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建造》导言|1928|路德维希·希尔伯塞默其人其城
学术
其他
2024-09-22 20:20
浙江
EXTITUTE|BAU学社|媒介论与空间论的会通
院外以纪念日为契机陆续整理包豪斯人的内容:以与包豪斯相关的个人的创作与经历为主要线索,以现代主义运动可容纳的多样性及其深度,考察每个个体对新的共同体信仰的不同预见。这项工作不止于填补某段被忽略的空白,或是重新打捞包豪斯的历史遗珠,更希望能够打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本次推送的是1928年由希尔伯塞默编撰的Internationale Neue Baukunst图册中的文字部分。这本书选取了欧洲、美国以及苏联的作品。其中的“国际”强调的是由于前提条件的相同,它们在外观上的一致性恰恰就是从精神上跨越了国界的联系。路德维希·卡尔·希尔伯塞默(1885-1967年),这位德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因为与包豪斯和密斯·范德罗的关系,还有之后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阿莫尔理工学院(现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从事城市规划工作而闻名。尽管他那些基进的理性城市规划留给人们很深的印象。但是这位通常只是被看作二线的建筑师很可能会被人们忽视,而且像一本由芝加哥艺术学院出版的解读他的文集的标题那样,总是生活“在密斯的阴影下”。1906年至1910年,希尔伯塞默在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学习建筑,在完成学业之前就离开了。之后,他在贝伦斯和诺伊马克建筑事务所工作。直到1914年,他是不来梅海因茨·拉森事务所的合作人。之后,他领导了柏林斯塔肯的齐柏林飞船大厅建筑的规划设计办公室。1919年起,他发表了大量关于艺术、建筑和城市建设的理论文章。十年后,希尔伯塞默受聘于汉内斯·迈耶,去往德绍包豪斯学校任教。1933年7月,希尔伯塞默和瓦西里·康定斯基这两位包豪斯成员被盖世太保认定为有问题的左翼分子,和许多包豪斯成员一样,他逃离德国前往美国。1938年,他来到芝加哥为密斯·范德罗工作,同时担任密歇根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希尔伯塞默还成为芝加哥城市规划办公室的主任。路德维希·希尔伯塞默在1927年出版的《城市规划》一书中首次阐述了道路分级制度。他强调学龄儿童步行上学的安全,同时提高车辆循环系统的速度。从 1929年在包豪斯开始,希尔伯塞默为大城市的分散化发展了有关城镇建设的研究。在魏玛共和国经济和政治衰落的背景下,他提出了一个通用的、具有全球适应性的规划系统,计划逐步消解大城市,并完全渗透到景观和居住区中。他提出为了能够在人类、工业和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人类居住区的建设应当确保所有人免受一切灾难和危机的影响。他最著名的建筑项目是底特律拉斐特公园,这是他与建筑师密斯·范德罗和景观建筑师阿尔弗雷德·考德威尔合作设计的一个城市改造项目。Internationale Neue Baukunst是以 “Die Baubucher”为名出版的九本丛书之一。“这套丛书中最重要的是希尔伯塞默尔的三本书:《Grosstadt Architektur》、他与威舍尔 L. Vischer合著的《Beton Als Gestalter》以及本书。在这三本书中,《Beton Als Gestalter》在收录作品的范围以及从收集的作品中推导出的思想方面最令人印象深刻。这不禁让人有必要重新考量一下威舍尔和希尔伯塞默对现代建筑做出的贡献。此外,这三本书在展示摄影资料方面的质量也足以证明希尔伯塞默是一位杰出的编年史家。这些书籍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早期现代运动的作品,这也许是其他任何汇编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摘自彼得·艾森曼藏书纪要]Ludwig HILBERSEIMER|1885年9月14日-1967年5月6日希尔伯塞默|Ludwig HILBERSEIMER首先,是建筑物的使用要求明确了各自特定的目标,而将它建造起来的物质手段就是材料与构造。此外,工法与管理、经济与社会等等的环节都会对它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总地说来,建筑师的创造意志仍然占据主导的地位,决定着各元素的配比。最终,形式就是由这一体系中的各种元素共同设计而成的。它并非基于外在的装饰表现,而是所有元素的精神相互渗透的表达。因此审美元素不再处于优位,它曾经在关注正立面的建筑中,忽视了建造的有机组织而擅作主张。现在它将与整个建造中所有牵扯到的其他元素平起平坐,而且也只有与整个背景连接在一起,它才能重获自身的价值及意义。过分地抬高其中的某一元素总会造成障碍。它并不以某种风格方案为基础,而是一种特定的表达,遵循着创造意志的规则,将各元素相互渗透。不难理解这种国际新建造在外观上惊人的酷似,但这并非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事关某种时髦的造型,而是对新的建造思维的基本表达。尽管人们经常根据区域和国家的特定性对个体的设计师加以区分,但总体上它们产出的前提条件是相同的。因此,它们在外观上的一致性恰恰就是从精神上跨越了国界的联系。Das Rheinlandhaus am Belleallianceplatz|Ludwig HILBERSEIMER在包豪斯的后期,路德维希·希尔伯塞默可以算是最为有趣的教师之一,当然,我们在别的地方也提到过,当时的包豪斯并没有预判到自己最终的命运。历史地看,包豪斯正在从最初的草创期,大踏步地迈向全新的阶段。而这一全新的阶段,正是以建筑系的成立为标志的。而希尔伯塞默对于建筑课程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他在城市化方面的构想在当年显得相当具有创新性,所有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透过这一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强吸引力的表现,重新认识到了其中的价值。希尔伯塞默自己兴趣的重点是所谓的“定居区”和城市中心的建设,还有钢筋混凝土的新建筑,他总是主张以纯粹的方式表达建筑的特征。1928年,他开始了在包豪斯的教学工作,当时他被汉内斯·迈耶聘为建筑课程主任。尽管表现出色,但一开始他就处于幕后,一心扑在了图纸绘制课上。1911 年,希尔伯塞默在完成学业之后,开始了写作和建筑评论家的生涯。他的写作对推广密斯·范德罗起到了关键作用。一直到二十世纪20年代末,希尔伯塞默都没有修改过他最初的城市模型,比如1923年的Wohnstadt(住宅城市)和1924年的Hochhausstadt(高楼/垂直城市)。我们能够从这些作品中发现一种基于抽象的细致的计划方法。希尔伯塞默的提案试图适应当时欧洲的社会变革。为此,他回溯了之前关于现代大都市的研究,并将其转变为一种密度较低、更加分散、与地域更加融合的模式。这些想法最终形成了他的 “新城”概念,并在他流亡美国期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希尔伯塞默所写的批评中,尤为突出地是他抨击建筑师不能适应未来的系列化工业生产的文章。这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探讨了当时让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感到担忧的问题,包括他作为建筑师的活动以及他在包豪斯的地位。1923年,他在G杂志上写道:上世纪的建筑过于追求过去。这种缺陷不得不通过各种形式上的技巧来纠正。即使是最好的建筑作品,也不过是试图用“美”来掩盖必要性。建筑师们不是去要求工程师和建筑业提出新的造型和材料,使新的形式现实成为可能,等等,而是可以完全漠然地使用它们:取代旧的造型和材料。希尔伯塞默所阐发的城市计划,所倚赖地几个支点是对最低限度的住所、住宅和居住类型、作为模型参数的日照和密度、作为大都市条件基本要素的人流和交通的反思,以及最终,他将与环境的关系与领土规划联系在了一起。1925年,希尔伯塞默尔发表了他的住宅城市(Wohnstadt)方案,该方案始于1923年。与大都市方案类似,希尔伯塞默也对德国城市中最常见的居住方式的住宅楼感兴趣。住宅城是一个拥有125000名居民的卫星城模型,与大都市交通网络相连,以居住为主题。该城市由72个街区组成,按12x6排列,每个街区约有1750人。每个街区的面积约为40x330 米。每个街区较短的一面是商店和办公室,较长的一面是5层楼高的公寓。无论中间是街道还是庭院,这些公寓的面积和空间都是一样的,而且它们的位置总是考虑到太阳的朝向,朝东和朝西。公寓内部布局的设计使房间面向庭院,客厅和楼梯面向街道,从而实现了横向通风。1924年,希尔伯塞默又设计了高楼城市,并于1927年发表在他的著作《Großstadtarchitektur》中。在这本书中,希尔伯塞默提出了他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原则。这位建筑师研究了解决美国交通问题的不同方案,如高架道路的建议,这是受他研究和分析过的卫星城的影响。从这项研究中,他发现尽管周边地区的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交通问题依然存在。正是这些情况促使他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出了 “高楼城市”(Hochhausstadt)计划。这可能是希尔博塞默尔最著名的方案。它是一个以实用性为基础的模型,是根据当时已有的技术、经济和社会背景设计的。希尔伯塞默对城市的构想是基于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组织方案。住宅区代替了独栋住房,因此集体的重要性超过了个体。他的提案是创建一个拥有强大集中权力的体系,而城市则是这种权力的中心。城市应该是组织的基础,各州应该组织成更大的单位。高楼城市将是一座社会主义城市。城市的基础是一个包含社区的单元。在中世纪的城市中,生活和工作都在同一栋建筑中进行,而在高楼城市中,各种活动都是垂直组织的,垂直和水平两种循环系统都从家中通往工作场所。希尔博塞默尔认为高楼城市是一个真正的垂直城市。这座城市有120个街区,按12x10的顺序排列。每个街区的面积为100x600米,可容纳9000人和90,000平方米的商业空间。在包豪斯工作期间,希尔伯塞默的创作从研究居住型城市的大型街区,转变为致力于高低层住宅混合设计。此外发生改变的是,希尔伯塞默此前得出的住宅建筑最佳朝向为南面,这一住宅最佳朝向的看法。希尔伯塞默尔最终成为了高密度的批评者,他说:“只有放弃大都市目前的人口密度,并广泛分散城市区域,才有可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1929年,希尔伯塞默提出了一个为家庭建造5层楼房的方案,同时还为单身或无子女的夫妇建造了10层楼房。房间分别朝向东、西和南。他认为这些建筑群的布置方式应当是,当起居室被分配到两个方向时,它们具有最大的相对的采光”。二十世纪30年代,希尔伯塞默开始对单层L型房屋感兴趣,他认为这种房屋兼具半独立式和独立式住宅的优点。L型房屋的所有房间都有花园通道,同时还能很好地隔绝邻居,并拥有完美的日照。1933年,包豪斯由于纳粹对现代建筑师施加压力而关闭,希尔伯塞默被迫流亡,并于1938年前往芝加哥,与老朋友密斯一起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工作。当时,美国正在经历一场技术和通信的革命,广播、杂志、报纸和电影也相继出现。
随着这一技术变革,汽车的重要性开始增加,在美国,每五个人中就有一辆汽车。城市中心的污染和交通问题促使希尔伯塞默尔提出了另一种城市方案,“分散城市”(Decentralized City)。1944年,希尔伯塞默的方案首次发表在《新城》杂志上。城市的出现是为了应对工业时代带来的问题。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以生产集中和城乡分离为基础的,因此,希尔伯塞默认为第二阶段的重点应该是生产的分散化和多样化,包括农业和工业,以及城乡之间更紧密的关系。希尔伯塞默创建了一个低密度系统,按用途分隔单元。这些单元彼此不同,并组合成组。其中有三个要素:交通干道、居住区建筑和组织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它们各自独立工作,互不冲突。交通干道由开放式公路和封闭式结构,比如如鱼脊柱组合而成,在城市中形成封闭区域,以安全高效的纽带取代交叉路口和拐角。建筑与鱼骨结构相连。城市的不同项目被一个非常清晰的区域分隔开来。一边是工业建筑,公路两旁是行政和商业建筑,后面是不同类型的住宅。学校等其他项目则位于长长的绿地中。在这座城市中,你可以看到此前提到过的一些L 型房屋。项目中的植被经过人工处理,为用户服务,一切都被大自然所包围,让人与大自然能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在芝加哥逗留期间,希尔伯塞默尔还与密斯一起参与了两个项目,芝加哥南区项目和底特律拉斐特项目,在这两个项目中可以看到希尔伯塞默尔关于城市化的主要思想。▶ Internationale Neue BaukunstAlfons Anker (Bruder Luckhardt & Alfons Anker),Berlin/Artaria & Schmidt, Basel/Peter Behrens, Berlin/Djo Bourgeois, Paris/Victor Bourgeois, Brussel/R. Boyer-Gerente, Paris/Brinkmann und van der Vlugt, Rotterdam/F. M. Cerny, Prag/Le Corbusier und Pierre Jeanneret, Paris/Richard Doecker, Stuttgart/C. von Eesteren, Haag/J. C. Eggericx, Brussel/L. Figini (und G. Pollini), Mailand/Josef Frank, Wien/Freyssinel, Paris/Tony Garnier, Lyon/Gellhorn & Knauthe, Berlin/M. J. Ginsburg, Moskau/J. A. Golosoff, Moskau/Walter Gropius, Dessau/Erwin Gutkind, Berlin/Richard Hachler (und Artaria & Schmidt), Basel/Max Ernst Haefeli, Zurich/Hugo Haring, Berlin/Otto Haesler, Celle/S. Hempel (mil B. Lacher! und J. Szanajca), Warschau/Ludwig Hilberseimer, Berlin/Huib Hoste, Brussel/Pierre Jeanneret (und Le Corbusier), Paris/Knauthe (Gellhorn & Knauthe), Berlin/Arthur Korn, Berlin/Heinrich Kosina, Berlin/Ferdinand Kramer (und Ernst May), Frankfurt a. M./W. A. Krasilnikoff (und W. M. Wladimiroff), Moskau/Jaromir Krejcar, Prag/B. Lachert (und J.Szanajca mit S. Hempel),Warschau/S. Larco und C. E. Rava, Mailand/El Lissitzky, Moskau/Bruder Luckhardt & Alfons Anker, Berlin/Andre Lucat, Paris/Robert Mallet-Stevens, Paris/Ernst May, Frankfurt a. M./Chase McArthur, Chicago/Erich Mendelsohn, Berlin/Adolf Meyer, Frankfurt a. M./Hannes Meyer und Hans Wittwer, Basel/Mies van der Rohe, Berlin/Werner M. Moser, Zurich/Richard J. Neutra und R. M. Schindler, Los Angeles/V. Obrtel, Prag/J. J.P. Oud, Rotterdam/L. Peri, Berlin/Auguste Perret, Paris/G. Pollini und L. Figini, Mailand/Hans Poelzig, Berlin/Rudolf Preiswerk, Basel/Adolf Rading, Breslau/Bruder Rasch, Stuttgart/C. E. Rava (und S. Larco), Mailand/S. van Ravensteyn, Utrecht/Rietvelt & Schroder, Utrecht/Rudloff (und Ernst May), Frankfurt a. M./Antonio Sant'Elia (t 1916), Mailand/A. Sartoris, Turin/Hans Scharoun, Breslau/R. M. Schindler (und Richard J. Neutra), Los Angeles/Schmidt (Artaria & Schmidt), Basel/Adolf G. Schneck, Stuttgart/Karl Schneider, Hamburg/Schroder (Rietvelt & Schroder), Utrecht/J. N. Soboleff, Moskau/Hans Soder, Kassel/Alois Spalek, Prag/Mart Stam, Rotterdam/Rudolf Steiger, Zurich/J. Szanajca (und B. Lachert mit S. Hempel),Warschau/Bruno Taut, Berlin/Max Taut, Berlin/L. C. van der Vlugt, Rotterdam/Jan Wils, Voorburg, Holland/Hans Wittwer (und Hannes Meyer), Basel/W. M. Wladimiroff und W. A. Krasilnikoff, Moskau/Frank Lloyd Wright, Taliensin, U.S.A▶ 院外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BAU学社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星丛共通体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回声·EG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批评·家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BLOOM绽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