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基金的老账本

文摘   财经   2024-08-28 15:00   上海  

大A的地狱难度,早已为投资者所熟知。但凡玩过几年大A,遭遇过几次关灯吃面,便知这牛短熊长,难煞人也。而QDII的投资标的,都是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买下一只QDII,全球明星企业皆入我彀中矣,岂不美哉!

那么问题来了,过去17年以来,QDII基金的投资者究竟盈亏几何?路人甲今天就来翻一翻老账本。


/起大早,赶晚集/

钓鱼佬的宿命是空军。大A这34年不太好过,部分备受煎熬的投资者将视线投注海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搞不到鱼,要么怨装备,要么怨饵料。当然,最让人大家信服的理由,还是资源。

正是基于“换坑”的美好憧憬,国内首批QDII基金被抢购。比较难评的是,大A的投资者对于新鲜事物向来有种很难描述的狂热,仅仅就基金产品而言,QDII、CDR基金、蚂蚁战略配售基金、REITs等等,都遭遇过抢购。仿佛好东西都是“手慢无”,而不会考虑小白鼠的问题。事实上,极少有创新产品的表现能匹配投资者的高预期。

相比4年前批量百亿“爆款”出炉,目前公募发行市场清冷,颇有点好景不再的意味。然而,如果你仔细读上面的公告,会发现在这个市场,根本就不是缺钱的事儿——一只在17年前发行的QDII基金,便吸引了1162.61亿元资金认购。事实上,首批四只QDII基金都遭到哄抢,只是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的配售比例最低(25.8%)。弱弱的说一句,2007年的千亿,跟如今的千亿,并不是一个概念,当时整个公募刚刚完成史无前例的规模跃进:站上了3万亿,可是跟现在仍差了一个量级。

首批QDII基金雄赳赳出海,未曾想刚出门就挨了闷棍。其实从基金产品发售的角度来说,烈火烹油的产品才好卖,却往往会踩在上一个周期的尾巴上。毕竟,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涨到让人脸红心热的资产,坠落时砸伤的投资者就越多,投资就是这么反人性。

仅仅几个月后,QDII的研报就变成了以上画风。小小吐槽一下当时的卖方:1、说定投比一次买入更好。后台有读者一直在吐槽,QDII定投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问题,在之后的篇幅会详述;2,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在产品发行时已经存在,但却未引起重视。根据统计局的官方通报,人民币对美金2007年升值6.9%,这是一个很夸张的数据。本币升值无疑会大量侵蚀QDII基金的收益。

这批最为古老的QDII基金,显然没有起太好的示范作用。除了糟糕的产品发行时机外,运作的水准也是一言难尽。当时间已经来到了2024年的8月,这四位仁兄仅有一位堪堪站在水面上。当然,投资大道不该如此之小。对照一下标普500指数这些年的表现,不知道这几位仁兄作何感想。

复盘几位昔日“带头大哥”这些年的表现。发现竟然在这漫长的17年中,持有人基本都在期盼着回本。不知道目前的持有人中,有没有从首募就开始持有的。

从漫长的事件线出发,投资者自然很难理解这批QDII基金的疲软表现。金融危机是一个常用的借口,但显然不足以解释业绩的拉胯。毕竟,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之后,标普500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创出新高,之后更是经历了一次长达8年的深度牛市。


/挣扎与升级/

即便给持有人的观感不佳,QDII基金倒是没有放弃探索。归根结底,整个行业吃到了“第一桶金”的公司毕竟是少数,却免不得一起承受投资者的厌恶

对于QDII基金来说,早年确实有过“全球精选”的妄念。尤其是某些合资基金公司,早年对于外资股东普遍还有某种滤镜。在金融圈,本土萨满被吐槽古已有之,外来巫师却总有市场,大概就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在QDII基金的早期运作中,普遍聘请了一些海外金融机构作为投资顾问。问题是,每年上千万的顾问费砸出去,结果却差强人意。坊间传闻,某些“顾问”不但拿了钱不干活,还要骑在客户的头上拉屎拉尿。

终于有公募基金忍无可忍。2009年2月,北京某公募基金公司开了解聘外资投资顾问的先河。彼时,还有人为QDII能否“独立行走”而担忧,仅仅一年以后,公募基金解聘外资投资顾问成风,反而验证了某种“先见之明”。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其一,成熟市场对于跑不赢大盘,已经“不以为耻”。估计外资投顾自己也没想过能战胜市场,事实上也跑不赢;其二,千万顾问费在一些财大气粗的外资机构看来,也不过能薅就薅的羊毛,并不一定会帮你匹配适合的人力和其他资源;其三,本身的理念冲突问题。某些投资顾问就是外方股东,这种合作关系本身就很难纯粹。

于是乎,QDII基金主动管理的梦想悄然碎裂。接下来的两条路似乎更加接地气:1、主题类产品;2、主流宽基指数的ETF或者指数基金。

2011年年初发行的诺安黄金,是当年的现象级产品。诺安黄金用满了5亿美元的外汇额度,一举成为3年来首发规模最大的QDII基金。

在诺安黄金之后,诺安基金又推出诺安全球不动产和诺安油气能源。在2011年冷清的基金发行市场,算是刮起了一小股旋风。不过,如果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这类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不高,波动率却是颇为惊心动魄。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对于某些投资者来说,混乱才是上升的阶梯。而和诺安油气能源同期的华宝油气,则是一些投机客的心头好。

华宝油气的份额数据,如果对照基金的业绩曲线来看,堪称波澜壮阔。

2015年一季度,华宝油气规模从1.4亿元飙升到42.26亿元。这种“一夜暴富”固然吸引眼球,而最惊心动魄的是2019-2020年的“越跌越买”,并在2020年三季末达到了147.27亿份的峰值。

然而,投资者此后的一路赎回,却与华宝油气接下来两年的收益爆发擦肩而过。在资本市场,喜欢交易的投资者往往都有被命运眷顾的“谜之自信”。就像很多钓鱼佬经常看到天元邓刚盘深坑老板,认为“我也可以”,实际上往往被盘的都是自己。

主题类QDII普遍面临的困局是长期收益一般,如果把时间拉长到十年以上,大部分主题类QDII的成立以来收益还赶不上货币基金的同期收益。


/长期投资困局/

从存在的价值来说,QDII基金本应为投资者多提供一个选择。

如果说大A是一个小千世界,那么QDII就是很多个小千世界的集成。事实上,从某些维度来说,QDII中的某些小千世界甚至比大A更为“特别”。譬如,英国股市有两百年历史,美日股市也有两百年历史。更长的事件维度,也有更大的概率衍生出更为复杂的业态。

当然,鉴于各个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问题,QDII更像是一口深井。虽然这口井和其他小千世界并不完全互通,毕竟是其他小千世界的倒影。而每个小千世界,都会有一些独特的特性,要在不同的世界内穿行并不容易。我们知道,曾有“私募教父”之称的赵丹阳,在转战印度之后折戟沉沙。不过,对于投资来说,小千世界之间越是相关性低,越是意味着风险的分散。

而在QDII基金面临的所有问题中,结构性的问题最为棘手。下表是国内规模居前的一些QDII基金,剔除从A股基金转型而来的易方达优质精选之后,可以很容易看到QDII面前这只最大的灰犀牛。

上表基本囊括了目前所有规模超过50亿元的QDII基金。从资金的流向来看,QDII基金全面转向被动投资,这不是一个愿景,而是已经实现了的现实。除了易方达优质精选这个“变种”以外,几乎是一水的被动基金(ETF或者指数基金)。

此外,从上图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QDII的全球配置有点名不符实。QDII基金的第一大投资目的地是作为大A影子市场的港股,遗憾的是,这些规模最大的QDII基金,目前多数处于深度亏损阶段,亏损程度还要高于同期发行的A股股基。

百亿QDII中,唯有纳指ETF和标普500ETF累计收益比较好看。事实上,最赚钱的QDII基金也是纳指QDII,但这只产品的份额却是出道即巅峰,14年内从来未超过发行时的4.2亿份。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看起来高收益的产品,实际上能参与的投资者很少,主要是QDII有一定特殊性,并非完全市场化的产品。它涉及两个口子:1、基金产品的审批;2、外汇额度的审批。

之所以港股类QDII大行其道,固然有聚集了大量中概股的原因。不过,更为重要的原因大概是,自2014年以来,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买卖港股统一以人民币结算,不牵涉到换汇。

根据外管局官网的数据,截止到2024年7月,各类机构合计获批额度为1677.89亿美元。其中证券类合计额度921.7亿美元,是QDII产品的第一大户。其中,易方达累计获批额度77.3亿美元,在所有机构中位居第一。

梳理QDII类产品的额度审批节奏,也会发现一些很无奈的点。2007年第一波QDII出海,显然是一个大手笔。首批四只QDII,均获得40亿美元的额度。不过,首批产品的业绩不佳,严重影响了第二波和第三波QDII的募集,基本都是“小不点”,额度根本用不完。

2014年,QDII基金再度走熊,有司顺势削减了每家基金公司的QDII额度。而到了2015年,基金公司普遍额度告急,这跟今年的情况又有几分类似。直到2018年,QDII额度重新恢复审批,这是三年来QDII额度首次增加。总结起来,QDII面临的另外一个枷锁是买卖不自由,每次QDII市场有起色,“限购”就变成了关键词,这大概可以理解为某种“被动择时”。

921.7亿美元的外汇额度,也不能说是一个小数目。不过,这个数字显然无法支撑起所谓的“全球配置”。毕竟,那里有好些个更为庞大的小千世界。

如果仔细看上面这张图,会发现一个极为痛苦的事实:香港偏股二季末的份额为2809.68,而资产净值仅为1430.62,这大概是一个超过大A投资者平均亏损的数据。换了一个水坑结果亏得更多,这再次加深了“钓鱼佬的宿命是空军”这一刻板印象。

在2024年,“QDII限购”、“QDII二级市场频频溢价”等常常见诸报端,似乎很多投资者真的准备“相信国运,定投纳指”。然而,在行动之前,是不是应该问几个问题:1、过去十几年验证了极为强势的纳指,会否延续其强势。毕竟,某类资产会长盛不衰的思维钢印,本身就很危险;2、在哪里能够买得到呢?

过客财经
关注金融圈,关注互联网,对一切新鲜事满怀热情与好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