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基金兴衰录

文摘   财经   2023-12-28 15:00   上海  

三年之后再次来看百亿基金(剔除货币基金),有恍如隔世之感。彼时风光无限的主动权益基金,已经被雨打风吹去。

梳理基金数据如爬山,山脚山腰山巅的感受大不同。基金的规模,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投资者的“用脚投票”。譬如,上轮基金牛市的巅峰当然是在山巅,顶流基金经理领跑非货基金规模榜,评论区满屏YYDS;此后就是股市一路下山,ETF崛起,主动权益逐渐门庭冷落。

看如今的百亿基金规模排名,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是不是已经接近山脚了?话不多说,先上图:

上述图表中,有几个数据值得说道说道。


01. 规模TOP4的基金均为ETF,印证了ETF的狂飙时代

如上图所示剔除货币基金之后硕果仅存的159只百亿基金中,仅有36只为主动权益基金。

或许有人会说:哦豁,成熟市场也是被动投资占据主流,我们这不是赶上了时代的新潮流么?

路人甲认为,被动投资超越主动的时代或许迟早会到来,但肯定不是现在。

被动投资与主动投资之间的分水岭,还是一笔经济账。很简单的一个算法:主动权益基金所赚的那点阿尔法,是否超过了二者的费率差别。

从百亿规模的基金收益来看,过去两年主动和被动普遍鼻青脸肿,三年的数据也很不好看。但如果拉长到五年,主动权益基金则有明显优势。当然,这一批百亿主动权益基金,本来也是上一轮牛市的“天选之子”,数据好看本来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未来倘若市场的风向逆转,大概又会跑出一些新的“天选之子”。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说,主动权益作为“资管皇冠上的明珠”的地位,大概还会有很多年不会改变;从基民的角度来说,确实很难选。这一轮主动权益基金的回撤,击碎了很多人对明星基金经理的美好想象。嗯嗯,智者不入爱河,可惜韭菜的记忆极为短暂,几根阳线又会改变信仰。


02. 从业绩的续航能力来看,能摆脱地心引力对抗市场的主动权益基金并不多

三年业绩在国内常常被当成“中长期”,这有着现实的原因,去年好像有人统计过,公募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也就4年。如果把周期拉到5年甚至10年,很多基金都换人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在接近山脚的位置来看百亿主动权益基金,就很难看了。近三年正收益的仅有华商新趋势优选、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股票、中庚价值领航。如果从近两年的维度来看,仅有华商新趋势优选一只基金保持正收益。

考虑到很多百亿主动权益基金的持有人,恰好是在三年前入市。以上的36只基金,刚好获得了最多“投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哪里是一份数据,这是基民心碎的声音。

话说回来,越是黑暗的时候越是不能放弃希望。投资这个事儿真的很煎熬,大部分人会倒在黎明前。大A的生态不像亚马逊河,而是跟塔里木河极为类似,丰水期和枯水期差别极大,旱时旱死涝时涝死,改变起来非一朝一夕。能在塔里木河旁边存活的植物大多类似胡杨和红柳,既耐盐碱,也耐干旱,根还能深扎到地下水层;动物也是像骆驼这类的碰到水就狂喝,碰到缺水也很能抗的,主打一个命硬。


03从资金流向来看,股债跷跷板确实还存在

但如果看收益,固收同样不理想。如上图所示,百亿债基近两年亏损的并不罕见,甚至有两只亏损幅度高达两位数。

百亿债基年化收益率的中位数也就是2字头。这种背景下,投资者买债基的逻辑,大概还是两害权衡取其轻。

债基的表现多少有点辱没“固定收益”这几个字。债基亏损并不少见,罕见的是在两位数的亏损下,居然还能维持百亿规模。翻了一下两只“巨亏”债基的持有人结构,最近这两年机构持有人的比例有八九成,大概都是真朋友了。

过客财经
关注金融圈,关注互联网,对一切新鲜事满怀热情与好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