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即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
(一)发展历程
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并开展试点工作。 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图为在广东省旅行协会年会上作报告
2017年,教育部日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纲要》指出: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结合国际上“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理念、方法、模式,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二)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研学旅游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来设计。低年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父母、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所以为了确保他们研学旅游安全,活动范围要小,主要为周边场所;到了中学,学生的自理能力和求知欲望增强,研学旅游范围要有所增大,甚至是跨出国门。而且与课堂教学相比,研学旅游更注重让孩子们以轻松愉快的游乐方式进行学习。
2.有明确主题和目的。是否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是研学旅行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有的放矢,才会事半功倍。无论国内外,成功的研学旅行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和完善的规划,才能实现孩子的研学需求。
3.旅行中学习。校外排列课后的一些兴趣小组、俱乐部的活动,棋艺比赛、校园文化,不符合研学旅行的范畴。
4.有意组织。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如果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那不叫研学旅行。
5.集体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这才是研学旅行。如果孩子跟着家长到异地转一圈,那也只是旅游。
6.亲身体验。动手做、做中学,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演练,逃生的演练,应该有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
(三)组织实施
1.实施要素。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行走的课堂、校外课堂、大自然课堂。其基本要素是:研学基地的开发、研学课程的设计、研学导师的培训、研学旅行综合评测。研学导师培训和课程开发是保证研学旅行质量的两个最关键因素。
2.实施要求。为规范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关规定,明确控制研学旅行的范围,要求小学不出市、初中不出省、高中不出国。
3.实施方法。研学旅行要以教学的目的组织实施,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学生需要在老师和研学导师的带领下,根据不同学龄段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探究形式,提出问题、猜想预测,设计实验,试验观察、寻求实证,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交流表达,集体讨论、记录过程。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书写研学日志,形成总结报告,提出新的问题。
研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跟着课本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实践”的含义不仅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还包括选题,制定学习计划,到大学、科研机构聆听专家讲座、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三、游学、研学与研学旅行的关系
游学、研学与研学旅行三者都强调的是“学习”,虽然提倡的学习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大胆尝试。
(一)概念含义不同
游学、研学与研学旅行三者都强调的是“学习”,但它们差别在哪里呢?这首先要从三者中最另类的“研学”说起,因为它与“旅游”毫不相干,所以绝大多数人一提到学校里的“研学”就与“研学旅行”等同起来。
“研学”中的“研”字,是一种学习理念、态度和程度,明确是需要怎样的学习,即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习,而是需要“研究式”的学习,也称为“探究式”学习。把这种学习方式运用到教学上,强调的是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育,又称为探究式科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教学法等。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和标准,就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利用学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
而“游学”和“研学旅行”两者的联系最紧密,因为它们都强调“在玩中学”,都强调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只不过“研学旅行”是在“研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旅行”二字,其实就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二)起源的时间不同
从起源上看,游学、研学与研学旅行三者,我国的“游学”起源最早,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的游学始源。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
排在第二位的是“研学”,起源于美国,1980年代美国把“探究式学习”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1995年引进到法国, 2001年8月教育部、中国科协首次将“探究式科学教育”从法国引进到中国,简称“做中学”。
排在最后一位的是“研学旅行”,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并开展试点工作;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日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开始火。
(三)游学与研学旅行的异同
1.目的一致。游学与研学旅行两种活动的目的都是走出校园,走出固有的生活方式,到国内或国外,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学校或寄宿家庭、参观游览国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游学与研学旅行两种活动,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在学习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人生,在体验当中学习。本质都是文化的融合,协助学员开阔视野,是培养国际观和树立坚韧的世界观的有效方式。
2.活动内容不同。游学更多的是以放松身心、增长见识为目的的游玩。核心在于文化体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眼界。“游学”学习的内容以语言类,特色类居多。语言类游学就是以学习外语为主题;特色类游学是到各国学习当地特色的技能,如到泰国学习泰式料理,到新西兰学习酿酒,到印度学习瑜伽等。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通过“游”+“学”的形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打通历史,融合不同文明,可以在国内和国际、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融合点。
研学旅行是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地域特色和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集体走出校园,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学习项目的活动。研学旅行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连,以传输知识为主要目的。“研学旅行”学习的内容大多是课堂内容的向外延伸与实践,是将课本上的知识,以户外研究的形式去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兴趣,最后返回到课本将自己的认知与课本内容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全文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