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没有得抑郁症,吃了抗抑郁药,是会变得抑郁了?
还是会变得亢奋?
我能不能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吃点?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会对此有疑问。那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不不不,抗抑郁药可不像咖啡因一样能让你兴奋。
既然我们想了解正常人误服抗抑郁药物之后会有什么反应,我们首先来聊聊抗抑郁药物是如何产生效果的。目前,对于抑郁症的治疗,精神科医生们最经常要采用的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另外还有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两类药物。传说中的“抗抑郁药五朵金花”:简单来说,在抑郁症患者服下这些药物后,它们的工作,就像在一个个神经突触间往来穿梭的“纪律委员”一样:一边敦促抑郁症患者大脑中那些“过早躺平”的神经突触起来继续工作;一边严令那些“默默卷死友军”的神经突触停止不当加班行为。如此,就能调节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特定神经递质的分泌水平,增强大脑的自我修复和重塑能力。并在减轻患者他们的精神症状的同时,帮助逆转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紊乱,最终达到减轻抑郁阳性和阴性症状的目的。如果没有得抑郁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控制自身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能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强度范围内。大脑内部各种神经递质的释放与摄取,顺应人体与生俱来的生物节律,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中。即便我们出现了负面情绪,大多都是合理且程度可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尽快调整过来,并不会给个体造成主观上难以承受的痛苦,或是对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简称HPA轴)分泌过度活跃的问题。这使得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处于兴奋与警觉状态下,与焦虑及心境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这就好像无论白天黑夜,你的中枢神经系统里总是灯火通明,歌舞升平一样。身居高位的“天子”,如果过度使用警报系统,点燃狼烟,只会使得臣民们分不清危险与安全,时时刻刻都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之中。也就是说,抑郁症并不只是单纯的情绪不好,患者所经历的负性心境及情感症状,除了我们说的心理因素以外,也是神经递质长期失调的结果。通常,当大脑内部神经递质分泌失衡的状况得到改善之后,困扰患者们的精神疾病症状也将得到明显的缓解。因此,当大脑内部原有秩序和平衡被抑郁症打乱后,我们就有必要通过规范服用抗抑郁药物,派出这些“纪律监查小分队”,督促和协调大脑内部那些过于“放飞自我”的神经元和神经突触都收起心来,专心工作。
不是所有的SSRI的机理都是简单地抑制5-HT再摄取那么简单。艾司西酞普兰除了会和5-HTT的主位点结合,还会和变构位点结合;氟伏沙明还是σ受体的激动剂,对抑郁和焦虑改善有帮助,同时氟伏沙明还抑制褪黑素的降解,对睡眠有帮助。
正因为如此,所以医生在用药的时候,会考虑患者的合并症状,定向选择合适的抗抑郁药,利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发挥控制食欲、增强食欲或改善睡眠等作用。但如果是正常人服药,就很可能感觉厌食,或者食欲大增,或者困倦、睡不醒等等。当然,一切撇开剂量谈作用或者副作用的论调,都是耍流氓!如果误服的是常规用量,其实目前主流的抗抑郁药,如上面提到的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通常都比较安全。在正常使用范围以内,如果是正常人使用,可以体会到药物初期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反酸、困倦、头疼等,早期且轻微的非特异不良反应,此反应通常为一过性,后面不再吃药物就逐渐消散。但如果过量或者超量服用,可能会诱发癫痫发作、心动过速、血压变化,甚至过分嗜睡、恶心、呕吐等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此时要及时就医,把药尽快从体内清除。还有一点,我留意到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听信谣言,认为服用抗抑郁药可以帮助普通人提升专注力和记忆力,改善大脑疲劳,盲目跟风尝试服用百忧解等抗抑郁药物。实际上,这个真的没必要,它也没这么神奇,起不到你期待的提神功效的。想改善疲劳,适当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甚至喝杯热茶,都比这管用。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药物,都需要严格遵照适应症、适用人群,安全剂量等规定,在临床医师的处方及指导下规范服用。即便是那些无需医师处方便可自行购买的非处方药物和保健产品,如若盲目服用,也会对自身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保护身心健康,从科学、规范用药做起。
再强调一次,如果真的发生了不小心误服抗抑郁药物的情况,大家可以依照以下的方法来应对和处理:对于偶尔一次性的,且服用剂量在药物合理剂量(即不超过说明书所规定的单次服用剂量,每日剂量上限等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一般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可选择多休息,多喝水,促进药物排泄的方法,等待药物的活性成分在半衰期之后,自行被排出体外。但如果误服了过量的精神类药物,就需要尽快前往医院,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催吐,洗胃等一系列医学干预。如果家中有服用抗抑郁药或者其他精神类药品的患者,那么平日里在家中储备药物时,最好严格遵照以下这些注意事项:妥善保管各种药品的外包装和说明书,以便需要时查阅。严格遵照不同药品的保管要求储存和保管药品,如避光,置于干燥阴凉处等,如发现药品存在包装破损,性状改变等情况,请不要服用。[1].【美】Make F. Bear 等,《神经科学——探索脑》(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Revathy U. Chottekalapanda et al. AP-1 controls the p11-dependent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0). DOI: 10.1038/s41380-020-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