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精神科药物会成瘾?为何要长期服用?

健康   2024-11-29 17:01   广东  
在网上,会看到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对吃药有着相似的看法:
“这些精神类药物不是什么好东西,会让人兴奋,是让人成瘾的兴奋剂。比如抗抑郁药是让人开心的药,一旦不吃就会继续抑郁。”
“否则为什么要吃那么长的时间?还一停药就身体不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药物成瘾。

01 什么是药物成瘾

药物成瘾,也被称作药物依赖,有以下这些表现。

心理上一直渴望,并主动找药吃  

药物成瘾后,这个就会持续性地渴望继续服用某种药物,原因是这些药物能够给他带来极大的欣快感。通俗来说,就是吃了就很爽,爽完还想吃,想要一直那么爽。最严重的时候,人要么在吃这种药,要么就在找药的路上。

产生耐药性,越吃越多  

长期服药后,药物对身体的影响越来越弱,于是为了达到最初的兴奋感,服用的药量会越来越大,有时可达常规药物的十倍。

停药后产生戒断反应

并且,一旦停药,还会产生戒断反应,如恶心、呕吐、失眠、浑身难受、烦躁不安、震颤、抽搐等。
按照这些成瘾的表现,抗焦虑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巴比妥类药物)、阿片类镇静药、镇痛药等处方药,多数属于成瘾性药物。

而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等精神类药物都没有药物成瘾性。

抗抑郁药是用于改善抑郁的药物,它主要通过提高5-羟色胺的浓度(也被称为血清素)来减少抑郁的症状。而这类物质是大脑里的一种神经递质,功能是让我们的情绪更加平稳。一般情况下,在服用抗抑郁药一段时间后,人们会体验到更多平静和放松,也会更有精神、更有力量,但它不会让人特别开心。
心境稳定剂(例如锂盐),顾名思义,也通常是用来稳定情绪的,可以让人们从过于高涨的情绪中回归平静。
因此,它们并不会让人很爽。
并且,经历精神疾病的人们并不会想要主动吃药、渴望吃药,反而希望可以早日停药。
此外,人们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时,服用的药量也基本是稳定的,偶尔因为病情加重才会加药,等到病情稳定后医生也会采取逐渐减药的方式慢慢降低药量。
这些差异都说明了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并非是药物成瘾。

02 长期服药能减少复发

精神科医生们往往会建议大家在症状消失后,继续坚持服药。
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复发风险。

临床发现,仅仅服药至症状消失的复燃复发率相当高。

● 例如,在抑郁症的症状缓解后的4-9个月中,复燃是很常见的,在坚持治疗的患者中,仍有20%的复燃率,而未等到症状消失就停止治疗的患者,复燃率高达85%。

● 而通过再服用药物一段时间的方式(也就是全病程药物治疗)则能有效预防症状复燃及复发。

全病程药物治疗包含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大概持续半年到一年。如果抑郁程度比较严重,或有复发经历,这个过程可能要延长至几年时间。
对于第二次发作的患者,维持期治疗大约需要2-3年。对于多次复发(≥3次)以及存在未完全缓解的症状时主张长期治疗。
精神分裂症、双相、焦虑症的治疗也同样需要遵循全病程治疗,大部分都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如果复发多次,通常也建议长期服药。
精神疾病是一类慢性的高复发性的疾病。在完成全病程治疗后,可能会在之后的几年里复发。这往往是因为触发精神疾病发生的诱因又出现了。此时需要再次进行药物治疗。
因此,与其说是药物依赖,不如说是病没好全乎了,才要吃那么久的药。

03 撤药反应≠戒断反应

很多时候,精神疾病患者或家属在发现“一停药就出现身体不适,甚至复发”时,往往误以为药物有依赖性。
实际上,“一停药就出现身体不适”是药物的撤药反应,比如会有恶心、头晕等表现。这是因为:身体需要逐渐适应药物浓度的增多,同样也需要缓慢停药来逐渐适应药物浓度的减少。一项研究表明,3个月到9个月内逐渐减量,可比突然停药的复发率减少一半,而2至4周内的逐渐减量和突然停药没有区别。
因此,在病情稳定后,大家需要在医生的安排下逐渐停药。如果你希望可以停药或者减少药物剂量,一定要和医生及时沟通,医生可采取逐渐减量的方式进行调整。而不能自行停药减药!
撤药反应和戒断反应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恶心、呕吐、发烧。但后者严重的多,包括全身酸痛、血压上升、心跳过苏、虚脱、焦虑恐惧、失眠甚至休克。为了缓解这种极度的不适感,同时追求服药后的欣快感,才会让人们在成瘾后强烈地寻求药物。
所以,大家可放心服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等药物,当然也要按照医生的方案来服药,不要随意减药或停药,有任何无法缓解的不适、副作用等,都需要及时复诊!
点击图片,找罗增铭医生问诊、开药


往期推荐

1

不同年龄段的抑郁症,要怎么治疗更有效?

2

疗愈抑郁症的5个步骤!每多做一步都很有用!

3

抑郁症,有什么好处?


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