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在门诊听到这样的慨叹:精神病太难治了!
前两天,有名患者家属跟我说:“医生,我女儿治了两年多,本来其他症状都好了,就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基本上学不进去。结果这次期末考试她没考好,现在她又开始一整晚不睡,情绪很糟糕,还开始说听到有人在骂她了。我们都着急得很,这孩子才十几岁,不能一辈子搭进去了。”
患者两年前在老家确诊为精神分裂症,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好转明显,幻听、妄想等症状都好转消失了,但患者病情总是反复发作,服药两年多,还是没有完全康复。
是什么在影响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实际上,家属们作为患者最亲近、最在乎的人,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作为精神科医生,将给大家介绍影响精神疾病治疗效果的众多因素以及给家属帮助患者减轻治疗难度的一些建议。
XIAODONG
01 为什么有些精神疾病会那么难治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从字面意义上说,难治性精神病就是指难以治疗的精神疾病,是指通过常规治疗方法无法达到控制病情的一类精神病。临床上是指发病3年以上,通过药物、电休克等常规方法治疗后,病情仍然反复,无法治愈。常见的病种有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比较多,以下几点,是医学界公认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01 疾病的严重程度
这点很好理解,重症型肯定是比轻症的难治。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抑郁症患者会误将抑郁症引起的头痛、失眠、疲倦当作单纯的躯体疾病去内科就诊,因此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02 治疗依从性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个长期用药的过程,即使症状改善或消失,也需要继续用药以巩固疗效,直至治愈。很多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自觉症状改善,又担心药物副作用,就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迁延难愈。也有患者因为忘记服药,导致治疗中断,影响疗效。
03 发作次数
一般认为,精神疾病发作次数越多,治疗起来周期也会更长,治愈难度也越大。
04 人格因素
05 药物因素
一方面,可能是药物用量不足,影响疗效。有研究显示,判定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体中,有35%血药浓度低于治疗阈值。
另一方面,则是个体药物代谢的差异。精神疾病治疗需要个体化,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一样,如果用的药物属于超快代谢,也会导致效果不佳。
患者家属除了看护和照顾患者,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整合医疗资源的重任。有的家属在陪诊的过程中,能清楚地知道该到哪里治,找哪位医生,怎么配合治疗等等,这些都会对患者康复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提供给家属的建议,供各位家属参考。如果家属能做好这些,治疗的难度会大大减轻。
01 家庭防护:看听说管
做好家庭陪护,具体来说,要做到“看、听、说、管”。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精神疾病治疗效果的因素。
看,就是家属多观察患者,有无发病的早期症状,服药后的反应,有无副作用发生等等。
听,注意倾听,即使患者想法有一些不合理或歪曲,也不要随意批评或责备。
说,包括交流和开导。与患者的交流应该是朋友似的,不能以家长权威说教,让患者感觉压力,从而抗拒交流。
02 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协助患者决策
患者是直接面对疾病和治疗的当事人,难免纠结甚至恐惧。
而患者家属,既能客观看待疾病,又能在情感上与患者相通,很适合协助医生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工作,客观分析治疗策略,并给患者治疗的信心和支持。当然,这个也需要家属对于治疗策略和最新治疗进展多搜集了解。
03 帮助患者整理病历资料
对于患者来说,得病期间不仅变得更疲惫,也承受每次治疗的巨大压力,很难有充足的精力去整理自己的治疗记录和检验报告等资料。尤其是长期治疗的患者,资料就会非常多,特别繁琐。
因此,整理病历资料这件事,最好由家属代患者完成,按照时间、地点,做好整理。这样也能让患者在每次就诊中,都可以让医生尽可能快速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和病史。
04 帮助患者记录医生建议
在患者与医生沟通时,通过纸笔或者录音,记录医生的诊疗意见。
就诊过程中,患者需要思考并回答医生的问题,再加上患者患病期间精力不足,未必能准确记下医生的要求和叮嘱,事后也不便再询问医生。所以家属帮忙记录,不仅不会遗漏重要诊疗意见,也能让患者感受到家属对其的关心。
05 多收集跟治疗相关的咨询
精神疾病的治疗,也是在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虽然家属不是医学专业人员,但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了解最新的治疗手段和药品信息,配合医生一起帮助患者治疗和康复。
比如上面提到的用药依从性问题,可以考虑长效注射剂等用药方式,避免遗忘,也减轻每日服药的压力。
而用药浓度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进行药物基因组学检测与分析方案,检测的精准化、报告的数字化将帮助医生面对复杂的精神疾病时更加从容,从而更及时、更准确的选择正确的药物,帮助病患从精神疾病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记住,治疗不单单是为了减轻或消除患者精神症状,更重要的是助力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回归正常生活,回归社会。还是那句话,难治并不代表不能治愈,我们对患者,要多一份耐心和信心,相信我们的医学科技发展,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点。未来,随着精神医学生物标志物的快速发展,将引领精准精神医学时代的到来,并消灭“难治性”这一概念。
参考文献:
1.McCutcheon R, et al. Antipsychotic plasma levels in the assessment of poor treatment response in schizophrenia. Acta Psychiatr Scand. 2017 Oct 26. doi: 10.1111/acps.12825. [Epub ahead of print]
2.Howes OD, et al.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 Treatment Response and Resistance in Psychosis (TRRIP) Working Group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 Terminology. Am J Psychiatry. 2016 Dec 6:appiajp201616050503. [Epub ahead of print]
3.High-Dose Antipsychotics Safe, Effective in Refractory Schizophrenia - Medscape - Jun 03, 2022.
4.Caqueo-Urízar A, et al. Schizophrenia: Impact on Family Dynamics. Curr Psychiatry Rep. 2017 Jan;19(1):2. doi: 10.1007/s11920-017-0756-z. Review.
5.Henry A. Nasrallah. Treatment resistance is a myth!. Current Psychiatry. 2021 March;20(3):14-16,28 | doi:10.12788/cp.0105
XIAO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