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宣言 | 构成主义国际创造工作共同体 | 1922
学术
2024-08-30 21:40
浙江
EXTITUTE|批评·家|理论与历史碰撞/个例与议题交织文|提奥·范杜斯堡、埃尔·利西茨基 等/译|谢明心/责编|谢明心
对于欧洲先锋派而言,1922年是一个转变的关键节点:“今时今日,我们仍身处两个社会之间:一个不再需要我们,另一个则尚未到来”——构成主义者这一年发出如是宣言。先锋派艺术家在旧世界中激进地与往昔发生根本性的断裂、彻底破坏与解构既有的沉疴,在此之后,建构与生产的道路要去往何方,要如何使得这条道路通向新世界,如此种种拷问是许多先锋艺术家此时共同的切肤之痛。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前后,放眼整个欧洲先锋艺术界中,一种冷静、理性、客观的特征逐渐占据了主流:达达肆意破坏、破除旧事物残余的岁月已经过去了,是时候在新的土地上进行建构了;包豪斯聘请乐于接受新技术的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接替被斥为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约翰内斯·伊顿;表现主义行将就木,在德国艺术界,奥托·迪克斯、格奥尔格·格罗兹等艺术家发展出一种更冷酷、更具社会意识的新风格,于1924年成为“新客观主义”。1922年9月,风格派创始人提奥·范杜斯堡在魏玛召集举办了国际构成主义与达达主义者大会,然而,在这个大会中,他不仅邀请了构成主义者埃尔·利西茨基、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和露西亚·莫霍利-纳吉,还邀请了他的达达盟友特里斯坦·查拉、汉斯·阿尔普以及其他达达主义者,包括库尔特·施维特斯、汉斯·里希特、汉娜·赫希。而这构成主义与达达主义这两派的艺术家,在理念上有着根本分歧,此举使得不同的先锋艺术组织在大会期间暗自较量,也使这次大会成为了达达式的公共表演。本次推送的宣言正是出自大会中的构成主义阵营——范杜斯堡在大会前组建的构成主义国际创造工作共同体(简称K.I.)。这个小组的名称即是其理念内涵,意为“构成的[Konstruktivistische]、国际的[Internationale]、创造性的[Schöpferische]、工作共同体[Arbeitsgemeinschaft]”。构成主义者们反对达达中虚无主义的破坏性倾向,认为达达肆意破坏、破除旧事物残余的岁月已经过去了,是时候在新的土地上进行建构了。至于另一边,达达阵营的查拉已经在同年2月巴黎的一次先锋艺术家大会上表明,达达拒绝体系化的收编,不愿沿着一般的现代路线,达成实践上的共识。如此看来,在范杜斯堡以私人名义邀请查拉参会之时,便已经预料到他可能带来的破坏。这次会上的达达阵营在会议的同一时期组织了三次达达之夜,查拉在每一晚都发表了演讲,后来以“关于达达的讲座”[Conférence sur Dada]为题刊登在1924年的《麦尔茨》[Merz]上。这份演讲稿被整理成文后,常被当作查拉为介绍达达主义而作的文章,然而在其原初语境中,查拉是站在抨击构成主义的立场上发声的。可以说,这份讲座文稿通篇都在与K.I.宣言暗中较量。他完全站在构成主义者的对立面,抨击集体主义和普遍性的表达方法、抨击理性的逻辑,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破坏与解构之后要走向何方,双方在这一问题上有着最根本的分歧。在讲座的最后,查拉将达达比作“一种原始的细菌,如同空气般无孔不入,所有理性无法凭借语词或陈规填满之处,都会被它感染”。范杜斯堡后来援引了这一比喻,将这次大会记录为:“返回魏玛。为魏玛和包豪斯人注射达达的原始细菌”。围绕此次大会的展开行动,无不反映出达达式的破坏性,就此而言,这一比喻确实相当恰切。Theo van DOESBURG|1883年8月30日-1931年3月7日用普遍性的表达方法、根据我们的时代意识对生活进行重新构型。这些表达方式的运用,可以得到合乎逻辑的阐释。相反的是一切由主观性主导、以情感为导向的艺术创作。建构[Konstruktiv]:实现实践中的任务(包括构型的一切问题)。秉承着现代工作方法的精神。创造性:其后效是从本质上重塑现实生活(包括新材料的发明和发现)。而不是直接使用既有的结果,不提出新的诉求、不创造新的可能性。个人的独创性已不足以完成当今生活的任务。在实践上,集体协作是必要的。(现代组织方法)。通过组织创造性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完成真正的任务(扩大创造性工作领域),并且增加个人的工作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创造性的国际组织。除了解决当今实际问题这一要求之外,这个国际组织的任务是向下一代指明我们真实的成就对他们生活有多大的作用、阐明以往那种个人主义的个体生产是多么无用。(只有个体产品包含在真实生活中尚未实现的需求时,我们才会加以考虑。)因此,这个国际组织并不是源于任何情感原因(人道主义或其他天性,“人类普遍的爱”等),而是建立在元素的、非道德的相同前提下(比如科学和技术),依托集体创造的必要性,而非个体的直觉反应。为了发挥与彻底发展我们的个体性,我们(和所有人)都必须组织创造的工作。为了让这一作为组织的国际成为现实,各国的志同道合者必须马上联合起来。▶ 院外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BAU学社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星丛共通体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回声·EG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批评·家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BLOOM绽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