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学
“游学”是我国固有名词,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对于“游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游学”指的是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简单的学,而是在学习之中潜移默化的体验人生,在体验当中学习的一种活动。
游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
在我国,游学作为古代社会士人、僧侣、贵族子弟等一种远道寻师求学、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文化活动,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他们通晓经术、拜访名师、学而优则仕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一批儒学大师,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图为印度尼西亚美丽的巴厘岛
我国游学出现和形成是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在重视经学的汉代,“经学”和“游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玄游”“仙游”“佛游”。而到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游学演变为“士林之游”与“佛游”两种形式。两宋的游学虽然缺乏汉唐的恢宏气势,然而“游中未敢忘忧国”“景物理趣、明性见理”之游,则成为了本时期游学的特色。元代儒士科举做官的途径基本断绝,因此出现了盛行一时的游学风气。明清时期,受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控制的影响,形成了探索自然山水之游与重实学游步寄志的游学风格。游学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批有志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国外之游。
(一)游学种类
1.从市场研发的产品区分。大致可分为到国外知名高校的游览和交流;插班式纯学习类游学;半研学半旅游的体验式游学;夏令营和冬令营式特色游学等四大类。
2.从学习的内容区分。大致可分为语言学习类,即以学习语言为主题,例如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特色学习类,即以到各国学习当地特色的技能为主题,例如到泰国学习泰式料理,到新西兰学习酿酒,到印度学习瑜伽等;定制学习类,即根据个人需要,量身定制个人需要学习的内容、游学国家和出行时间等。
(二)游学意义
1. 提高语言能力,促进文明对话。通过游学生活,可以创造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提升外语信息表达能力;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学,打通历史,融合不同文明过程,通过游学可以在国内和国际、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融合点。了解别人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2.探访历史遗迹,体验多元文化。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出现在书本上,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而文化又更是具体、形象、直观的,表现在平凡的生活中。游学的过程就是把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具体文化的过程。
通过海外游学,青少年得以走近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探访世界不同文明的历史遗迹,体验不同文化的所带来的生活感受,尊重和依赖人类共同的文化、语言和精神的遗产,宽容与自己不同的社会、政治、宗教和信仰,传承并丰富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确保青少年能够坚持为人类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民主、自由和宽容的精神。
图为在马来西亚研学
3.开阔青少年视野,培养独立人格品质。游学,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可以更深切地认知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有利于非母语能力的提高和对课堂知识的再发现;有利于青少年的视野的开阔。通过丰富多彩的游学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生,感知时代脉搏,培育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格。通过在国外的独立生活,还培养了他们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二、研学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式学习、探究式科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教学法等,是指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和标准起源于美国,1980年代美国把“探究式学习”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促进了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被美国认为找到了一条基础教育成功的道路。1995年“探究式学习”引进到法国叫“动手和面团”。1999年中国启动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8月教育部、中国科协首次将“探究式科学教育”从法国引进到中国,简称“做中学”。“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利用学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
研学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基于学生自身兴趣,根据课本内容,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体验六大类别中选择和确定研学主题,在动手做、做中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集体学习活动。
研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这里的“实践”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到大学、科研机构聆听专家讲座、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