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双相、精分秋冬易复发,这2招可应对!

2024-12-20 16:59   广东  

在《丈夫得了抑郁症》的故事中,丈夫被漫画家妻子小晴称为“天气预报先生”:当丈夫服药一段时间后,逐渐稳定下来了。但一到下雨天、一刮台风,他的情形就会更加严重,甚至卧床不起。

然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可以让人安心。因为看了天气预报,就能预知那个时期的病情。

实际上,环境剧烈变化,或是气候急剧改变时,也往往是精神障碍容易发作的高危时期。

如今,天气逐渐转凉,时常也会刮风下雨。全国各地逐渐开始入秋了。我们也需要及时关注气候和自己的身心变化,并预防复发。

预防复发,现在让我来教大家既简单又可靠的2招。

01 关于复发的8个事实

有很多数据和事实表明,预防复发这件事,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迫切和重要。

 抑郁症 

1. 大量数据表明,即使成功治疗重度抑郁症,50% - 85%的抑郁症患者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复发,每个人复发的时间不一致,通常为2-3年。

其中,一项发表于 Lancet Psychiatry 的文献综述中,研究者们整理了与抗抑郁治疗相关的十组核心数据,包括了关于抑郁症复发率的详细数据。如下所示:

表格来源:任重而道远:抗抑郁治疗的十组核心数据 | 专家视角,医脉通精神科

2. 抑郁症每多发作一次,日后复发的风险增加16%

在一项为期10年的前瞻性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抑郁症患者每多一次发作,日后的复发概率增加16% 。

3. 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既往3次发作、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今后的复发风险几乎是100%。


 双相情感障碍 

4. 研究表明,73%被诊断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在五年内至少经历过一次复发;在复发的人中,三分之二的人多次复发。

5. 研究发现,25%至65%的双相患者在复发前都经历过社会节奏紊乱。

“社会节律紊乱”是影响睡眠/觉醒周期的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干扰,例如熬夜看电影、白天补眠时间过长。


 精神分裂症 

6. 在《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指出,精神分裂症出院一年的复发比例高达33.5%1年内的再住院率18.9%

在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患者中,尽管75%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但5年内的复发率超过80%。
7. 有研究显示,对于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断药物治疗者5年内的复发风险是持续药物治疗者的5倍。
8. 一篇发表在Current Psychiatry上的文章表明,精神分裂症每发作一次,我们都会损失大约11ml的脑组织。

02 复发:两招应对

上述的数据告诉我们,复发是相当普遍的。同时,我们也都知道,这些精神障碍极大地影响了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可能会让人很绝望。

第一:转换心态

然而,当我们用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些精神障碍时,也许我们可以更有耐心和信心去应对。

一篇发表在 The Journal of Lifelong Learning in Psychiatry 的综述指出,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应采取新的看法:

  • 现在是时候将重度抑郁症归类为慢性疾病了,就像糖尿病、心脏病和精神分裂症那样,而不是以发作为重点。

  • 将治疗目标提升为大力追求、实现和维持终生健康。“5周改善”这样的目标应当被“5年健康”取代。而“健康”意味着患者完全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生活质量,而非简单的症状缓解。

因此,神病的治疗更像是一场长跑比赛,我们要持续地参与医疗诊治,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吃药只是帮助我们守卫健康的其中一种方式。这没什么可耻的。
这种心态能让我们不急于一时的好转,而是用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来维持我们的健康。

第二:吃好睡好,和人在一起

如果我们以“人生”的尺度来看,我们会遇到大大小小的疾病以及其他挑战。

就像身体被新冠感染一样,病毒往往会攻击我们身体中最“脆弱”的地方。而对于我们这些身上存在慢性病的人,这些部位就是更脆弱的地方。

于是,在遭遇生活中的“大风大浪”时,我们应“稳住”,不要被吹走了。

当你长期处于压力性环境时,如经济压力、家庭长期矛盾争吵、校园霸凌等;

当你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时(如升学、搬家),或是气候急剧改变时;

这些都是精神障碍容易发作的高危时期,要尽量避开这些时期减药、停药。

同时生活上也需要更加稳定。最基本的就是吃好睡好玩好,和人在一起。

(推荐阅读:能有效减少精神疾病复发的12件小事)

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如果难以避免地还是复发了,也不用太过心灰意冷。只要再次进行规范的治疗,还是可以改善症状、降低未来复发的风险。

同时,你需要找出复发的诱因,如新的应激性事件、与抑郁相关的躯体疾病变化等。然后在接下来的生活里尝试改善你的处境。如果你对此感到吃力,你永远可以寻求帮助,例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参考文献:

1. Cuijpers P, Stringaris A, Wolpert M. Treatment outcomes for depress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Lancet Psychiatry. 2020 Nov;7(11):925-927. doi: 10.1016/S2215-0366(20)30036-5. Epub 2020 Feb 17. PMID: 32078823.

2. Colman I, Naicker K, Zeng Y, et al.: Predictors of long-term prognosis of depression. CMAJ 2011; 183:1969–1976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3. Gitlin, M. J., Swendsen, J., Heller, T. L., & Hammen, C. (1995). Relapse and impairment in bipolar disord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2(11), 1635–1640. https://doi.org/10.1176/ajp.152.11.1635

4. Gold, A. K., & Sylvia, L. G. (2016). The role of sleep in bipolar disorder. 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 8, 207–214. https://doi.org/10.2147/NSS.S85754

5. Jari Tiihonen, Antti Tanskanen.20-Year Nationwide Follow-up Study on Discontinuation of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JP in Advance (doi: 10.1176/ appi. ajp. 2018. 17091001).

6. Nasrallah HA. 10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psychotic relapses. Current Psychiatry. 2021 May;20(5):9-12 | doi:10.12788/cp.0122


点击图片,找罗增铭医生问诊、开药



往期推荐

1

减轻精神类药物副作用的30个方法,每个都有用!

2

精神疾病治多久可以停药?医生怎么判断“治好了”?

3

得了精神疾病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