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性生成的处理艺术

文摘   教育   2024-10-26 07:01   山东  

什么是生成性教学?我认为“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的说法比较贴切。生成可分两类,一是预设之中的现象,另一是出乎意料的现象。“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

什么是偏离性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偏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动态生成”不是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生成,这里的“目标”既可以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是该门课程的目标等。

教学中,一旦出现偏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情况该怎么办?让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图为在诸城电视台做教育访谈节目

例子一:一位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快要完满结束时,有学生提出:“我们的部队天还没亮就潜伏到了敌人的前沿阵地,为什么要等到黄昏才发动攻击?还不如到黄昏的时候去埋伏或者直接冲锋,这样邱少云也许不会被活活烧死。”(偏离性生成)

“你很善良,你在为邱少云的死而感到惋惜,希望悲剧能够避免。为什么要潜伏一天?能不能直接冲锋?这的确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志愿军战士能不能潜伏时间短些,或者干脆直接冲锋?” 教师想了想说。(教师没有直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因势利导,把问题又抛了回去,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再读课文后,有学生说:“老师,志愿军战士潜伏的时间不能短,因为天还没亮的时候去潜伏,敌人不容易发现,如果白天或者黄昏去潜伏,敌人很轻易就能察觉。”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同意。老师接着说:“有道理,那么,能不能直接冲锋,这样也能缩短潜伏时间甚至可以不潜伏?”(教师进一步引领深入)有学生说:“不可以,黄昏时候发起进攻是作战计划安排的。课文中是我们连去潜伏,说明只有一个连的兵力,直接进攻只会白白送死。也许黄昏时候,大部队来了,相互配合,才能一举拿下这个391高地。”这时,刚才提出问题的同学又不同意了:“那么等到大部队来直接进攻也可以啊!何必潜伏呢?”他刚说完,就有学生反驳说“志愿军战士潜伏的目的是打探虚实,里应外合,贸然进攻只会牺牲更多的战士,这是以最小的代价夺取胜利。”(共同探究,终于“修成正果”此答案进入了“目标”)

此时,老师接过话茬说:“是啊,以最小的代价夺取胜利,也许当时邱少云也想到了这点,牺牲自我换来更多战友的生,所以他在烈火中一动也不动。邱少云是伟大的志愿军战士。”(火候已到,教师予以肯定,并强化了文章主旨。)

上述例子中出现了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偏离性的生成:学生的对话交流逐渐游离了邱少云“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目标。此时的教师既没有随波逐流,也没有断然否定或置之不理,而是冷静地作出了判断和选择,提炼了学生生成当中比较重要又较有价值的两个问题,采用迂回的方式引发了学生的再思考,巧妙地利用了生成的资源,把生成重新引到目标上来。值得称道。

例子二:光明小学组织二年级同学参观动物园,二(1)班有36人,二(2)班有35人,而车却是“准乘70人”。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老师,可以合乘一辆车!上次我和爸爸、妈妈坐车时,就是3个人挤在两个座位上的。”(偏离性生成)“你的想法真不错!”老师予以肯定(错误判断)。同学们听老师这么一说也都随和道:“对,大家挤一挤不就都坐下了。”“好!好!能从生活实际出发想问题,有创意!”老师表扬了他们(一错再错)……

学生把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了数学课堂中,可谓是基于生活的再创造。但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学生从事的数学活动要以数学条件或要求为基本内容,并不是结果越丰富,越有创意就越能彰显其智慧。面对像这种“挤一挤”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面对这种没有预设的生成,不能一味地给予肯定,如果肯定了它,以后遇到类似的乘车问题,学生就会认为“挤一挤”就能解决问题。这完全与数学学科所要求的严谨、科学的精神相违背。

             图为在陕西延安讲学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节课中的生成是学生从生活中的个别现象体验出的数学问题,这种个别现象本身就不符合社会法则。“挤一挤”在生活中明显违反了交通规则,是一种超载行为。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个别违规现象去解决数学问题,混淆了“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概念。这堂课或许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估算,问学生大约需要多少辆车,这样既没有背离数学学科的本质,又让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也可以当学生提出“挤一挤”的想法时,先不急于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讨论,也许会产生新的生成,从而完成学生间的自我教育……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结果的全部内容,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但是这不是说课堂教学就变得不可捉摸,无法控制。布卢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为此,面对形形色色的“偏离性生成”我们还是有一些方法、原则是可以参考借鉴的。

一、处理原则

(一)激励性

对话课堂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自身经验的因素,教学对话往往会流于形式甚至偏离轨道。此时,作为对话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进行必不可少的引导。同时,因为存在即合理,出于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对学生课堂积极性的保护,很多时候,教师都不能旗帜鲜明地对学生的对话感悟予以否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实践智慧,讲求方法,巧妙地对学生的对话进行引领。

(二)实效性

生成的目标制约性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是有效生成的关键,任何课堂的有效动态生成都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进行,如果没有这一目标制约性,那么,动态生成就很容易导致盲目生成,这既不符合学校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的最终发展。为此,面对生成时,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审时度势,相机行事。要学会比较、判断、鉴别生成的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等,然后采用相应的有效对策进行调控与处理。

(三)统一协调性

生成教学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教学。生成教学的确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但教学毕竟是要达到一定目的的,“目的性”是教学永远抹不掉的特征。教学的目的既包含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也包含教育的个人价值——发展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因此,它既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既要满足学生即时的兴趣和需要,也要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我国课堂教学历来强调预设,因为它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完整地学习系统知识。没有充分的一贯的预设,也不可能有可持续地生成。只有最充分的预设,才可能有最好的生成。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如果课堂教学完全按预设进行,那么教师心目中只会有教案,而不会考虑课堂中学生合理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命与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的原则。教师在预设的教学基础上,还要充分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含有生成性的因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时间制约性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抛开了教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备课的具体内容关系不大的动态生成,那么,知识的系统性、累积性将遭到严重破坏,这也不利于学生的最终发展。因为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有助于人类及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因此,课堂的生成性还必须考虑时间的允许与否,要适度,不能为生成而生成。

         图为在山东诸城市枫香小学调研工作

二、处理方法

(一)点到为止,不必深究

教材中有许多晦涩难懂的问题,如语文教材中个别词句乃至主题的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等。如果在此生成,时间不允许,另外有些问题又确无任何意义。怎么办?点到为止,不必深究。点哪些,点什么?比如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有“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等晦涩语句,这些句子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要断句点标点,然后讲明出处和原文,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最后讲解一下大概意思即可。还有晦涩的名称,如“三味书屋”,关于它的由来及含义,完全可以不讲,教者只简要介绍一下(材料可让学生课下自读),以给学生未来探究留下更广阔的空间。

(二)因势利导

学生在课堂中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的,所以课堂往往会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当学生的对话感悟与价值取向出现偏离时,作为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案,必须捕捉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并努力从两者之间寻求沟通点,从沟通点上做文章,因势利导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资源,把学生引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让课堂变得更有智慧,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文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的规律,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教学中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是开放式课堂的主要特征。要使课堂开放,就避免不了要出现“偏离性生成”。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偏离性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作“是与非”的回答,要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策略,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引领学生“再行质疑问难、再行探索、再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偏离性问题”在这种氛围中得以纠正,这种情况下得到的知识是记忆深刻的。

(四)疑而无解,巧设悬念

在课堂“偏离性生成”的问题中,有些虽然偏离了教学目标,但它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或教师能够三言两语予以解决的还是把它解决掉为妙,如果这个问题师生当堂解决不了怎么办?那就“巧设悬念”,以留给学生未来探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误人子弟。教师的“导”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的理想、发展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十分重要。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热爱科学,兴趣广泛,求知欲强,随便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怎么样,要求教师阐明和解答,如果教师没有广泛而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没有还学生主体地位,没有放下教师高贵身价,没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决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甚至会扑灭学生求知的火花。

处理“偏离性生成”的问题不仅仅是上述的几招几式,我们可以直接处理,也可以间接处理;可以正向处理,也可以逆向处理;可以重处理,也可以轻处理,甚至不处理,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并且要多从教材中找联系,在巧妙嫁接上下功夫。

处理“偏离性生成”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的素质的问题。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为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能够很好处理“偏离性生成”的关键所在。

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武宏伟01
教育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