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ETF还能火多久?

文摘   财经   2024-06-11 15:00   上海  

红利无疑是近一年来最为火热的基金投资主题之一。翻开网站,尚待发行(在发、等待发行、审批中)的红利基金有44只。此外,5月下旬中证指数公司又发布了500、800、1000的红利低波指数,这也意味着更多的红利基金正在路上。

很多投资者开始关心一个问题:红利主题究竟会是转瞬即逝的一朵浪花?还是一次浪潮?


/红利ETF的崛起

资本市场的多数故事,都跟收益率有关,红利主题的受追捧亦不例外。中证红利指数2021-2023年连续跑赢大盘,大概就是红利类基金获得青睐的直接原因。

不过也别忘了,红利类投资向来有个“温吞水”的标签。譬如,在2019-2021年的基金牛市中,红利大幅跑输成长。在狂飙突进的激流中,资金都忍不住想要中流击水。而在进入了静水流深的阶段,投资者才会重新适应细水长流的可爱。

红利之所以不同于成长,在于红利股主营业务往往已进入成熟期,再投资需求不大,以分红回报股东,具有“现金牛”特征。与之对应的是,成长空间也不大,股权增值的空间相对较小。

事实上,红利投资已经在A股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国内公募基金运作时间最长的红利类指数基金是一只中证红利LOF,成立于2011年3月18日,截至今年5月底,成立以来的收益为167.89%,同期沪深300的收益率仅为11.97%。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会有一点疑惑。我们知道沪深300ETF在近几年规模狂飙,仅仅是规模最大的四只沪深300ETF,目前合计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而所有红利类基金(主动+被动)的总规模也不过千亿出头。

那么,为何长期收益更佳的红利类指数,反而显得有些冷清呢?一方面,类似沪深300、上证50这类主流宽基,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另一方面,大部分投资者往往都是在市场情绪狂飙的时候入场,这个时间点往往是成长股的天下,红利类指数则显得不够性感。

大概一些敏锐的基民已经有所察觉,公募的基金经理中,有很多带着成长风格标签,也有很多带着价值标签,却很少有人带着红利标签。为什么?逻辑跟上面类似,往往新入场的投资者,都在关注“最锋利的矛”,哪里有空去理会一个慢吞吞的防御品种。

2023年,A股震荡调整,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相比于成长的弹性,他们更想要投资回报的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红利基金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据国元证券研究显示,截至2024年5月10日,各类红利基金数量124只,规模合计约1270亿元。

从细分品种来看,被动红利扩张更快。数量方面,被动指数红利基金和主动权益红利基金占据主导地位,两者各有产品54只,数量合计占比88%;规模方面,被动指数红利基金占据主导,规模占比60%。可见,相比主动类红利基金,被动红利,尤其ETF成为了更受信赖的品种。


/谁是红利赛道中“最靓的仔”?/

指数基金的表现,很大程度取决于标的指数的表现。从跟踪标的来看,红利指数中有很多细分品类,但其在编制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把股票的现金分红水平作为重要的样本选取标准。

例如,前头提到的中证红利指数,选取沪深两市中近3年现金股息率靠前的100只上市公司证券为指数样本。它是应用最广泛的全市场红利指数之一,也是当前跟踪基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利指数。

央企股东回报指数则是2022年一推出即火起来的指数,其选取的是过去3年平均现金分红和回购总额占总市值排名前50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成分股均属于国资委央企名录,实际控制权或第一大股东归属于国务院国资委。

这里多提一句,央企股东回报指数比较火,是因为它有双重卖点——“央企+红利”。自2022年“中特估”提出以来,我们看到一系列推升国企红利资产价值的举措,其中新“国九条”更是提出“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提质增效已成为国有企业当下及未来重要的发展考核目标,近3年国企相对全A的ROE优势正在持续扩大,后续国有上市公司的提质增效更加值得期待。

到了2023年,火出圈的则是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顾名思义,这个指数包含了三个吸引人的关键词:“央企+红利+低估值港股”。对于这样的指数,公募基金自然都会抓紧抢滩。

果不其然,就在今年5月30日,有3只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正式获批,这是该条指数推出七个多月后的首批ETF。

图:三大红利指数基本信息


/红利风格还能“火”多久/

在红利ETF走马圈地的过程中,有投资者仍心怀疑虑。近两年持续占优的红利风格,到底还能火多久?

资本市场上确实很少有常胜将军,因此审视红利投资正处于哪个阶段确有必要性。在路人甲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观察红利投资。

其一,估值是不是已经过高。树不能长到天上去,估值肯定也不能无限上涨。自2023年以来,中证红利这类主流红利指数上涨幅度较大,估值已经抬升至近三年的较高位。不过,红利策略指数的PE(TTM)绝对值仍较小,且如果拉长时间维度来看,近十年的估值分位数均在40%以内。换言之,目前的估值并未触及过往的天花板。

其二,红利基金的规模。与2022年末相比,红利基金的数量已经增长逾两成,规模涨幅超过三分之一。不过,其整体数量和规模,占全市场权益类基金的总数量和总规模均不足2%。放眼海外市场,与美国和日本市场相比,中国公募基金市场中,高股息基金(红利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占比均较小。

其三,市场的交易拥挤度。今年春节之后,中证红利指数的成交额占A股成交额不足4%,在近十年的20%分位,从中长期的视角来看,交易拥挤度并不高。而从2023年基金年报披露的重仓股情况来看,高股息行业在重仓股中的占比约5.3%,处于近五年20%分位,同样谈不上拥堵。

从传播的视角来看,红利类投资目前仍称不上“大热”,雪球大 V 历史自选股数据,红利仍远远低于食品饮料、医药等板块。

其四,利率以及市场的牛熊走向。这也是观察红利类主题投资最值得重视的一个维度。根据历史数据,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相对沪深300全收益指数的超额收益与利率水平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今年以来,市场利率中枢进一步下行,而低利率是红利策略的温床。

上述都说明,红利风格强势根本是源于自上而下的环境适配,而不仅是其自身的分红属性,因此当前企稳的经济环境、较低的市场利率、合理的板块估值等多重因素都决定了,红利策略或将在中长期维度持续演绎其有效性

/为何ETF都在卷分红?/

2024堪称“分红大年”,不仅红利类基金大热,ETF也都在卷分红。前一个现象比较好理解,红利类基金的大热,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有关。红利类基金的底层资产,往往来自于具有稳定分红能力的上市公司,在市场主线不明显的当下,能提供相对确定的现金分红收入。

ETF基金自身卷分红,更值得深思。我们知道,在投资的大路上,往往有“滚雪球”与“落袋为安”两个流派。在市场上涨的过程中,往往“滚雪球”的音量更大,而市场下跌或者震荡的过程中,“落袋为安”则会慢慢引起重视。

在路人甲看来,“滚雪球”和“落袋为安”并非对立。以最擅长“滚雪球”的巴菲特为例,并不会莽撞地追求“一把梭”,经常可以看到其持有大量现金,耐心等待机会。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对市场机会的判断。

回到基金分红,所谓“分红”当然不是凭空多出来的钱,这也意味着基金分红后的收益并不会改变。不过,基金分红确实也会带来一些变化。譬如,投资者拿到的分红,不需要支付赎回费用,这意味着一定的现金回流。此外,获得基金分红可以锁定一部分收益。尤其是在市场下跌时,可以规避资金大幅缩水的风险。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分红类基金最为适配的人群是临近退休的上班族。不过,A股以外资本市场的演化表明,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分红类资产的渗透率往往会不断提高

2023年台湾市场出现一款爆火的月度分红ETF——复华台湾科技优息ETF。令人叹息的是,在这个曾经以狂野著称的市场,最激进的一批投资者似乎正在逐渐淡出。在增量难寻的市场里,和过去的复利再投资“背道而驰”的月度分红机制,却逐渐受到了投资者的认同

在国内市场,同样出现了兼具“红利”与“月度分红”的ETF。一个是最近上市的红利100ETF(159589)跟踪的是中证红利指数,该指数以沪深A股中现金股息率高、分红比较稳定、具有一定规模及流动性的100只股票为成分股。而对于想要布局低估值港股的投资者,红利ETF港股(认购代码520903)则更合适,可以在港股红利赛道里占得先机。

从产品设计层面看,红利100ETF(159589)和红利ETF港股(认购代码520903)均设置了分红条款,基金合同明确基金收益评价日为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在符合基金收益分配条件的前提下,基金收益每季度最少分配1次、最多分配3次,每年最多12次,也就是每月符合条件会分红

目前是红利类资产的尾声?还是序曲?我们拭目以待。

过客财经
关注金融圈,关注互联网,对一切新鲜事满怀热情与好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