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治宇的十字路口

文摘   财经   2024-01-23 15:00   上海  

漫漫熊途,是检验明星基金经理成色的试金石。

有人说,基金经理没心没肺还好。如果基金经理真正和基民共情,那就是一种类似西西弗式的生存方式。基金经理每天都推着一块巨石上山,看着快要到山顶了,石头又会自动滚落地平线,又只好重新推这块巨石!而每次巨石滚落,都会碾死一大批持有人。

有朋友想看路人甲写写兴全,写写谢治宇。理由也很充分:那些只有几千户却亏得离谱的基金经理,造成的杀伤肯定远远不如明星基金经理。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在上一轮“基金牛市”中,人称“暖男大白”的明星基金经理谢治宇,是彼时最有人气的基金经理之一。如今,他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爱你我受冷风吹

三年的煎熬之后,持有人对于“暖男大白”的感受直观感受或许已经变成了寒冷。对于持有人来说,一个普遍性的困惑是:长期到底该有多长?

翻开谢治宇的管理经历,兴全趋势的投资者肯定是不满意的。在他接手前的一个报告期,兴全趋势规模高达333亿元,持有人户数高达303万户。他管理兴全趋势接近两年,最终以-27.81%这个耻辱的成绩退出。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在董承非离职之后,谢治宇的接手多少能安抚投资者,并提供一个缓冲。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最终的结果多少有点马虎。

当然,谢治宇的代表作是兴全合润,他于兴全趋势而言只是过客。即便到最近,兴全合润的数据看起来仍格外光鲜,年化回报16.02%,同类排名靠前,任职回报为415.31%。

从收益率数据来看,兴全合润是谢治宇的牌面。那么问题来了,兴全合润的持有人赚钱了吗?

据路人甲梳理,兴全合润历年的盈亏状况如下图所示。

折腾了十来个年头后,到2023年年底,兴全合润的盈利是1.47亿元。然而,兴全合润2023年年末的规模是230.76亿元,年初至今又亏了7.36%。这意味着,如果过去两周基金没有发生大额赎回,兴全合润过去十几年的净利润是亏损十几个亿

打个不十分恰当的比方:假如你是王某聪,老爹支持去创业。开始拿几个亿试手,总体来说还是有点赚头。老爹然后给了一大笔钱,结果一把全亏进去了,辛辛苦苦十来年,年化收益16%,但最后的总收益居然是亏了十几个小目标,你说老爹应该是理解他呢?还是理解他呢?

/神仙的三重死亡/

基金经理的职业,生存模式和修仙差不多。按照一般修仙网文的设定,神仙是靠收割香火愿力而变强的。因此,信众的多寡和质量决定了神仙的咖位。基金经理本身也是这么一个许愿池的设定,被数量越大荷包越鼓的基民所信任,就可以谈笑风生。

当然,任何事物只要有向上的通道,就会有往下的通道。

按照设定,神仙有三重死亡。第一次死亡是金身腐朽崩坏,这只是假死,就好似河水断流、湖泊干涸,只要有新的香火愿力注入,便能在神国内重塑金身。

第二次死亡是神国崩塌,这是真正死了,不过未曾死绝,还有一点冥冥之中的灵性印记尚存,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位神仙,便有重新归来的机会。

第三次死亡是所有人都遗忘了这位神仙,那便连最后的印记也彻底消散,死得不能再死。

这是一个极妙的隐喻。与之对应,明星基金经理也有三次折腾的机会。第一次是发生了巨大的回撤。这种情况,很多基金经理都出现过,甚至巴菲特也有过业绩不佳的时期。这种折腾只丢面子不丢里子,往往伴随着业绩的回暖,会重新赢得部分持有人的信任。

谢治宇和兴全的一批年轻基金经理,大概就处于这第一重折腾的区间。

第二次折腾是失去管理的规模。在持有人赚钱的愿望化为泡影之后,反噬虽迟但到。不少曾经管理过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逐渐消融,这是最直观的被持有人抛弃的信号。

最后一次折腾是最残酷的,变得慢慢无人提及。这个是钝刀子割肉,无声却最痛。

很多人或许会说,顶流基金经理怎么会被遗忘?持有这种观点的朋友,大概都是看这个行业不够久。遗忘是这个世界永恒的主题,公募基金过去这25年,有多少曾经立于潮头的大小神仙,现在已经久不被人提及?

如今的谢治宇,就像刚刚归零的兴全合润,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那一串糖葫芦/

《剑来》里面有个迷人的隐喻:贫寒少年陈平安,有人递给他一串免费的糖葫芦,他吞咽了许多口水,最终没有接下。

对于谢治宇以及兴全而言,那串免费的糖葫芦便是兴全合宜。兴全合宜发行时受到热捧,成立规模高达326亿元,单只基金的规模便超过了很多中小基金公司的所有家底。并且,兴全合宜有两年的封闭期,这意味着一把锁定了接近10亿元的管理费。

在兴全合宜之前,兴全大概是公募基金行业口碑最好的基金公司之一。路人甲入行的时候,兴全在同业的名声极佳。中基协成立之初,曾经公布过一份数据,即同业购买最多的两只主动权益基金。在那个没有FOF的年代,傅鹏博管理的兴全社会责任,与张晓东管理的国富弹性价值,是从业人员持有最多的两只基金。真金白银的投票是最真实的,兴全彼时的口碑可见一斑。

而兴全前总经理杨东,一度被称为“业界良心”。这是因为他在6000点劝基民赎回,5000点公开喊风险。算是基金行业极少数的,能让持有人产生代入感的公募基金总经理。

兴全曾经是一家最接近精品店的基金公司。大概在2010年还是2011年,路人甲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当时全行业只有两家基金公司,旗下所有的基金产品累计净值在1元以上。这意味着,即便经历过漫长的熊市考验,当时公募基金还是有两家基金公司能以绝对收益来做自我要求。

翻开兴全发产品的纪录,可以比较直观的感知兴全的口碑是如何来的,又是如何消失的。

2004年上半年,兴全首只基金兴全可转债发行。这是一只神奇的基金,作为一只可转债基金,五年期业绩居然一度位居全行业主动权益基金TOP10。

2005年四季度,兴全趋势成立。这只曾经的“20倍基”,经过了王晓明、杨岳斌、董承非等人的接力,一度被当成公募基金传承有序的典型。经过最近几年的折腾,终于成功成为了一只“十倍基”。

2006年,兴全发行了首只货币基金兴全货币A。在三季度,兴全视野成立,董承非后来就是依靠这只基金,拿到了五年期业绩第一。

2007年是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这年兴全没发产品。在2008年二季度,兴全社会责任成立,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傅鹏博,在兴全就只管理过这么一只基金。

以上几只基金有多牛?路人甲在2012年制作了一个榜单,以五年期业绩为标尺。以上的四只基金,居然占据了Top10的四席。当时公募气运一石,兴全独占四斗。

此后几年,兴全差不多还是保持着一年一到两只基金的发行节奏,权益基金最多一只。2009年是兴全有机增长、兴全磐稳增利;2010年是兴全合润;2011年是兴全绿色。

陈平安不知道的是,那一串免费的糖葫芦后面,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而拒绝这串糖葫芦的陈平安,最终成为了半个一。

说到兴全合宜,在它两年封闭期结束时,谢治宇回顾过去说“很惶恐”。客观来说,兴全合宜在两年期满的节点,有两位数的收益,虽然年化收益并不亮眼,但对于一只在高点发行巨无霸基金,能在两年内排进同类前三分之一分位,投资者大多还是认同的。

当然,如果故事止于2020年,那或者是另外一个故事。问题是,谢治宇在基金牛市中,成为了互联网渠道的宠儿,巅峰的管理规模,相比兴全合宜的“300亿+”又翻了一倍。这时的谢治宇,有没有“很惶恐”,我们不得而知。

不仅仅是谢治宇这几年,在持有人中的口碑落差巨大。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兴全基金终于也变成了一家拥有上百个基金代码,面目模糊的基金公司。


/摘桃VS种树/

要毁掉一家基金公司,最简单的办法是让它一夜暴富。好的机缘,就是你刚好能接住,不多不少;而泼天的富贵,背后往往是一地鸡毛。

对比这几年兴全的口碑变化。《阿旁宫赋》里有句话突然不受控制的冒了出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除了投资者在股吧铺天盖地的谩骂外,业内对于兴全的讨论也多了。甚至有人指出,杨东是当年那个种树的人,现在管理层只顾着摘桃子,有没有管过树的死活?

路人甲倒是觉得,在资产管理行业发愿如何,倒是其次。最终让人翻跟头的,还是管理能力是否与规模相匹配

即便是回到当初的“劝赎回”事件。这个事件其实隐含一个前提,便是杨东具备较强的判断力。假如,仅仅是假如哈,如果后来上证涨到1万点,你猜杨东会不会被骂成狗?

事因难能,方才可贵。杨东之所以在业内口碑极佳,不仅仅是因为能代入投资者,更是因为他确实有能力做出判断,这种判断力是一种稀缺能力。“强大且温柔”在资管行业这个略显冷酷的行业中,格外迷人,但最重要的还是强大。

在资产管理行业,能力是排序在品性之前的。极端的说,一个生活中的人渣,如果能给投资者赚到大量真金白银,大概率是会被投资者推崇的;相反,一个善良的人,却给投资者亏得底裤不剩,也是会挨骂的。

兴全这几年的口碑溃败,部分是因为现实中的兴全,和我们记忆中的兴全,已然全然不同。记忆中的兴全,是一个谦谦君子,克制而自持。更为关键的是,熊市中的兴全总能抓住“均衡”两个字。

以往每逢熊市,便是兴全大放异彩之时。而在最近两年的下跌行情中,以谢治宇为代表的兴全基金经理,跑不赢业绩比较基准,也跑不赢沪深300,这是一个极其悲伤的故事。

对于一个明星基金经理而言,不敢再提三年期甚至五年期业绩,是一件极其尴尬的事儿。

过客财经
关注金融圈,关注互联网,对一切新鲜事满怀热情与好奇。
 最新文章