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如何通往完美?|勒·柯布西耶论“量产的建筑物”|1924

学术   2024-08-28 20:20   浙江  

EXTITUTE|BAU学社|媒介论与空间论的会通

文|勒·柯布西耶/PLUS/责编|BAU+


院外以纪念日为契机陆续整理包豪斯人以及现代主义先锋派相关的内容:以相关的个人创作与经历为主要线索,以现代主义运动可容纳的多样性及其深度,考察每个个体对新的共同体信仰的不同预见。这项工作不止于填补某段被忽略的空白,或是重新打捞历史的遗珠,更希望能够打破既定的叙述框架。

本次推送的是勒·柯布西耶写于一百年前的短文。包豪斯的创建者格罗皮乌斯在“评价现代建筑的发展”的文章中曾经这样评述:“这位在贝伦斯那里学习过一阵子的法裔瑞士人……在1916年的时候,还在使用壁柱和飞檐板,但在他着手编辑《新精神》之后不久,所创造出来的建筑和文学作品,就具有了惊人的宽广视野,而且还给每个国家的年轻一代留下了意义深远的印象”。

众所周知的是,在建筑界勒·柯布西耶的写作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尤其是当我们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也就是勒·柯布西耶创作上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动的阶段,这些文字不能仅仅被当作他同期建筑作品的说明和注脚,更应该被看作是他以及同时期的现代运动的创建者作为独立的知识群体对整个时代的矛盾和契机的回应。他们所遭遇到的情境,很有可能一如我们当下正在面临的局势,只不过各自所要处理的问题和条件有所不同,甚至是彻底的颠倒。

比如在这篇短文中,当年柯布们所关注的量产如何找寻标准,而标准又应当如何通往完美,所要揭示的并不是有关标准构件的答案本身,而是潜在的艺术之所是的底层原则,以及如何将决定量产方法的经济规律,转化成更高层级意义上的经济,并由此将这种新的精神带到事物的新秩序中去。或许这种内在的奠基性以及遵循标准与追寻完美之间的辩证关系,恰恰正是我们这个处处以多样创新为标榜的时代所缺失的,甚或导致了各种各样的误解。院外还将陆续推送勒·柯布西耶这一阶段的文章。

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量产的建筑物|1924

本文2000字以内

对大多数人来说,艺术或建筑的量产,就意味着放弃了真正的艺术,放弃了优秀的工艺,同时也就是放弃了尊严。

那些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物品体现的只是恐怖,这一机器时代日益增长的恐怖。而各种艺术竭尽全力,都是为了应对量产的威胁。

对美和完美的热爱,要求人们抵制那些流水线带来的产品。

那是对路易十四、文艺复兴或者哥特之美的爱!手工制作的完美。

半正方形的球体,畸形的圆柱体,凹凸不平的表面!


事实上,所谓本世纪日益增长的恐怖,是基于纯粹的形式和精确的执行的美。

机器正在取代手工作业:球体是光滑的;圆柱体具有在理论上才能达到的精确度:机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制造出完美无瑕的表面。


是,不过诗人已经被暗杀了。因为诗人是尘世的生物,他对这个病态世界的哀伤颓败,表现出自己的忧郁。

那位诗人并不是被暗杀的:他的死,是因为尘世已逝。


不,诗人在重生。因为诗人热爱的是完美,他希望将人塑造成神。他欢快的活力激励着我们;他找寻并发现了造神的缘由与方法。

诗人的手中握着闪亮的钢球,心里寻思着:这就是证明,这就是我所要找寻的神的存在证明。


量产找寻标准。标准通往完美。

la villa de l'Esprit nouveauLe Corbusier|1924

一旦决定生产100,000件物品,就要非常仔细地审核这一物品,它必须能够满足100或1,000项要求,也就是100人、1,000人甚或100,000人的要求。

如果它能够满足十万个人的要求,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满足了人类的常量,也就是创造出了所谓人类之子那样的存在。

艺术唯一的底层原则必须是满足人类的深切需求。

几个世纪来,我们的民俗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如果不是用了对所有人产生真正普遍影响的形式,表达了人类深层的一致的情感,那还能是因为什么?

一旦十万人对某个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做出选择,形成正面的判断,达到完美的境地。

标准,就是这一选择过程的结果。


但标准的质量和美感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还得有另一条原因

想要创造出标准,就必须完全满足经济标准。要找的必须是精确解,而不是近似解。

精确是美的本质。美是由情感的互动构成的,只有非常精确的成分,才能相互作用。

经济是美的奠基原则。经济是这个词最高层级的意义。


现如今,经济从最为粗暴的意义上决定了量产的方法。

我只制作一件物品时,材料、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并不重要。但如果乘以十万的话,这种浪费就无法让人接受。

这时,粗暴的物质主义意义上的经济,变成了最高层级意义上的经济。


本世纪似乎最富有希望,因为经济规律成为了我们所有行动的关键所在。

这是因为机器不可避免,又令人困惑,就像一场大灾变,它为我们提供了在新的条件下,实现新理念的手段。

在内心深处,我们纠结不已,牢牢地抓住回忆不放,在未来的不确定性面前,战战兢兢,只能勉为其难地跟随着头脑中浮躁的跳跃。

我们恐惧,我们怀疑。

即便我们能用数学和机器闯入广阔的新领域,即便它们能指引我们,有力地推动我们前行,我们还是会遗憾地投去一瞥。

the construction of brasiliaphoto by Marcel Gautherot|1956

但崭新的、严峻的形势正向我们走来。

还是让新的精神(esprit nouveau)为我们的工作增光添彩吧!


这种新的精神正在一点一点地形成。

当今最大的危机源自于我们的新形势和我们因为固守传统习俗和信仰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


有一些积极的迹象表明,面对新的事实,我们正在形成新的精神,并且趋向和谐;

这些迹象是显而易见的:装饰艺术的消亡,纯粹的、强烈的、集中力量的艺术的到来,带着强烈的诗意的内容(现代艺术;立体主义就是早先的例子);

慢慢地,建造工地将适应工业化;在建造工程中引入机械化,那将导致对标准构件的普遍接受;在新的经济的支配下,甚至房屋的设计也会改变;

标准构件将提供细节的统一,而细节的统一是建筑美不可或缺的要求。到那时,我们的城市将不再像现在这样杂乱无章。

秩序井然,新的街道网络将更加庞大,建筑方案也将更加丰富,将为我们呈现出壮观的景象。


有了机器,有了对类型的确认,有了选择的过程,有了标准的建立,一种风格就会形成。

诗人通过回顾过去的时代所找寻的那种秩序,将再次占据统治的地位;

诗人必须向前看,他的手中握着闪亮的钢球,那是从今往后可以达到的完美的象征;

他必须是秩序的倡导者,必须把他追求和谐的精神带到事物的新秩序中去。

新的格局将会确立,我们时代的风格……

Pilgrimage on ModernityXavier Delory|2014

▶ 版权归译者所有,译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Architecture and Design, 1890-1939: 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of Original Articles.|Whitney Library of Design.  New York, NY: 1975

英译Charlotte Benton, Tim Benton, et al

▶ 院外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BAU学社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星丛共通体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回声·EG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批评·家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BLOOM绽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 院外计划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这一目标。

▶ BAU学社学社 ▶  设计史?艺术史?思想史!情境对话中的“理念”包豪斯流历史转承中的“演练”包豪斯人技术演革中的“建造”对话包豪斯社会工程中的“基进”BAU与营造教学现场中的“国际”人-物-文 ▷  包豪斯女性包豪斯展示包豪斯建造建筑师形象的重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不完美世界的原则:汉内斯·迈耶改良人类知觉: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空间中的舞者:奥斯卡·施莱默包豪斯二十四讲包豪斯与先锋派译丛 ▶  重访包豪斯教学草图集包豪斯剧场新构型新构型艺术的基本概念绘画 摄影 电影无物象的世界德绍的包豪斯建筑立体主义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与日记总体建筑观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奥斯卡·施莱默的现代与后现代舞台包豪斯冲突1919-2009:争论与别体

MON/THUR ▶ 批评·家/BLOOM绽 

TUES/FRI ▶ 星丛共通体回声·EG

WED/SAT ▶ BAU学社/新更会

▶ 联络院外

投稿至合集,

合作新选题,

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

extitute@163.com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