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见过一段贴切的形容:
焦虑症发作会有一种全世界都在逼迫自己的感觉,但是逼迫感并没有明显的来源,广阔无垠。常人无法想象到这种非具体的感受是怎样的,也难以理解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我是一个因故断药了一年多的普通人,尽量不带过多的情绪写下了这篇文章来正视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
01
我不敢说从未埋怨过家庭对我的影响,只是当下,我学会了和解,指的是与自己和解。
脆弱的身体让我在还不知焦虑两个字怎么写的幼年时期便与他人不同。发烧导致的记忆模糊、产生源源不断的幻觉,我的反应也总是慢半拍,不善言辞。长期闭门不出,我最早认知情绪是“害怕”。害怕轻轻触碰叶尖上的雪花,害怕在烈日炎炎的午后脱掉厚重的外套。不仅是恐惧生病,还因这些事被家人知道了要遭受责骂,认为我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而在教育方面,和许多传统家庭一样,既要求“中庸”,又想要自家孩子做到处处完美。得了奖状不能光明正大地炫耀,没有考满分就是不够努力。我变得胆小懦弱,不争不抢,自然在学校里背起了一干重活累活,稍有偷懒便被嘲笑,表演上台也是没有我的事的,我默认我该承受这一切。
故事没有一路平淡地写下去,我不甘如此。
我心中渴望向外生长的藤蔓一直在寻找着攀爬的机会,我在假期尝试过打工、摆摊,尽管我当时只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也奇怪,在认识的人面前我唯唯诺诺,在陌生人面前我却能从容与他们交谈,推销手里的东西。我想这是我本该拥有的模样,只是一回到熟悉的环境里,便被周遭的人打回了原型。
成年后,我有一日重返故居,在客厅看见了当年那个不会表达的小孩用铅笔在墙壁上留下的求救“信号”:
溺水的小人儿头上套了个塑料袋下沉,挣扎间吐出一串绝望的气泡。
笔迹深深刻入墙面,用力程度恨不得生生折断似的。
我蹲在墙根下盯着这蹩脚的涂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角落里藏于挂历下公然的秘密,随着日历一页页撕下,一年又一年地推移着,希望逐渐消散,原地只余一颗光滑的石子,一个被打磨的乖孩子。
02
说来倒也正常,因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城市的缺失,我直至上了高中才知道有精神疾病的存在,恍然明白初中时同桌当着我的面割开手腕的行为叫做自残。在这之前,周围的亲戚们只会用一句话概况——他们“疯了”。
长年累月的身心双重问题在高中的压力下爆发,我不是在吐就是在犯困,于是开始用近乎自残的方式来保持清醒。但是我吃的那些慢性病的药副作用实在是太强了,笔尖插进了肉里,手腕被自己咬得青紫骇人,还是带着伤陷入沉睡,连两位老师轮番拽我头发都没能让我醒过来。
比起身上这些无关紧要的毛病,我的精神游离在悬崖边缘。
我为未来发展方向同家人探讨多次,最初还能十分冷静地分析利弊,到了后期一个眼神对视都能擦出火星子来。我的自卑达到了极点,哀求和眼泪得不到半点反驳的余地,我必须按他们所想的那样走下去。
抛下了听话懂事的伪装后,我彻底地被情绪支配了。
腿软摔倒在滚滚车流中,扶着墙爬着上楼,夜里号哭着惊醒......
我问家人:“我这是生病了吗?”
他们回答:“你没病,你就是想多了。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我在浑浑噩噩中撑到了毕业,来到了另一座城市。
03
我迫切地想在新环境里证明自己,这绝非易事。
在我半夜一嗓子尖叫把室友吵醒后,我便不敢睡觉了。每日等到困得不行了再咬住被角,胆颤心惊地合上眼睛。躲着室友吃了不少助眠药,效果甚微。我的内心想法也越来越扭曲,会因为事情做不到百分百满意而产生强迫情绪,嫉妒身边每一个不用谨小慎微活着的人,甚至喜欢通过疯狂地辱骂和贬低自己来获得些许安慰。
我没有告知家人便填了一纸请假单,带着挂好的号去了精神科。
医生面前我不曾掉下半滴眼泪,冷静地把组织好的话一字一句说给她听。做完测试后我翻来覆去地看手里的两盒药:希德和瑞必乐,据说副作用几近于无,反正我也不在意这个。一个给我缓解焦虑情绪的,另一个则是起着针对我多梦的助眠作用。
当然,我自己也得积极配合治疗,扯着身上的绳索往前爬。
这里要提一嘴了,有焦虑症的人最好与其他精神不稳定的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同理心”过强是一个表现,我为无法改变身边患有抑郁症朋友的现状而感到无能为力和痛苦不已,自责地把错处背负在了自己身上,这本是不应该的。
服药后,我紧绷的神经暂且平静了下来,依旧是整夜做着疲惫的噩梦,不过不会惊醒,这就够了,潜意识里的东西难以变换。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吃药便能一劳永逸,身体和大脑也是要配合治疗的。我只是“生病了”,不是得了不治之症。
04
时间步入暑假回家,我的转折点又一次到来。我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停药了。家人看见我翻药盒便上前劝阻,偷偷摸摸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加上回家后做贼一般,时常忘了自己吃了几颗药,干脆妥协一般地断了服药。这一停,便是一年多。
我非常不建议像我这么做,除非是无奈之举。后面强烈的抗拒反应因为记忆混乱我都记不太清了,险些一朝一夕回到最初的状态。
接下来想说的是,我如何努力自救的。
我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每天都在疯狂挣扎,只知道再痛苦我也必须坚持下去,从泥泞里拔出来。
首先我的大脑得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逼迫”自己早些睡觉,哪怕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几个小时,也比我坐在座位上茫然不知所措要好。少看网上过激的发言,不参与讨论中去,情绪一旦被搅入其中,想不烦躁都难。
我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过度反思,在很多人口中也称之为“内耗”。既然一时半会甩不开,就去利用它。遇上费神的事情,给自己画一个简易的导图,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部写下来。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更多的是要关注“自己”的结果,而不是这么做别人怎么看,重心在自己身上。如果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那么无异于回到原点,揣揣不安。锻炼到目前为止,跟他人说话时,我减少去想他/她此时在如何打量我,思考所聊话题问题本身的解决方法。
我的日记本里夹满了这样思索的话语,人生需要思考,不需要无意义的思考。我喜欢在心情比较平静的时候翻阅以前写的句子,从里面发掘我现在的改善,感到惊喜无比。
如今我依然会在受到刺激时复发,但我会一直寻求我的出路,会正视自己,无条件地爱自己。
XIAODONG
往期推荐
1 | |
2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