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成为革命的武器!|路易·阿尔都塞1968年的回答
学术
2024-10-26 20:20
上海
EXTITUTE|新更会|起因缘/分高下/梳脉络/拓场域采访|Maria Antonietta MACCIOCCHI/转录|Andy BLUNDEN原文|Louis Pierre ALTHUSSER/校编|PLUS直面当下危机的同时,如何重整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历史地基?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周期,让业界陷入柴米油盐,而学界则部分地转向添油加醋地将建筑作品化,并烹制成美味佳肴。然而,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危机,而至多是被压抑者的回返。宏观地来看,人们更需要引入解放的视野,历史地来看,并不是为了回应危机,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解放的视野,又哪来什么学科的危机。从批判已有的案例出发,比如塔夫里曾经所做的那样,彻底地将建筑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关联起来,尽管建筑史中的案例分处不同时代和地域,但事实再次验证了,这一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终究无法摆脱世界体系这一界限,即便后续如“建筑与资本主义”的讨论,也同样面临着相似的处境。如果选择直接跨越到世界革命的历史,那么这一重述并不是为了填补既有框架中的空白,因为它无法与建筑的历史一一对应,但是可以将一般的建造活动既超越又关联地放置在历史的地形之中。相比于“要么建筑、要么革命”这句口号,格罗皮乌斯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更为构建性地希望艺术能够为建造提供引领的创造力,而汉内斯·迈耶则将经济基础看作是限制性的条件,必须在此条件下围绕着全过程展开建造的活动。而在建造的动机上,迈耶罗列了一套远比所谓功能更为复杂的要素……表面上看,这些要素似乎无法分类、缺乏逻辑,同时也未必全面,但的确是从已经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更为具体的种种活动。从重新为此制定规制,改造日常生活的角度而言,建筑师相对于艺术家是科学的,相对于其他专家,组织本身又是艺术的。这才是迈耶所理解的艺术与技术的辩证。迈耶提出的建筑“科学化”中,除了坚持实际功能的重要性之外,并不认为建筑仅止于技术的过程。只有在生产和学习的集体维度中所具有的共同性,才是资本主义仍无法驾驭的普遍潜能。归根结底,如果新的建造是社会性的事业,那么迈耶是在各种专业的边缘之处,破除单向度的视野,重新看待建筑师的角色!沿着新的更合适的进路与人类的活动一起,对工业文明开放的可能性提出建议。如果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回顾世界革命的历史,那已然失去了绝大部分的意义。回顾不只是为了拾遗补缺的钩沉,或者站在既定的立场上,以其中的细枝末节,相互攻讦,也不是带着浪漫主义色彩地退回过去,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每一次重复的行为,都是不可重复的,而是新的言说,对当下的重新表述,它是否定的肯定,对神话的否定,对原型的肯定。院外将以纪念日为契机,摘录改写与世界革命的历史和人物相关的文献内容,本次推送的是阿尔都塞在1967年11月接受意共《团结报》记者玛·安·玛其奥奇采访时的谈话全文,第一次用意大利文发表在1968年2月1日的《团结报》上,法文本发表在1968年4月《思想》杂志第138期上。与本次访谈相关的阿尔都塞的早年经历:1939年,阿尔都塞成功地通过了巴黎高师的入学考试。但是,同年9月被征入伍,然后在溃败中被俘,在德国的集中营里度过了5年的时光。1945-1948年间,阿尔都塞得以重回高师攻读哲学,在加斯通·巴什拉的指导下,以“黑格尔哲学中的内容概念”获得高等研究资格证书,并通过了大中学教师任职资格考试。同年,他被任命为高师的哲学辅导教师(后来成为助教,再后来成为讲师和讲座教授)。直到1980年他一直担任这个教职。同样是在1948年,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他尤其积极参加了和平运动。1965年,阿尔都塞发表了《保卫马克思》(收集了1961-1965年发表的一些论文)和《阅读〈资本论〉》(多人合作)。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批判中,断定历史唯物主义和“理论的人道主义”是不相容的。而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在理论上把分裂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员重新联合起来的希望。这篇访谈中提到的那些暂定的图式的命题,可以被看作是展现了阿尔都塞同期(1967-1968年间)与皮埃尔·马舍雷、埃迪安·巴里巴尔、弗朗索瓦·赫纳、米歇尔·贝舍、米歇尔·费尚、阿兰·巴迪欧等人在高师开设的“为科学家的哲学课程”的研讨过程:他断定“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构成了哲学特有的限定”。之后在1968年2月24日法国哲学学会的讨论会上,阿尔都塞又以《列宁和哲学》为题,将哲学重新定义为“理论中的政治”。更确切地说,与科学相比,哲学也许代表着理论领域中的政治,反之亦然,与介入到阶级斗争中的阶级相比,哲学或许代表着政治中的科学性。由是观之,哲学之所以能够发生双重的革命,这都有赖于马克思为科学认识开辟了新的大陆:历史的科学。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年10月16日-1990年10月23日M. A. MACCIOCCHI × L. P. ALTHUSSER1948年,我三十岁的时候,当上了哲学教师,加入了法国共产党。让我对哲学产生兴趣的,是唯物主义以及它的批判职能:支持科学的[scientific]认识,反对意识形态的“认识”的所有神秘化。激发起我的政治热情的,是工人阶级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战争、多年的囚禁岁月,让我接触到了活生生的工人们、农民们,这里的政治,不是指一般的政治: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到了50、60年代,同样困难重重,原因你们都很熟悉:所谓“个人崇拜”的后果,二十大,接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危机。最重要的是:想要顶住当代的“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还有那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绝非易事。一旦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有了更好的理解,也就燃起了我对哲学的热情,因为,我终于开始明白,马克思、列宁、葛兰西他们伟大的论断:我起初是一个人写,后来和年轻的同志们、朋友们合作完成,尽管我们的文章写得很“抽象”,但都是围绕着这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展开的。纪念第一国际、第三国际活动|纪念物前战士们|1919就是要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坚定追随者和行家。哲学教师,和每一个“知识分子”一样,也是小资产阶级。他们中的某些人,可能从政治上被宣布为革命者,而且是大无畏的革命者。但是,他们作为一个群体,仍然是“不可救药的”小资产阶级。高尔基,就算列宁赞赏他的才能,他也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家。想要成为葛兰西所说的无产阶级的“有机的知识分子”,那是长期的、痛苦的、艰难的再教育,那是一场无休止的、外部和内部斗争。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不只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能”。想要达到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无产者的阶级本能只需要受教育;小资产阶级的、也就是知识分子的阶级本能,相反,必须革命化[revolutionized]。取决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开展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 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可以帮助某些知识分子转向工人阶级的立场。包括科学,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有哲学,也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战士们必须吸收和运用这种理论的原则:科学和哲学。既是科学家,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又是哲学家,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战士们,一个入党的职业哲学家,在意识形态上仍是小资产阶级。他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在哲学中占领无产阶级的立场。但是,我们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在理论上和政治上都是当务之急。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哲学已经落后于历史的科学。纪念第一国际、第三国际活动|第一国际马克思特写|1919这样说来,您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区分出科学和哲学?对这种区分的压制,不是表现为右倾,就是表现为左倾。也有所谓“例外”,颠倒过来的情况,但它们“证实”了这一规则。
这些倾向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影响并主导了马克思主义的后果。不仅是出于理论上的理由,而且也是出于重要的政治理由,想想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或《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的观点,纪念第一国际、第三国际活动|第三国际列宁特写|1919这是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上,也就是实际上的整个人类历史上的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和哲学,代表着人类认识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让我用个形象的说法,我们所熟悉的科学安置在巨大的“陆地板块”上。前一个是由希腊人,泰勒斯,打开的,后一个是由伽利略打开的。今天,马克思开辟的历史的陆地,又使哲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哲学总是落后于科学。还有其他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但是,眼下这是主要的原因。作为一个整体,只有无产阶级战士们认识到了马克思科学发现的革命范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当代历史中最大的理论上的荒唐现象。作为一个整体,知识分子,相反,即使是那些“专业”的知识分子,
并没能真正认识到,或者拒绝认识到马克思科学发现的空前范围,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种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等等等……在伽利略去世五十年以后,还仍旧在“涉猎”物理学一样。他们的“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年代错乱[anachronisms],往其中投入了大量的微妙智慧,还有超现代的算法技艺,装扮成恢复活力的样子。 因为,正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文化”在掌权、在行使着“领导权”。作为一个整体,知识分子,包括许多共产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在内,除了少数例外,他们的理论都受到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究竟是哪些人理解了由马克思的发现所引发的惊人的哲学革命呢?相反,作为一个整体,职业的哲学家们甚至都没怀疑过这一点。除了极少数例外,总是攻击他,指责他,“吸收”他,利用他,或者修正他。
象恩格斯和列宁那样的,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在哲学上被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但是,这其中的原因也是一样的: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的影响,因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文化”才是当权者。认识并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和哲学的革命理论范围;
始终威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今天还在深深地浸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伦理唯心主义,今天的“人道主义”,作为经济主义的“精神补充”,从资产阶级诞生以来,这两个就已经构成了资产阶级世界观中的基本对立面。新实证主义以及它的“精神补充”,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主观主义。人文科学特有的变体是:所谓“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除了少数例外,社会科学已经作为冒名顶替者,占领了历史科学的板块,在理论上,眼前决定性的环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在各种实践的意识形态,诸如宗教、 伦理、法律、政治、美学等等领域中,阶级斗争中对立的阶级立场,是由那些对立倾向的世界观“代表”的:归根结底是唯心主义的,也就是资产阶级的,和唯物主义的,也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在理论领域,科学+围绕科学和科学家的“理论的”意识形态,这就是为什么哲学是一种斗争,康德所说的Kampf,每个人都不是自发的哲学家,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哲学家。
理论领域一存在,哲学就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一存在,哲学就存在。这场斗争的主战场,就是科学认识:支持它,还是反对它,因此,头号的哲学战斗,就发生在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前线上。各派利用科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各派服务于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它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哲学在理论中所代表的各种世界观;它提供了改造世界观的手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进行革命阶级斗争。在历史这个问题上是唯心的机械唯物主义,变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力量的平衡发生了翻转:在哲学中,唯物主义现在能够主导唯心主义了,唯物主义能够在各种世界观之间,展开阶级斗争,夺取领导权。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在理论上代表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的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终现实,在这种结合中,哲学,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不再是“解释世界”。纪念第一国际、第三国际活动|标旗:全世界工人们联合起来|1919为了真正理解无产阶级战士们早已通过实践理解了的东西, 理解它的全部范围,它全部的科学的和哲学的后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反对所有今天还在严重威胁着它的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解释和修正:提出今天对我们两国和其他地方的阶级斗争分析必不可少的科学概念。我还要补充一点,必须阅读和研究列宁那些新的、旧的伟大著作,研究它们的现实,它们的问题和矛盾:它们的过去,尤其是它们眼下的历史。不与群众密切接触,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武器,就“发现”不了这些资源。工业社会、新资本主义、新工人阶级、富裕社会、异化,所有这些,统统都是反科学、反马克思主义的:都是造出来反对革命者的。为了真正理解我们在这些理论的、政治的、历史的著作中“阅读”和研究的东西,革命的阶级斗争实践,在它的具体生活中与群众密切接触的现实。那么,创造历史的不是知识分子,甚至也不是理论家,而是群众。纪念第一国际、第三国际活动|红场上的人群|1919但是,同样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阶级斗争实践方面的根本操作之一:在对立的阶级之间,在我们的阶级朋友和我们的阶级敌人之间,“划清界限”。在政治上,在人民,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和人民的敌人之间,划清界限。 哲学,反过来,帮助人民在理论中和所有的理念,政治、伦理、美学中,原则上,真理念总是服务于人民;假理念总是服务于人民的敌人。阶级斗争的现实由“理念”来“代表”,而理念又由词语来“代表”。在科学和哲学的推理中,词语,那些概念、范畴是认识的“工具”,有时,整个阶级斗争可以概括为,支持一个词,反对另一个词的斗争。它们是决定性的、但尚未分出胜负的战斗中,需要争夺的对象。例如:共产主义者为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有朝一日所有人终将自由,成为兄弟,然而,整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一直拒绝说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因为在实践中,也就是照实说,人道主义这个词被一种意识形态利用,例如:革命者都知道,归根到底,决定一切的并不是技术、武器等等,而是取决于战士们,取决于他们的阶级觉悟、他们的忠诚和勇敢。然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传统,都拒绝说是“人”创造了历史。因为在实践中,也就是照实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利用这种表述与此同时,哲学,即使在那些最抽象的、最艰深的大部头著作中,只有目光短浅的人,才会以为派别争论和严谨地比较各派的深浅长短,强化这种或那种观点的深浅长短,将可能决定俄国社会民主党今后许多许多年的前途。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要想实现它抽象的、严谨的和系统的理论工作,就必须既要与非常 “学术”的词语,比如概念、理论、辩证法、异化等等,作斗争,也要与非常简单的词语,比如人、群众、人民、阶级斗争,作斗争。文章来源|原载路易·阿尔都塞论文集《立场》|1976我们所有写的东西都留下了我们缺乏经验和学识的明显痕迹,因此,我们的论述和提法都带有暂时性,肯定需要改进。给我们提出的某些批评就对我们帮助很大,此外,其他的批评也一样。但是,没有革命的运动,也就没有革命的理论——在哲学中尤其如此。▶ 院外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BAU学社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星丛共通体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回声·EG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批评·家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BLOOM绽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