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A久了,或多或少有点“思想钢印”:3000点以下,即便气氛再凄凄惨惨戚戚,大抵也会慢慢悠悠涨回来;每次市场烈火烹油高歌猛进,难免会战战兢兢,仿佛离3000点越远,迟早也会跌回来。换言之,3000点似乎成为了大A单摆的平衡位置。
当然,也有某些股市大V不信邪,跟3000点“永别”过好几次。然而,“3000点”就像一块甩不掉的牛皮糖,分分钟又出来作妖。
讲真,路人甲向来不太关心指数,但“3000点”除外。对于老韭菜来说,“3000点”实在包括了太多的青春回忆。最近15年,有12个年头在跟3000点纠缠,其中全年在3000点以上的仅有2个年头。这大概是“思想钢印”的来源,就像在影院与本杰明巴顿纠缠两个半小时后,不知不觉就相信了人类可以逆生长。
3000点的话题,也离不开证券分析师。在大A,分析师是一个神奇的职业,总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翻开一些旧研报,昔日的记忆开始重现,这几乎是一种颇为奇妙的体验。打开数据终端,这是10月23日关于3000点的一些研报。
每次面临“3000点”,总会有看到一些“预警”。当然,这肯定不是精准预测,大概是一种应激反应。
上一次“3000点”保卫战在两个月之前,本来以为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却变成了山重水复疑无路。
也是托分析师们的福,找到了一年前熟悉的战壕。
不过,这大概也是A股投资者面临的一个魔咒:指数总想要回到3000点,这意味着躺平定投宽基指数,长期并不赚钱,只能去找寻“结构性机会”或者向交易要效益。而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择时是一个修罗场。
不仅奋战过,也曾经失败过。但很少看到“看空”的研报,大概是因为大A做空机制少,很少有人吃饭砸锅。不过,太过正能量也带来了一个副产品,永远看多约等于没有观点。几乎是条件反射,看到“失守”,往往立马可以看到“支撑”、“韧性”以及“走强”等与之对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今的“3000点”证券公司门可罗雀。最离谱的是,一个机构的朋友说她们公司的自营盘销户了。而在一年前的3000点,有个前冠军基金经理发了个百亿爆款基金。彼时业界都很看好:“3000点”还要啥自行车。如今去扫一眼冠军基金经理的业绩,已亏23.32%!
由此可见,“3000点”带来的安全感也未必靠谱。很多时候,结构性的机会等同于结构性的风险。
基民对于基金经理的活计,大多是有一些自我PUA的。行情好的时候,会把基金经理当成炼金术士;碰到行情惨淡,骂基金经理又成了很多基民的乐趣,仿佛他们是亏损之源。
在现实世界,基金经理更像采果工,他们的活儿是挑选采摘成熟的果实。一个果园引进哪些果苗,如何修剪施肥,有无合理密植,采果工大概都决定不了。事实上,假如采果工们真的可以上天入地,未必能满足于1个多点的劳务费。
在弱市中,跟“3000点”较劲是家常便饭。事实上,自从上一轮“基金牛市”远去,每过几个月就有一轮拉扯。
上文提到的魔咒,实际上带来了深远的负反馈。这个市场上有很多惊弓之鸟,都想干一票就跑,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赶上好时候,反倒是常常在挨锤的时候没有跑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上一轮“基金牛市”中赚钱效应最明显的2020年,依然避免不了和“3000点”的相爱相杀。
2019年全年都在跟“3000点”较劲,后来发现是一个难得的好年景。指数没啥动静,股民大概半数没有赚到钱,基金却挣到盆满钵满。这一年99%的基金取得正收益,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在四成左右。
2019年和2017年差别不大,都是大市值蓝筹的天下。“核心资产”和“漂亮50”,似乎只换了一个说法。
当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抱团股”也成了后来的重灾区。
同样是“3000点”,如果2019年是“泰来”,那么2018年就是“否极”。这一年一言难尽,发生了各种大事件,股基的表现还要惨过2022年。
不过,从哀嚎的声量来说,那一轮相对较小。拍脑袋来说,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2018年的哀鸿遍地是全球性的,连对冲基金都出现历史性大亏损;其二,股混基金规模在2万亿左右,谈不上“出圈”。而仅仅在2020年,股混基金的新发规模就有2万亿。
2017年也是一个神奇的年头。这一年仅有34%股票上涨,却有88%基金赚钱。2017年是上证50的天下,也是“价值”造神的一年,几个后来的“爆款”专业户,都在这一年大放异彩。
遗憾的是,“大块头有大智慧”,也并未成为一个持续的主题。那个节点脱颖而出的基金经理,如今是被口诛笔伐的重灾区。
无论是炒股还是买基金,都不要太过迷信风格。这个版本的气运之子,也许在下个版本很快仆街。
2016年的惨烈让人匪夷所思。按照“机会是跌出来的”逻辑,2015年之后指数已经在低位徘徊,不会亏得太离谱。而让路人甲印象深刻的是,那年有只私募亏掉了97.33%,说是亏掉底裤也不夸张。
或许有人会说,个案不能代表行业。那么就说行业,这一年有6416只私募清盘,大概是中小私募的渡劫之年。对于“抄底”爱好者而言,这是一个值得被复盘的年头。
2015年上证出现了近15年的高点5178。但如果刨除其中狂飙的二季度,也是跟“3000点”较劲的一年,这一点大概很多新韭菜没有想到。
从韭菜的自我修养来说,这也是一个令人纠结的点。如果错失暴涨的时间段,追高的部分投资者基本都赚不到什么钱。因此,很多老韭菜哪怕是承受浮亏,也希望自己“闪电打下来的时刻在现场”。
2015年是分化严重的一年,投资者的体验大概跟其入局的时点有很强相关性。很多老韭菜这一年赚钱还不少,只不过受了些惊吓,或者吐出部分浮盈。而有些不幸的投资者,在这一年被清零,很多人从此闻杠杆而色变。
大A真正的痛苦期,是连“3000点”都不敢奢望的几年。在2014年四季度之前,大A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痛苦期。目前一些从业人员的抱怨,与那个节点相比,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
也正是那几年,公募基金的投资、研究、交易、销售条线,都有人对行业失去信心,选择了离开。
在那几年,即便是短暂的突破,也给投资者带来过安慰。
事实上,在2008年之后的六年里,只有2009年有过像样的反弹,这一年公募出现了两位数的翻倍基金。
哪怕经历了从6124到1638的过山车,“3000点”仍是一个独特的心理点位。
人生有七苦,最苦“求不得”。“3000点”带来过焦虑,也带来过希望。不夸张的说,A股投资者的青春,一半都在3000点;A股投资者的辛酸,一半都在3000点;分析师的KPI,一半都在3000点;分析师被打脸,一半都在3000点。
当然,暴涨暴跌并不是大A果园的专利。最离谱的其实是下面这个:1973年从1174.96跌到1974年150.11点,跌去了90%。
这还不是在战乱或者恶性通胀的背景下,看了那一年该地区的GDP数据,还有2.42%的增速。而在崩盘之前的两年,GDP都是两位数的增幅。当然,那个阶段大概也是全球比惨,美股的“漂亮50”也近乎腰斩,但和这种跌掉一个数量级的跌法相比,简直可以称为温和。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2018年的33484点,恒生目前的点位也是打了对折。但回头看一眼1974,无论是恒生指数还是标普500,终究还是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
但愿未来某天在某所前立上一块纪念碑,上书:“永别了,30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