,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实行大一统的办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规章制度和大纲、教材等,地方和学校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地方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这种统一集中的领导,是目前学校建设千人一面,无特色,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的主要原因。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也不平衡,硬性追求统一,影响了先进地区教育的发展,而落后地区又难以落到实处。 

第三,凯洛夫“五步教学法”把课堂教学程式化、僵化,不利于教师发挥创造性,学生发挥主动性;教研室这种组织助长了有些教师的依赖心理,同时有时会抑制教师的创造性。

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武宏伟01
教育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