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焦虑症,医生为何给我开抗抑郁药?焦虑症可以自愈吗?

健康   2024-10-31 17:00   广东  

许多患有焦虑症的人在看完医生拿了药之后,通常会看看说明书,并很惊讶地发现:

“明明是焦虑症,为什么给我开了抗抑郁药?医生是不是开错药了啊?”

其实并不是的。

  • 临床上,苯二氮䓬类药物能快速有效地缓解焦虑症状,是最常见的抗焦虑药,例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阿扎哌隆类药物起效慢,但也是抗焦虑药物,例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

  • 而SSRIs和SNRIs以及某些新型抗抑郁药等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于是大家习惯称呼它们为“抗抑郁药”。

但实际上,抗抑郁药也是治疗焦虑症的一线药物。这是个不为人们熟知的用法。



01 抗抑郁药的抗焦虑作用

抑郁症和焦虑症能用同样的药物进行治疗,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焦虑症、抑郁症二者具有相同的生理物质基础,都涉及到一系列相同的神经递质变化,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水平的改变。

于是人们会发现,抑郁和焦虑总是如影相随。

据研究,高达70~80%的抑郁症患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其中更有半数患者的情况足以被诊断为焦虑症。并且,抑郁症和焦虑症还总是有重叠的躯体症状,例如睡眠障碍、头痛头晕、肠胃不适等。

抗抑郁药同样能改善焦虑症患者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神经递质水平,进而改善人们的焦虑症状。也就是说,这些抗抑郁药同样具有抗焦虑作用。

抗抑郁药还可以用来治疗焦虑抑郁障碍共病,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抑郁症和焦虑症共病的情况很常见。一项来自荷兰的焦虑抑郁研究显示,1363名焦虑症患者中与任一种亚型抑郁症的终生共患率高达81%。

治疗指南建议,对于轻中度症状的共病患者如果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在采取换药措施之前可采取抗抑郁药联合抗焦虑药治疗。抗抑郁药起效时间慢,为快速控制焦虑症状,早期可合并使用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

大家拿到抗抑郁药的说明书,可能会发现有些抗抑郁药同样明确提及可用于治疗焦虑症。然而,有些抗抑郁药的说明书并未提及,医生们仍然会使用它来缓解焦虑症状。这被称为超说明书用药法。

背后的原因是,药物的使用说明书的制定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是滞后的。而医生们平时不仅要看病开药,还要学习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和专家治疗指南。

在许多的治疗指南中,部分的抗抑郁药就被推荐为治疗焦虑症的一线药物。例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抗抑郁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而专家治疗指南,也是根据大量的前沿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果而撰写的。


02 没有完美的抗焦虑药

苯二氮䓬类药物起效快,疗效确切,很适合急性焦虑发作和重度焦虑症患者。

然而,经历重度焦虑的人可能才知道,这是一种很窒息很难受的体验,因而可能一焦虑就想要服药。长此以往很容易发展为药物依赖,甚至有药物滥用的风险。这就是这类药物的最大缺点,即成瘾风险。

阿扎哌隆类药物起效最慢,而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介于两者之间,不会有成瘾性,整体不良反应较轻。由于抗抑郁药起效慢,同样也需要足够的疗程来巩固疗效,因此服药时间会比较长,但并不是成瘾了。


03 焦虑症可以自愈吗

一种常见的看法是:焦虑症是一种心理上的问题,能通过自我调节进行改善,不需要吃药。

实际上,焦虑症的病因是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的,既有社会心理因素(例如,受到重大的打击,家庭矛盾),也有生理上的神经生化因素,即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与焦虑症发病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

焦虑症的诸多躯体反应,提示我们,它在身体上广泛地影响你。

针对于生理层面的失衡,药物治疗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起效,只是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巩固治疗,也就是需要全病程治疗,这是基于无数医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

根据治疗指南,对于轻中度的焦虑障碍、存在明显心理社会因素、药物治疗依从性差或躯体状况不适宜药物治疗(如妊娠)的焦虑症患者可优先考虑心理治疗。对于无明显诱因起病、病程持久、焦虑障碍程度较重,或伴有失眠、药物滥用、与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共病的焦虑症患者可优先考虑药物治疗。

如果是自我疗愈的话,像是运动、正念、瑜伽等方法也是有比较大的帮助的。例如,运动是一种很好的治疗焦虑的方法。研究表明,经常锻炼可以缓解症状,就像药物一样有效。而正念是让你学会用一种非评判性的方式来觉察你当下的思想、行为和感情,往往会带来平静和放松的感觉。


最后:

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是在大家无法自我调节时的额外帮助,有任何关于药物的疑虑我们都可以尽情地提出来,和医生们沟通,而不要自行停药哦!


参考文献:

1. 李凌江,马辛.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2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2. Lamers, Femke et al. “Comorbidity pattern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a large cohort study: the Netherlands Study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NESDA).”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vol. 72,3 (2011): 341-8. doi:10.4088/JCP.10m06176blu


点击图片,找罗增铭医生问诊、开药



往期推荐

1

气味可改善负面的抑郁认知!

2

疗愈抑郁症的5个步骤!

3

抑郁症,有什么好处?



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