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公募基金的痛苦转型之年

文摘   财经   2024-12-31 15:15   上海  

在最后一个交易日回望2024,发现年景其实很不坏。无论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沪深300还是恒生指数,年内都有两位数的上涨。或许有人会杠纳斯达克涨了30%,那多少有点人心不足蛇吞象了,毕竟9月份上证指数还到过2689.70,才吃了几顿饱饭,居然敢瞧不起现在的3400点?

比起指数涨跌来说,更重要的是看到周期反转的苗头。拉长周期来看,很多曾经让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也只是顺水推舟。变化往往在阻力最小的方向发生,这是人类社会的铁律。譬如过去20年,我们看到了国内电商的摧枯拉朽, 成为了商业地产的苦手,本质上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繁荣周期之后,租金在商户的经营成本过高,才让越来越多的商户转向线上流量;又譬如新能源铺开的大摊子,大概是一个极其缺乏石油等矿物能源的制造大国的本能选择。

从长周期来说,永远都不要忘记沉默的大多数。之所以很多调整以很极端的方式发生,无非是前一个周期的获利者过于贪婪或傲慢。年末路易吉事件在美国医疗系统引发的海啸,值得很多行业警醒。之所以路易吉获取了大量的同情,是因为在路易吉以激烈的手段发出信号之前,联合保险太多客户的诉求被无视了。某种意义上说,路易吉将某些自认为稳坐钓鱼台的人拉下了水。

在法家的世界观里,秩序才是最宝贵的存在,所以韩非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不过,当遵守秩序的成本过高,侠就变得很亲切。路人甲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且只有一个人物成为过两本小说的主角。

《射雕英雄传》中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够猛了吧,但郭靖到了《神雕侠侣》中,依然沦为了背景板。而用一本小说说之不尽的“大侠中的大侠”,正是《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的主角胡斐。胡斐为了素不相识的钟四一家,千里追杀恶霸风南天,无论是按江湖规矩找个江湖大哥来调解,送豪宅大院之外,还做了一个局,给了胡斐江湖人最看重的面子:“那莽夫做错了事,我们大伙儿全派他( 凤天南)的不是。胡大哥大人大量,务请不要介怀”。

可是,借坡下驴的套路没有被理会,甚至一见钟情的袁紫衣软语相求,也没有让胡斐改变主意。这种一意孤行的将因果揽于己身,会让人联想到墨子救宋,日夜兼行十天赶至郢都,然后与楚王和鲁班斗智斗勇。胡斐的以身入局,不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任侠意气,联系到金庸办报纸的经历,多少是有点代入的。姜文大概也是胡斐的粉丝,《让子弹飞》中就借用了钟四嫂剖子腹以证清白的桥段。

公募基金在2024年,是一个痛苦的转型之年。


/主动权益的煎熬之年

从规模来看,中基协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从2024年年初的27.6万亿元,飙升到年末的32万亿元。

为啥在规模上升的时点,却会出现类似“痛苦”以及“转型”的评价呢?对比下面两张图,就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表一:公募基金市场数据(2024年11月)

表二:公募基金市场数据(2023年12月)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货币基金规模增长了2万亿,债券基金也增长了1万亿。这意味着作为公募基金压舱石的权益端,规模的增长极为有限。

再仔细看一眼,会发现混基缩水了接近5千亿。或许有人会说,股票基金不是增长了1.5万亿么?慌什么?熟悉公募基金行业的朋友,都知道国内ETF主要是股票类ETF,而因为最低仓位的关系,股票型ETF都在股票型基金分类当中。ETF最新规模为3.77万亿,较年初增长1.72万亿。换句话说,股票基金中的主动基金,实际上也缩水了2千亿。

/不要神话ETF/

因为ETF规模的飙升,大概又会出现“ETF投资大时代”一类的观点了。

路人甲同意ETF是一类拥有“大气运”的资产,但是距离“大时代”还相当遥远。

上图是国内最大的ETF的持有人数据。我们知道2021年曾经出现户数超过7百万的主动权益基金,而目前最大的ETF,户数还差一个数量级,这说明了什么?ETF的渗透率,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那样高。当然你也可以说,ETF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毕竟一类产品如果真的被搞成了国民产品,势必会掀起更大的风浪。

再看上面前十大持有人的数据,可以发现某队占比超过一半。这也就是说,这股风潮总体还是“自上而下”的一个定位,而从“某队”的定位来看,倘若把这种持有视为一种常态,也还是有不妥之处。

当然,在ETF高歌猛进的三年里个人持有者的户数和份额也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路人甲认为,主动和被动的关键分割线,无非是被动是标准产品,主动是个性化产品。当然,你手工做一个杯子,未必比工业化流水线上的做得好。大部分行业都是如此,只有少数人的手艺能超过工业制品。

不过,到了投资领域,这个问题要更加复杂一些。标准化产品本来的拓展性更强,譬如到了美国,看到是一水的快餐连锁,都是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当然,你不能说连锁餐饮店的味道是最好的。但在满足多数人吃饱的要求这一点上,其他方式很难替代。个性化的运营方式,很难避免随之而来的成本上升。

在投资领域,有两个不同于餐饮行业的特别之处。其一,主动被动二者是互相伴生的。基本是主动权益卷到某个零界点,被动就会出现机会。主动权益本质是很残酷的,即要求卷赢指数,也要卷赢市场平均;既要有短期收益,也要兼顾长期收益。管钱,尤其是管别人的钱,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儿。当然,前提是将别人的钱当钱。如果你真的很把别人的钱当钱,基金经理是一个很闹心的职业,因为你会因为五花八门的原因亏钱,三天两头会觉得自己是个大傻冒。有时候大洋彼岸一个风吹草动,到你这儿居然也天塌了,路人甲至今还记得当年雷曼兄弟倒闭时,交易室内的压抑气氛。

其二,大部分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可以预期的,但投资很难。对于多数商品来说,无论线下还是网购,商品在你拆开包装的一瞬间,对于其品质是大致了解了。你去餐厅吃顿饭,基本可以通过别人的评论来确定它大致的区间。但基金很难,作为一个金融消费者,你买入的时点,基金经理的服务才开始。

主动和被动在长周期里面肯定是互相切换的。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被动投资有个好处,是不沾染太多因果,你生产的就是一个锤子,基民有没有办法用它砸碎一个旧世界,锤子的生产者既无法决定,也无需担心。对于主动权益来说,基民入手时就期待有比被动更高的收益,要么为啥要付出更高的管理费?就像你去吃费大厨,总归期待它比金拱门更好吃吧?

但被动投资的问题在哪里呢?被动投资本身很适合配置型资金,毕竟它比较透明,相对好预测,成本也更低。不过,现实中,按照配置的思路来买被动的人很少,本质上还是交易的思路,希望通过交易能赚到一些波动的钱。某种程度上,它又变成了一种类似于股票的资产。

最早有些股票投资者,转投基金的重要原因,是基金的专业理财,帮他们从交易的轮回中脱身,结果兜兜转转又入了交易这个坑。交易本身是一个很中性的东西,就像火一样,可以用来做饭,也可以把一切烧精光。但问题是,在资本市场内,交易的本质是渡船之内皆为敌国。某种意义上说,你在交易中赚的,就是某些人在交易中亏的,最后的结果是只有少数人能赚到交易的钱。


/靴子落地/

降费的靴子落地,对于公募基金而言,肯定会影响到短期利润。不过,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可能。作为居民财富压舱石的资产,不可能长期高费率。作为一种类似必需品的存在,必然会有一个降低费率来换取市场规模的一个过程。不同的国度,也只是实现的路径有所区别。

回到开头时关于路易吉和胡斐的碎碎念。那就是任何一个人或者行业,最好不要被千夫所指,否则有一天大家会认为干掉你就是正义。商业本身都是追求利润的,这本身也无可厚非,但总要有一些高于法律法规的底线存在,才能让一个行业基业长青。

参照国外的经验来看,公募基金会成为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大概需要三个要素:长期的赚钱效应,个人养老的迫切需求,最后是长期持有成本较低。国内目前已经集齐了两个要素,只缺最关键的“赚钱效应”,这个问题实际上公募基金无法独立解决,需要寄希望于资本市场持续改革。

关于公募基金其他的一些治理问题,现在虽然谈不上海晏河清,但总体来说确实在改善。就拿持有人深恶痛绝的“老鼠仓”来说,实际上已经有了较大变化。

首先,从整个证监会2024年行政处罚的数量来说,基金从业人员占比不高。其实有很多持有人有一个刻板印象:基金老是亏钱,是不是都拿去做老鼠仓了?

2024年涉及基金经理的案件中,张亮算是传统的“老鼠仓”; 李淑彦是“明、暗示他人趋同交易”,并未找到其自身获利的证据;蔡嵩松翻车的原因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其他涉案的,有交易员也有基金会计,甚至有偷看基金持仓的券商员工。

这说明了什么?伴随着大数据的掘地三尺,查处的范围不仅限于基金经理及其亲属的“老鼠仓”行为。而很多小卡拉米的被罚,则说明网格变小了,小鱼小虾一样会落网。

对于公募基金以及从业人员而言,合法合规是基本要求。尤其是基金经理,可以亏钱,但绝不能亏心去赚黑钱。事实上,公募基金未来的口碑,有一部分建立在对于这类事件的处理上。今天的不好看,可以避免将来的更不好看。

当然,2024年出现了公募行业有史以来最为奇葩的公司治理事件之一。淳厚基金旗下多只产品2024中报“董事会缺席”,除了所引发的信披违规质疑以外,所牵扯出的违规股权转让等一系列事件。在这个事件里,能看到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各种极限拉扯,唯独没有人在意持有人的利益。

倘若你的基金管理人出现了严重的公司治理事件,该怎么办?跑呗,万一被溅一身血呢!在投资的世界中,宽容并不是一种美德,所谓慈母多败儿,有了严厉的持有人,才会有温良恭俭让的基金公司。

过客财经
关注金融圈,关注互联网,对一切新鲜事满怀热情与好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