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ITUTE|星丛共通体|读/译/写/画/讲
文|巴克敏斯特·富勒/译|陈霜/责编|PLUS
本次推送的文章节选自2008年再版的巴克敏斯特·富勒三本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设计革命: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1969年初版)》(2017年已出中译本)。某种程度上,人们把巴克敏斯特·富勒仅仅称为建筑师的确是一种“错误”。不少人将他看作是工程师、发明家、几何学家、系统学家、未来学家……这足以证明富勒自己一直以来想要破除专业化分工的试验,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不从跨界的建筑史,而是从更具统合性的另一种建筑史的视角,回溯性地去阅读富勒的创作,那么仍然可以将他看作是一位“建筑师”,因为富勒的所作所为并未偏离建筑师这一身份命名的本意——统合各种技术的操持者的形象。然而,在当下这样一个技术加速和组织创新的语境中,富勒往往会被重新塑造成另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的偶像受人推崇。这与他在自己的文本中更多显现出来的幻想预测的那一面不无关系。但是,只有从他偶尔闪现的话语中,我们才有可能更为精微地体会到他的批判性所在。正如他在本书的上半部分说到的那样,“由顶级武力加以强制维护的‘国家’观念……会让人们陷入更加严重的专业化奴役深渊和高度个性化的身份等级泥淖中。”至于专业化是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必须远溯历史至“大航海”时代背景中。随着所谓“专业化”本质上成为了一种奴役,本地化的视角已无法察觉相当隐蔽的国际信息交流和贸易平衡技巧。世界再也没有“大海盗”了,而科学家们主观上对“专业化”恪守不渝,但客观上科研项目逐步包罗万象。终于,被故意引入“专业化”歧途的人们又将不知不觉地掉头回归,再次开始运用与生俱来的综合能力。运用智力对实践经验进行综合检验,从所有特例个案和表面经验之中总结归纳其隐含的普遍性原则,以此对环境物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才有可能使人类驾驶的地球号太空船成功回归正轨。
本书的下半部分,富勒认为人类即将与宇宙形成全新的关系。应当着手建立一套全宇宙尺度的普遍系统模板,从而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战略变量。富勒将其称为“普遍系统分析”(General Systems Analysis,简称 GSA)的实战大策略。之后富勒指出真正的财富是我们让多少人未来持续生存多久的能力,将物质代谢再生和精神革新都维持在一定水平,从时空中解放出来。那是一个向前推进、新陈代谢和运用智力的再生系统。人类最重要的宇宙功能必须充分运用智力,截留散布在宇宙各处的能量,并将之转向,人们有序地运用普遍性原则,便能够有效积累大量的不可逆的财富。在第七章中,对于21世纪,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断出两种可能:人类要么从地球号太空船上消失,要么届时已经充分认清自身能力,正信心满满地做着必须要做的事,做着想要做的事。另外还有第三种可能:人类仍然懵懂无知,21世纪才过了三分之一,人类就已频频发生低级错误、偏见失误、短视误判或自欺欺人。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启用和挖掘所有个体的智力潜能,发现和确定人类究竟在宇宙中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人类越来越多地使用直觉和智力,便能够发现许多宇宙运行的普遍性原则,发明出各种具有专门功能的工具,由机器动力远程操作,从而扩展和加强人类的各种身体机能。人类真正的卓越之处在于,能够将人体机能进行分离、利用、放大和提升,而且幅度惊人。把自身机能拆解分散开来,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了一套能源网络化的工具复合体,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全球工业化。
富勒诸多构想试图合乎科学逻辑的进化论,也使得他的“乌托邦”明显地在六七十年代同期或乐观或悲观的氛围中独树一帜。我们不难从他另一本著作的标题“要么乌托邦,要么消亡”中看出,富勒仍然延续着他早期所身处的现代主义时期的普遍理念。由此,比起具体分析他“设计”的方案,或从他的形式体系中获取再造创作的灵感,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他的乌托邦未竟之处,回到或者如何回到他一直关切的基源命题和总体原则,同时这些也是他最为激进的出发点。
Dymaxion Projection|Buckminster FULLER
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
人体机能的扩展|《设计革命: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第七章|1969
本文5500字以内|接上期
1790年,美国展开首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1810年,美国财政部对这个年轻的民主国家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当时,全美共有100万户家庭,另有100万名黑奴。(这并不是说每户人家拥有一名黑奴,远非如此。黑奴只隶属于少数大庄园主。)
据美国财政部评估,美国人均宅基地、农地、房屋、家具和生产工具的货币总值为每户350美元,黑奴人均身价400美元。另据估计,全美各地的荒野生地价值达到每户1500美元。上述资产加上运河和收费公路的股权总值为每户3000 美元。因此,按照现行标准,我们可以认为美国国民财富有30多亿美元。
现在,我们假设人类都智慧无比,行事都遵守最优化原则。假如在1810年,美国公民呼吁他们最受信赖、最得民心、最具远见的领导者实施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技术发展规划,为期150年,旨在高速高效地建立发展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生命保障系统,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计划到1960年全部实现。要知道,150年前,电报还没有发明出来,世界上还没有钢铁工业和电磁学。铁路是人们做梦也想象不出来的,更不用说无线电、X光、电灯、电线和电动机了。那时,人们不懂原子或电子的概念,也不知道什么是化学元素周期表。在1810年的人类知识背景下,假如有哪一位祖先说:“咱们向月球发射个雷达脉冲波吧。”那旁人非把他送进疯人院不可。
1810年,包括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在内,全美国民财富总值仅为30亿美元。如果我们那些最有才干、最有权力的领袖们决定倾全国之力,一举花费30亿美元,投入一项总成本高达10万亿美元的探索开拓计划中去——成本足足超出国民财富总值千百倍,那简直是荒谬绝伦、不可思议。正如我们所知,只有当强敌压境、地区主权遭到威胁时,普通民众才会战胜由那些技术盲和心狠手辣的少数人领导把持了几千年的专制力量。
1810年,即使是最英明神武的领袖也想象不到,160年后的1970年,美国的年国民生产总值会达到1万亿美元[1]。(相比之下,400亿的全球总货币黄金供应量是多么无足轻重。) 假设收益率为10%,那么,1970年1万亿美元的生产总值就意味着资产总值为10万亿美元,而1810年,资产总值仅为30亿美元。换言之,160年前,最有智慧的人也只能看到今天全美财富的万分之三,更遑论认清全世界的财富潜力了。当然,时代精英们如果以为财富价值无几,那么只能长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1810年,我们最可信赖、最具远见卓识、知识最渊博的曾祖父们不会预见到,就在短短一个半世纪后,人类将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人类寿命增加了两倍,个人的年实际收入“翻了几倍”,大多数疾病已被治愈,人们上天下海、自由出行,无论天涯海角,人们都能毫不费力地轻声交谈,人类的可听范围凭借电磁波7亿英里(11.27亿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扩展到遥远的金星,人类的可视范围大幅提升,站在地球号太空船甲板上,能够看见月球表面的沙粒和卵石。
到了1969年,物质环境日新月异,影响着全人类的进化,但物质环境的加速变化99.9%发生在电磁频谱中,人类无法感知。电磁波无影无踪,无法被察觉,因此今天的世人恐怕不会明白,等到未来人类进入21世纪,这35年的变化将会比我们刚刚过去的这一个半世纪(从第一次美国经济普查至今)发生的变化还要大。人类被淹没在无形的浪潮之中,待潮水退去,如果人类还活着,会发现潮水把自己冲到了一座成功之岛上,但自己却不明白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于21世纪,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断出两种可能:人类要么从地球号太空船上消失,要么届时已经充分认清自身能力,正信心满满地做着必须要做的事,做着想要做的事——假设那时地球人口与今天数量相当。就第二种可能而言,地球上的人类社会最终将在物质上和经济上取得成功,而所有人类个体都将在生活必需需求上获得自由。人人共享地球,互不干扰,绝不损人利己。所有的人都将获得时间上的自由,也就是说,人们醒着的时候,99.9%的时间都可以自行处理,做自己想做的事。所有的人都将获得生存权利上的自由,亦即再也没有人要为生存而战斗,拼个“你死我活”;人与人彼此信任,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自愿自发地、合乎情理地进行合作。
[1] 2007年美国预计国内生产总值为13.86亿美元。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print/us.html ( April 10, 2008 ).
极乐空间|
另外还有第三种可能:人类仍然懵懂无知,21世纪才过了三分之一,人类就已频频发生低级错误、偏见失误、短视误判或自欺欺人,总计不下600万亿次。显然,如果是这样,人类只会倒退着走进未来,糊里糊涂地全靠进化的力量得以生存繁衍,因为进化势不可挡,正如受精卵在子宫里孕育成长那样。进化将通过种种协同手段发挥作用,但那都将是我们今天无法预见的,就像1810年我们最英明智慧的曾祖父们无法预见这150年来现代化发展如此迅猛、增长规模高达10万亿美元一样。
上述种种推测并不是要得出“人类愚蠢无知,因此活该受穷”这个结论。我们是要通过分析总结,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存在一个巨大的安全系数、一种经济缓冲效应,保障了人们可以通过试错来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鼓励人们敢于大胆运用敏锐的直觉感知力进行远大构想,敢于大胆描绘宏图远景,努力将全人类联合起来,共同迈向未来。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启用和挖掘所有个体的智力潜能,发现和确定人类究竟在宇宙中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我必须强调,如果本书中的言论引起了任何的负面思考,那都绝非我的初衷所在,也完全可以忽略不提。
到此为止,我已向大家介绍了如何采用一种协同的全新思路来评估人类的公共财富。我也逐步做出解释和说明,在此过程中多次提问,看看大家是否发现错误,是否有所异议。现在,我们达成了共识,都相信人类有能力持续生存繁衍下去。我认为,目前,全球社会亟须重新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经济核算体系,纠正过去种种错误观念。举例来说,一位顶级的模具工匠,在印度收入比别人都高,但如果他到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从事同样的工作,那么他一天的收入就会相当于在印度一个月的收入。这种情况下,印度怎么可能实现贸易顺差?[2]不要说顺差,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贸易平衡,5亿印度人[3]怎么可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去?千千万万的印度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国,更没听说过什么国际货币体系。吉卜林有诗云:“东是东,西是西,两者永远不相遇。”
几百年来,“大海盗”们在印度大肆掠夺,然后回欧洲消费,导致数十亿印度人和锡兰人几百年来深陷贫困和饥饿,饱受折磨。生活是如此悲惨,以至于印度人和锡兰人的宗教竟然信奉“活着便是含辛茹苦”“谁过得越惨,谁上天堂就越快”。这样,有谁想要改变现实、提供援助,大多数印度人会愤而拒绝,认为这拦阻了他们迈向天堂。如此信仰只因无法解释生活的苦难。另一方面,印度人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思想家,如果能与世界自由交流,他们一定会改变自己的观念和命运。按照数量比例,印度每三个人就有一头牛。但神牛们不去耕田,而是无拘无束地漫步街头,随心所欲地堵塞交通[4]。牛之所以成神,也许是因为古代印度君王如同后来的欧洲各国君主一样,想要独占美味牛肉,便谎称这是上帝的旨意:除了君王之外,普通大众严禁食肉,违者处死。
时下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财富都是私人银行家和资本家创造的。显然,那些为穷人、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到处募捐的慈善组织都是这种错误认识的信徒。其实,这些慈善组织乃“大海盗”时代的遗留物,那时世人坚信资源有限,僧多粥少,因此到处都是需要帮助的穷人。而政治首脑也听从了银行家的意见,承认冲突和矛盾对社会不利。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慈善机构。但人们都认为慈善资金出自于某些神秘的大善人之手,因此没有哪个好手好脚的人甘愿仰人鼻息、接受施舍,也没有什么人乐意当众排队领取救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几百万训练有素、健康强壮的年轻士兵退伍。为了满足战时需求,工业自动化迅猛发展,结果导致战后就业机会锐减,退伍士兵找不到工作。在此之前,人们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扩大到社会学领域,把“能否找得到工作”作为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适者生存”。现在,要说这几百万健壮、聪明、能干的退伍青年找不到工作,属于“不适者淘汰”,实在有违情理。于是美国紧急立法,颁布实施了《退伍军人权利法》,鼓励退伍士兵进入中学、大专和大学接受教育和培训。该法案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它明确宣告,为士兵提供的教育福利不是一种施舍,而是回报他们参战服役的一种荣誉和奖励。退伍军人法案促进了全民教育程度的提高,开发了智力资源,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新财富,同时又协同振奋了下一代人。当美国国会通过这一“挥霍无度”的法案时,我们不曾想到其实我们正在创造条件,推动协同效应,从此开辟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2] 2007 年,美国与印度的贸易逆差为64亿美元。https://www.census.gov/foreign-trade/balance/c5330. html # 2008 ( April 10, 2008 ).
[3] 2007 年 印 度 人 口 约11亿。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print/in.html ( April 10, 2008 ).
[4] 这听起来像是巴奇在对历史进行推理性解释时的夸张说法。巴奇的女儿阿利格拉·富勒·斯奈德(Allegra Fuller Snyder)推测,这可能是他在20世纪60年代经常去印度旅行而感到沮丧时所说的话,因为那段时间他每天吃三顿牛排(通过这种饮食方案减重70磅,且恢复了体力)。难以想象,巴奇会没有意识到印度哲学中对牛的崇拜可追溯至至少2500年前的《摩诃婆罗多》等。这段话很令人惊讶,因为他与印度这个国家有广泛的联系,如他与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和萨拉巴伊家族的友谊,他在印度做的项目(他于1973年为德里、金奈和孟买设计了国际机场,但没有建造)。来源:2008年4月26日与阿利格拉·富勒·斯奈德的谈话。
安德的游戏|
20世纪之前,人类历史上战争连连,无论对于战败方或战胜方,后果都是毁灭性的。前工业化时代,烽火连天时,农夫和壮汉全被送上战场,人类的农业财富刚刚在田间地头萌芽生发,就立刻被摧折、毁灭了。人类进入成熟的工业时代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和俄国都脱胎换骨,达到了较高的工业化生产水平,其中美国的工业发展成就最为突出。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悲哀的是,随后不久,工业化生产能力却被迅速应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剩下的断壁残垣夷为平地,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能力却进一步增长。毕竟在硝烟弥漫、炮火震天之中,工厂机器大多幸免于难。生产工具的性能突飞猛进,其创造的价值也同样飙升,一发而不可收。
进入工业时代后,人类财富竟然由于世界大战的刺激而增长,实属意外。首要的原因是:战时工业生产虽然用于制造军备武器和弹药,但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不断研制和革新,逐步推出高效高能的复合式生产工具和设备,大多数通用工具可组装成各式各样的协同式复合工具,而这些可民用的通用工具的数量远远超过专门的军用生产设备。其次,战火纷飞中,房屋建筑成片坍塌。这些老旧破败的砖木结构在战前因为仍然可勉强住人,所以屋主一直坚持延期使用。一旦被战火摧毁,屋主只能重建。这就像人们宁可盯着几头老奶牛挤奶,也不愿尝试冒点风险去养新奶牛。这种守旧心态阻碍着人类研制、开发和使用新型工具。再次,由于战火摧毁了某些生产设备,一些协同性的临时替代设备或临时替代技术应运而生,效能大幅提高,具有重大革新意义。最后,战时工业生产所使用的金属材料不会凭空消失,相反,人们会迅速回收它们,用于制造性能更高的新型工具。因此,世界大战的输家如德国和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一夜之间成为工业巨人。德日的成功反证了现行经济评估体系的谬误。
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当人类越来越多地使用直觉和智力,便能够发现许多宇宙运行的普遍性原则,能够在客观上分别加以应用,发明出各种具有专门功能的工具,由机器动力远程操作,从而扩展和加强人类的各种身体机能。人类不再全靠胼手胝足辛勤劳作来谋生,而是不断发明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例如,原始人都用手捧水喝,后来便发明了种种效率更高的工具——木碗、石杯或陶瓷容器,这样人们不仅喝水方便了,还能随身携带饮用水,从而扩大了狩猎和采集的地域范围。所有的工具都是人类基本身体机能的外延。而且,新工具往往还可以超越人体机能的固有局限,例如,杯子可以装烫水或腐蚀性化学液体,这是人类直接用手做不到的。虽然工具并未引入新的普遍性原则,但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有效应用已知原则的条件范围。世界科技发展本质如此,从未改变过,但其有效范围的增扩幅度令人惊叹。计算机是人脑的外延,但其容量、运行速度和抗疲劳性是人脑无法比拟的。此外,计算机还能够用于各种人体无法存活的环境中。因此,在执行某些特定任务时,计算机比人类大脑更为高效高能。
人类真正的卓越之处在于,能够将人体机能进行分离、利用、放大和提升,而且幅度惊人。人乃万物之灵,能够全面渗透环境、探索环境和控制环境,是适应性最强的有机生物之一。人类自诞生之初就具备了智力创造和自我训练的能力,心灵手巧,能够制造工具来扩展自身功能。花鸟虫鱼都是专家,其专项机能与身体融合,精确无比,而一旦遇到恶劣环境,就无法转变和适应,只能惨遭淘汰。历史上人类无数次遭遇恶劣环境,但人类总能应对,总结经验,确定需求,发明工具,将特定功能外部化,并加以分离、增强。因此,人类使用自身机能充当专家只是暂时的,等到发明出分离式工具后,便转而使用工具。就肌肉和大脑而言,人类比不过机器,比不过他们自己发明出来的自动化电动工具,但这些机器和工具却尽在人类的掌握之中。人类能够吸收宇宙的精神能量,创造发明和批量生产出这些机器和工具,并不断改造革新,持续使用。人类已经把自身机能拆解分散开来,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了一套能源网络化的工具复合体,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全球工业化。
Geodesic Stuctures:Mononex|1961
▶ 版权归译者与出版方所有,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设计革命: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1969
未完待续
▶ 附录
以下引自杰米·斯奈德为自己的外祖父巴奇(即巴克敏斯特)的再版书所写的前言:
时至今日,“地球危机”已不再耸人听闻,不再遥不可及。世界性危机已成为全民共识,还交织着气候急剧变化、环境急剧恶化,更不要说核武器危机和全球大面积极端贫困问题持续无解了。当前形势告诉我们已经越来越逼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这时,人类的集体意识已经逐渐清醒和明朗起来。今天的人们几乎再也不可能回避地球危机了。例如,科学家指出,如果北极冰盖持续快速融化下去,那么五年之内便将荡然无存。如果我们仍然无法认识到人类完全有能力建设可持续的未来,有能力把“危机”转化为“生机”,那么即使我们对环境问题有所警醒,也很难彻底走出当前困境。那么,你手里拿着的这本书将如何帮助你理解可持续的未来?将如何帮助你参与到拯救地球的行动中,学习驾驶“地球号太空船”成功进入安全飞行模式?我所了解的巴奇有一项卓越的才能,那就是他善于描绘最宏大的全景图像,让我们很容易发现目前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才能阻止地球危机。巴奇在书中把这样的拯救行动描述为一门“宏观上综合全面而微观上精准确切”的学科。在他看来,拯救行动具有两种相反的极端特性,单独强调其中任何一种都会引起失衡,最终导致拯救行动失败。巴奇把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大策略”称为“综合性预期设计科学”。他认为这是解决地球危机最有效的工具。
▂ 第1章|综合的天性
▂ 第2章|专业化的由来
▂ 第3章|进化的本质
▂ 第4章|地球号太空船
▂ 第5章|普遍系统理论
▂ 第6章|协同效应
▂ 第7章|人体机能的扩展
▂ 第8章|生生不息
▶ 院外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BAU学社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星丛共通体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回声·EG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批评·家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BLOOM绽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 院外计划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这一目标。
▶ 星丛共通体/回声·EG|专题 ▶ 辩证能量:瓦尔堡的图像研究与历史想象|先锋派,一场世纪对话|包豪斯十四年:先锋派的临界点|共读 ▷ 启蒙辩证法|走向新宣言|美学理论|装饰与罪恶|艺术与生产|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计划与乌托邦|空间的生产|帝国与传播|理解媒介|地堡考古学|译-写 ▷ 瓦尔堡|阿多诺|最后的马克思|塔夫里|后革命与世界体系|列斐伏尔|现代性与日常生活|麦克卢汉|生产方式对信息方式|居伊·德波|排场社会与地理主体|技术网络与人器纪|朗西埃|山寨现代性|画讲-图说 ▶ 建筑物与像|论坛 ▶ 空间生命政治|美学与生命政治|美学与政治|媒介批判|都市魅惑与图像|建筑批判文献阅读|城市危机与空间政治|
▶ 批评·家/BLOOM绽|议题 ▶ 乌托邦|世纪观|大众史|有用,太有用了!|人类之眼|技术之幕|批评-历史 ▷ 建筑批评的限度|艺术动词案例卡|世纪先锋派|艺术的新构型|无量纲的运动|苏联的构成与建设|科幻现实主义|城市之冠|最低限度的住所|直接到场的诸历史|木与夜孰长与银盐热|业主与建筑师|绽-展 ▶ 展示之于建筑|以展示开启社会工程|都市状况与策动|后规划时期的城市展|UnTOPIA|POSTARCHITECT|战-栈-㠭 ▷ 社会更新圆桌|评论展:谢英俊及其团队实践|在地建造|建筑,或者建筑|没有建筑的建筑师|景观争夺战中的成像术|国际XX|DUPECITY|F.A.N & G.U.N|后勤 ▶ 小坐|小谈|小讲|庭审|
MON/THUR ▶ 批评·家/BLOOM绽
TUES/FRI ▶ 星丛共通体/回声·EG
WED/SAT ▶ BAU学社/新更会
▶ 联络院外
投稿至合集,
合作新选题,
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
extitut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