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公募基金有个明显的趋势:基金产品做加法,基金经理做减法。这个趋势在权益基金体现得最为鲜明,除了无孔不入的ETF与指数基金外,白酒、新能源、医药、芯片、地产等赛道,几乎都涌现了一批基民耳熟能详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这样的趋势反映了基民需求的细化。如今基民对于基金经理的要求,不仅仅是“赚钱”两个字,还希望基金经理以符合期待的方式赚钱。这是一种艰难的试炼,对于基金经理意味着更大的压力。但这也是一次新的机会,能够通过考验的基金经理,身上的风格标签更为清晰,有望赢得更多“铁粉”。
“固收+”基金于2021年开始爆发,在震荡市中逐渐赢得基民青睐。不过,迄今为止,大部分“固收+”产品仍被视为固收与权益资产的简单加成,这其中“+”的权益部分风格可谓跨度极大,使得投资者对固收+的印象仍然比较模糊宽泛。
事实上,基金风格细分的尝试,如今也蔓延到了“固收+”领域。
永赢悦享是近期正在发行的一只“固收+”产品。这只产品的有趣之处,在于它20%的权益仓位将采用红利低波选股策略。
这种尝试大概可以这么理解。以往的“固收+”,类似于米饭配万物,而永赢悦享则是尝试米饭配湘菜,基金经理放下了其他的一些可能,主打下饭菜。
这种“减法”源于基金经理过往的一些尝试。永赢悦享拟任基金经理刘星宇,职业经历横跨银行理财子与公募基金,一直在寻找与债券更为搭配的策略。她有个很简单却坚定的想法:一定要降低股债资产的相关性。
以过去一年的AI为例,它与债券实际上是同向运动的,本质上都是受益于流动性。而刘星宇最不愿意采取的就是类似“满仓AI+一手债券”的策略,这往往意味着高波动。
反向筛选下来,刘星宇发现红利低波策略和债券更加搭配。通俗来说,这是一个“股息+票息”的组合。在债券部分,信用债以票息策略为主,不做信用下沉;而在权益部分,则通过红利、低波、景气三因子模型,精选股息率高、波动率低、景气度高的股票。
刘星宇认为,红利策略之所以适合“固收+”,核心点在于它与债券之间的负相关性是长期有效的。对于“固收+”基金经理来说,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所做的股债配置无非是希望债券跌的时候,股票能涨一涨,把亏损的部分补回来。而在债券好的时候,股票能尽量少跌一点,通过债券的票息和资本利得,抗住股票的回撤。
2023年以来,红利低波资产的关注度持续提升,这跟权益市场的宏观大背景有关。总体来说,美国通胀水平仍然高企,全球流动性收紧,新兴市场风险偏好下降,2024年大幅降息的乐观预期越行越远。加之新“国九条”提出鼓励加大分红力度、提高分红频率、提升分红比例,都将长期利好红利板块。因此,红利风格仍有较大的超额收益空间。 此外,低波类因子在市场震荡低迷时往往有更好的表现,可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复盘近5年表现,红利低波“固收+”策略相比二级债基指数收益更佳、回撤更小。
刘星宇认为,“固收+”基金经理面临一个普遍的窘境——相对缺乏清晰的风格标签,这样基民的期待就会更感性,可能会无差别的希望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绝对收益。
刘星宇希望能够做到“买家秀和卖家秀的统一”。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比如产品定位绝对收益,那么收益目标就是尽可能把该赚的钱赚到,做到承诺给基民的风险收益特征。同时,在产品宣发的过程中,将最直观的信息传达给客户,让基民“所买即所得”。
当然,同样重要的是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更注重投资者的体验。通过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投资者三方的努力,最终实现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匹配。
刘星宇职业生涯的起点,在银行理财子公司。对于公募基金经理而言,过往可能比较重视对相对排名的追求。而银行理财可能更注重实现产品所规划的风险收益区间,这也是投资经理一切投资动作的锚。
除了对于结果的要求有所不同外,银行理财的客户对于过程要求也很高。刘星宇表示,银行理财的客户风险偏好更低,很难接受产品收益的高波动,类似于先回撤5%、再反弹10%这样的净值曲线,客户是很难接受的。
长期管理银行理财的经历,给刘星宇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担任公募基金经理后,刘星宇仍践行绝对收益思路。以永赢添添欣A为例,自2023年3月7日任职至今,回报为4.58%,同类平均为-1.60%,排名同类前6%。更值得的称道的是任期最大回撤仅为-0.55%,同类平均为-6.05%。(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2024年4月19日,同类平均取万得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表现。)
在过往的投资生涯中,刘星宇的能力圈集中于大类资产配置。根据永赢基金内部对刘星宇现有产品过往业绩的归因,大类资产配置的贡献占到了超额的接近八成。
虽然可投资产种类少于银行理财子,但公募基金的“固收+”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比如可以提高含权资产的收成。公募基金经理的一大优势就是跨部门的投研联动和部门内部的投研一体化。以永赢基金为例,对于“固收+”的权益部分,不仅和权益研究部有共享机制,对于权益研究员考核也有一定占比,权责相对清晰。此外,绝对收益部门也有研究员的配置,形成了投研一体化的实际操作。
此外,对于刘星宇所在的绝对收益部的基金产品,永赢基金在考核中对于相对收益的诉求有所弱化。整体来说,更多是考核卡玛比率,也就是回撤和收益的“性价比”。
/不去拥挤的地方/
敢于与市场不同,是刘星宇的另外一个特点。
低波并不意味着保守。恰恰相反,在市场流动性带来冲击的背景下,刘星宇也敢于上一些仓位。这样操作所带来的好处,便是将整个基金的筹码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
刘星宇指出,不要做大概率不正确的事。对于债券投资来说,过热和拥挤是非常好识别的。每一次明显感觉到交易拥挤时,便需要尽可能去规避掉,而不是去追高。
在刘星宇看来,资本市场每年大概都会出现1-2次比较关键的奇幻时间点。这种奇幻时间点,在市场流动性缺失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把握这类时刻往往意味着能否享受资产配置的盛宴。
2022年底的债券和2024年春节前的股票,都处于一个奇幻时间点。而小市值股票流动性踩踏出现后,一旦有外力介入,这类资产的修复很快。在观察到某些资产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它的价值时,刘星宇敢于上仓位。
例如刘星宇在管的永赢添添欣一季度在大类资产配置上获得了较多超额收益,基金一季报显示,添添欣通过ETF灵活操作,在春节前一周灵敏捕捉市场变化,通过买入上证50ETF、沪深300ETF,后续切换中证500ETF及中证1000ETF,较好的把握了市场反弹行情。
而无论股债,在一些行业板块出现一定拥挤度的时候,往往是过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可用换手率和估值匹配度等指标来检测,这时候一般需要进行规避。不过,更重要的是识别资产的底层逻辑有没有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
以二季度的特别国债发行为例,供给可能会带来一些冲击。倘若基本面没有变化,仅仅是因为供给带来的资金影响,反而会成为比较好的债券买点。但从底层逻辑来说,一定要高频跟踪与债券高度相关的CPI与PPI指数,景气度的变化会带来底层逻辑的改变。
此外,量化团队也会带来一些支持。量化团队会做关于个股板块一些情绪判断的指标,基金经理也会参与设计,同时结合一些卖方的跟踪,在内部形成一个拥挤度和情绪过热的指标。
不过,并非说是过热的板块,就要永远去规避它。对于基金经理而言,需要结合基本面来判断,究竟是交易结果过热,还是基本面到头的过热。
注: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推介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