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VS 历史的垃圾时间

文摘   财经   2024-07-10 15:48   上海  

“历史的垃圾时间”是近期社交媒体的热词。“热”到什么程度呢——身边有不少朋友开始用它来自嘲,表达对于现实的无能为力。

作为普通人,对于经济周期所带来的寒意感同身受。降薪、失业、投资亏损这些事儿,摊上任意一件都很痛苦,有人更是悲情的全中。但路人甲还是要说,剥开“历史的垃圾时间”的悲情外皮,里面装的其实是虚无主义,如果用来指导投资甚至生活,大概率会把人带进坑里。

流行的热词中,与“历史的垃圾时间”类似的操作其实不少。以前“8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这口同样来自大洋彼岸的锅,不由分说扣在了“80后”的头上。事实上呢,“80后”是牛马的典范,如果“80后”真的垮掉,哪有中国大妈们把广场舞跳到全世界的风光?但就有那么多人言之凿凿。

目前这个时点,和过去最大的变化,在于“沉默的大多数”的改变。很多过往“沉默的大多数”,将自己放置于楚门的世界。譬如,前阵子看到一个谈吐很体面的小哥接受街采,自称武大本科哥大硕士,被裁员后半年未找到工作,只能每天朝九晚六窝在社区图书馆,看了心有戚戚焉;前阵子还见过一个湖南岳阳的小姑娘,半截身子泡在洪水里,仍高举着手机在拍视频。

儒家的文化,讲究眼不见为净。孟子曰:君子远庖厨。年少时颇为腹诽,认为是虚伪。经受过社会的毒打之后,才知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性。看见和未看见,往往是走不走心的关键。被看见的痛苦,才能激发恻隐之心。

社交媒体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更多的痛苦亦伴生而来,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看见”。在这个问题上,芒格大师大概是路人甲的嘴替。

芒格在2022年每日周刊的股东会上说: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现实就是这么矛盾。视频如下:

当然,这也不全是坏事,毕竟,“驱动世界发展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此外,“人们的欲望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我们需要承认,人就是这么一种生物,不但需要生活变好,还需要变得越来越好,甚至还希望比其他人都好。

事实上,历史总是笼罩在迷雾中。之所以人类很容易随波逐流,被温水煮青蛙,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同一个时代,有人纸醉金迷,有人流离失所。但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定位当下在光阴长河中的坐标,从而判断历史进入垃圾时间呢?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准确预判垃圾时间的来到,那几乎是妥妥的位面之子。然而,看到过不少拥有抄底逃顶执念的投资者,现实中正确的概率极低。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间段有一种掌控命运的错觉,时过境迁后才会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按照流程来运作的NPC。

在目前这个时点,预期极为悲观,反应在数据中,便是银行的信贷数据处于低谷。毫无疑问,对个体而言,“历史的垃圾时间”所对应的行为,应该是躺平和蛰伏。但问题是,人类经历过很多类似的时刻,有时候确实是癌症晚期,有时却是变革前夕。而这种草率判断所能带来最可怕的结果是:有人被医生下了病危通知,然后茶饭不思,很快就去世了。结果家属发现这位病人拿错了诊断结果,他本身并无大病,大概是被饿死的。

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路人甲一直推崇渔夫的方法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历史不会走向终结,只是某些时段黑暗无比。对于屈原而言,楚国的灭亡意味着历史的终结。而对更多人来说,这只是两千年王朝历史的起点。当然,屈大夫的血性,也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注解。

老祖母曾经讲述过一些她的人生经历:1、小姑娘时鬼子进村,跑进山林里躲避,又惊又饿,还不敢回家;2、生了5个儿女,3个夭折。有位姑姑已经7岁,手脚伶俐又贴心,大概是感染了白喉,喝不下药,有个邻居帮忙灌药,窒息而死;3、大姨婆生第三子,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完全没有奶水,婴儿整夜啼哭。祖母想尽办法也没找到粮食,只弄到一捆干红薯藤。姨婆坐月子,就吃了那捆干红薯藤……

但最让路人甲震惊的,是祖母常常念叨的一句话:没想到还吃了这么多年白米饭。

眼前的痛苦,往往都是真实的,但似乎又没有那么真实。家里老二去上托班,每天都哭得撕心裂肺,不仅在幼儿园哭,在出家门前、路上、幼儿园门前的小巷,每天都要上演一出极限拉扯。在持续了一个学期之后,路人甲一度也有放弃的想法。然而,在托班的第9个月,突然有一天就不哭了。问他原因,答曰:我知道放学之后,爸爸一定会来接我。

人类所谓的格局,无非是穿过眼前的苟且,在痛苦甚至绝望中去抓住那一点微弱的光。假设当初放弃了,自然不会知道他现在交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变得乐不思蜀。

据说,太过悲情会影响运势。那么,何时大家都会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接我”呢。

过客财经
关注金融圈,关注互联网,对一切新鲜事满怀热情与好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